生活,也就这样吧

2022-04-26     生活里的乐趣

原标题:生活,也就这样吧

今天刚看完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整部电影旋律忧郁,伴随着海边小城优美的景色和悲伤的故事,看完直接抑郁了。就觉得不发泄出来挺难受的,必须得写一下想法。

很多影迷聚焦在男主那个“失误导致家中起火,自己的三个孩子都葬身火海”的故事,但是这部电影是过去和现在穿插在一起的展现手法,不仅仅只是这一个故事从开始到结束娓娓道来,比如男主的哥哥身患一种疾病,未来五年左右随时会死,男主侄子跟着爸爸住,妈妈放荡不羁,人都不知道去哪了,他只有随时接受父亲离世并且成为孤儿的现实。男主和侄子从前一起出海钓鱼,两人也有深深的感情,如今两人的心灵都有深深的裂痕,这些都是电影想要展现的“生活”。

但是我首先想讲的不是生活,而是生存,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肯定有渲染的作用,把作为艺术的来源——生活的某一部分强化,突出艺术主题。这部电影也一样,故事固然悲伤,觉得不悲不抑郁的估计都是铁石心肠,但是真的到了那种走不出来的地步吗?或者肯定地说,在中国,在其他连生存都成问题的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永远是生存。

小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还算好,至少我父母尽力让我有那种感觉,当时我觉得我整个人生都很幸福,不仅仅有父母和一个妹妹,还有亲戚朋友,开开心心读着书,那时候还没到中学,没有高考的升学压力,我家里也不兴什么补课。可想而知,那时候的我从没接触过死亡,从没思考过人生和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但是有一年,一个和我关系很好的伯伯被检查出了某种病,当时还小,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疾病,但是他每个星期都要去医院,也是未来几年随时离世的,我和他的关系可能就像电影里的男主和他侄子关系一样,是很好的关系。

终于,那一天到来了,当天晚上我已经熟睡了,我爸爸到我房间把我叫醒下楼,楼下客厅我看到爸妈还有妹妹都穿好了衣服,我们要去伯伯家了,是的,他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最终他们家人决定让他回家。我们到了他们家,他还没有离世,但显然已经没有意识了,我们在旁边等了一段时间,他离世后,在客厅和房间的女人们(姑姑和奶奶之类的)就嚎啕大哭,也不知道是真哭还是假哭,反正就哭了,这在我们农村是这样的,后来我身边其他的人离世也是这样的。

在这第一次接触死亡的过程中,我难受吗?也许吧,我自己也不清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最难受的有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当天晚上他断气的时候,突然一下子我这个小孩就跟着女人们一起大哭了起来;二是葬礼的时候,把棺材盖盖上的时候,就意味着真的彻底躺在棺材里长眠地下了,我又是和女人们一起嚎啕大哭起来。其他的时候其实也就那样吧,有时候我看电影也就是跟着渲染难受,所以那两次是不是也是和看电影一样的呢?越想越不敢想。但是显然,没有任何开导,生活正常继续,有时候我妈妈还会讲伯伯的老婆怎么怎幺小气,你们懂的,就是农村妇人那种说说闲话,我确定我妈妈是在假哭的,在伯伯离世的那个晚上她也许是真的哭了一下吧,但是哪里有欧美电影里那样的邻居哦,导演可能无法想象我们的生活。

后来,奶奶离世了,也差不多吧。

但是,在这些死亡的抑郁笼罩下,我始终有点像看戏的人一样。终有一天,我最亲的人也被死神夺走了——我的父亲。这次我就不是参加一下葬礼,吃几餐饭,感受一下抑郁那么简单了,我要全程料理父亲的后事,尤其是我妈坚持要传统习俗,当时二十几天我都直接请假的,也不管那么多了,和村里的长者聊了很多要怎么办,找哪些人?这次有一点不同的是根据政策得火葬了,不能像之前离世的亲人一样埋入地下。最后一天把他送到火葬场的时候,心里是真的发揪,难受到心绞。第二天下午回自己工作所在的城市,继续还房贷和车贷。

父亲离世的那年回去过年,母亲的脸上明显多了一些皱纹,拜年的时候也和堂哥聊了一下,当时伯伯离世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怎么我看他没有多悲伤。他说,离世的那几天还是很难受的,感觉屋子里少了一个人还挺不习惯的,后来也就正常生活了。

这是我所经历的死亡,对于一个高中三年每个星期只休息星期天一个晚上,大学考证实习(真别以为没钱的大学生在大学会过得很爽,大多数我这样得穷学生就是迷茫,谈恋爱还好,否则真的有可能抑郁的,尤其是在和室友关系还不太好的情况下),毕业花了两年疯狂工作扎稳了一下脚跟开始还车贷,然后还一个小房的房贷,我觉得我像电影里一样丧很难,因为推动我前进的不是生活,而是生存。电影里的男主,仅仅是打杂活,也有一个大house,有很多朋友,养三个小孩也不成问题,目前我一个都觉得养不起。

电影里的男主侄子,在他父亲离世的时候,所在球队的教练对他说,今天你先回去吧,我对你父亲的事感到很遗憾。当天晚上,他朋友都聚集来他家陪他,他女朋友留下来过夜,然后那个,男主侄子才16岁,16岁的我们在干什么呢?不是晚自习吗?还女朋友,男主侄子还有两个女朋友,算是脚踏两条船了。但是这在美国也是很正常的,并没有太大的道德舆论压力,因为互相没有正式交往,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有多个伴侣也是可以的,所以他们经常讲:I’m also seeing lucy/Jack at the moment。男主侄子参加了冰球队,乐队……不要小看这些细节,有这些真的更容易度过亲人离世的悲痛期,说实话,当时我没有女朋友,我觉得有个女朋友和我一起办那些事,我真的会少几根白头发。

想象一下我们在16岁丧父会怎么样?是每天去网吧打游戏、吃泡面吗?然后荒废学业,考不上大学吗?我不知道现在2022年什么情况,但是在我们那个时候那种普通小地方铁定是这样的。

关于生活,还有一个感悟就是,生活真的没有那么多highlight,有的只是每天琐碎小事。忘了是比尔盖茨还是谁说过来着:生活不是电影,没有那么多整天坐在高档咖啡厅谈什么拯救世界的大事,有的只是每天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年365天无不如此,偶尔放假放松chill一下。

电影里两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悲伤抑郁的感觉瞬间找上来。一个是男主回到曼彻斯特遇到自己的前妻,前妻:{My heart was broken, cause it’s always gonna be broken, and I know yours is broken, too.},{我的心破碎了,再也不会复原,我知道你也是如此}。有些东西是真的无法向前看的,即使是男主前妻找到了新的爱人,有了新的孩子,她也是无法走出,因为就不可能走出,能走出的反而是畜生吧。有时候,我们能做的就只是带着疤痕继续生活而已呀。

第二个场景是男主侄子,对着冰箱里的冷藏肉突然心发绞难受,无法平静下来,因为他刚离世的父亲因为种种原因可能导致他的尸体要先放在冷藏室里,这种联想也是直接让他从生理和心理上“破防”了。电影前半段他表现出很cool的样子,在这种冰箱冷藏肉的联想下还是将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表露出来,对父亲情感的深深沉淀。这个场景我也是感同身受,尤其是我们这样农村的孩子,父母也没有说过我爱你,葬礼的那几天,也是表现出一副自己可以料理好后事的样子,那种对父亲的内心深深的情感沉淀所带来的痛苦也就自己消化呗。

生活,也就这样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769aebbc94b59e8486489e3e7d4e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