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5天,这张偷拍照曝光,我才知道什么是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

2022-02-27   凯叔讲故事

原标题:开学第5天,这张偷拍照曝光,我才知道什么是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

文 | 宋宋Gloria

前段时间,

我曾看到一个新闻,

在重庆,开学第一天,

妈妈背着沉甸甸的包袱,

男孩在后面用双手紧紧托起!

网友们都被这一幕细节打动了,

都在说:

看到这么懂事的孩子,

真的是好感动。

还有的网友评论,

别人家的儿子又暖心又暖肺,

我们家的儿子儿子抓脸又踢背。

在一个家庭里,

父母和孩子总是在一起成长的。

父母的行为影响着孩子,

当孩子懂得了爱,

他们又反过来反哺给父母。

一个孩子,

是怎样懂得爱和给予的?

又是怎么变得独立且强大的?

其实,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曾给出过与众不同的答案:

“一个孩子的成长,

需要糖,

也需要钙,

同时需要盐。”

糖是关爱,鼓励;

钙是自强,自立;

盐是直面挫折苦难。

当“糖、钙、盐”都具备了,

这道汤才能美味又营养。

加一点“糖”,学会爱和被爱

美国一所大学曾花了20年的时间,

跟踪和记录了超过750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研究发现:

那些在幼儿时期就善于分享和表达的孩子,

长大之后,

都获得了不错的工作。

而那些不太会表达、也不太具备同理心的孩子,

很多人都中途辍学,

没有正式工作,

甚至需要政府援助才能过活。

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就曾说过: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情感能力,

缺乏自我意识,

不能处理悲伤情绪,没有同理心,

不知道怎样跟人和谐相处,

即使再聪明,

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其实,

同理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父母需要不断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引导。

孩子才能在这个过程里被培养出同理心。

一个朋友和其他家长带孩子去山里游玩,

在小溪边,

她和其他小伙伴捕到了很多小鱼虾,

可在回程的路上,

她家宝宝却提议说:

我想把它们倒回水里,

我找不到妈妈都会很难过,

小鱼找不到妈妈,

也会很伤心的。

朋友听了她的想法,

耐心地告诉她:

那好呀。

我家5岁儿子,

曾在一次集市上买了一只小鸟,

可半年后,

鸟儿却因为生病,

没能熬过冬天。

我们发现他很伤心,

竭尽所能给予他安慰,

而且还支持他为小鸟在野外搭一个“小房子”,

并把自己想对小鸟说的话写在纸上。

他做了这些事之后,

湿着眼眶告诉我:

妈妈,

每一个生命都太不容易了。

很多时候,

孩子的心是非常细腻和敏锐的。

当在孩子展现出同理心的时候,

父母要学会尊重和及时引导。

父母陪她们表达得越多,

关于爱的能力,

也会被培养出来。

补一点“钙”,才能自强和自立

作家张萌是一个从小就很自律为梦想奋斗的人。

谈及原因,她说:

“我们家晚饭后,

有半个小时的集体阅读时间。

然后每个人用不同的彩笔标注。

十分钟左右的反思阶段,

跟自己的工作或者学习结合起来。

然后讲解,一开始我解读得不好,

爸爸妈妈从来不会笑我。”

一直到现在,

张萌还保持随时阅读的好习惯。

这份潜移默化的固定阅读习惯,

培养了张萌的自律、主动输入能力。

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识输入,

也很好地培养了她见多识广的“成长型思维”。

而关于见世面,

在《一代宗师》里,

梁朝伟有这么一句台词:

见天地,见自我,见众生。

不能否认的是,

一个孩子见过的天地越大,

他的思维的确会更加灵活和开阔。

美国生物学家就曾经通过实验发现:

人的大脑皮层因为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而环境越丰富,大脑发育就越好。

网上一个高赞评论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多看世界,思维方式才是最大的亮点。

见过大江大河,就不会拘束于一条山溪。

见过人心万象,就不会执拗于小恩小惠。

见过世界的广阔,就会知道自己的渺小。

父母学会培养孩子的格局,

让孩子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

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补钙”。

加一点“盐”,直面挫折和苦难

朋友家的男孩非常娇气。

磕碰一下哭半天,考试失败不敢上学。

为什么孩子这么脆弱?

因为,父母太宠爱,

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做题不会父母齐上阵又安慰又帮忙。

男孩以为“心想事成”就是世界常态。

自然缩在父母的怀抱里畏畏缩缩。

这样的孩子,

最需要父母挫折教育,

让孩子提升逆商。

这并不是人为制造困难,

也不是让孩子在挫折里痛哭成长。

当然不是。

其实,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

就是父母进行挫折教育最好的时机。

《养育的选择》明确指出:

“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

给予他们情感上,认知上,

思维上的全方位支持,

不让孩子去打毫无准备之仗,

通过父母的支持、引导,

逐步形成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父母需要战略上放松,

战术上帮助。

李玫瑾教讲述过一个很好的案例:

“四五岁的孩子就可以送去专业教练哪里学游泳,

12岁以前学游泳呛水,

孩子经得起挫折。

同时,家长一定要问孩子这个问题。”

“宝贝,第一次下水什么感觉?”

“呛水很难受。”

“记住这感受,长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只要敢扑腾,都能解决。”

当然,除了送孩子去学游泳,

让孩子自己去应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也是很好的“天然的挫折教育。”

怎么做呢?

比如说,

孩子从哭着要你抱,到踉踉跄跄地行走;

从撒娇不会系鞋带,到能自己快速穿衣;

从不认识字哭得泪流满面,到流利背诵课文;

父母可以“远程指导”,

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

大胆放手,

让孩子自己去应对成长“障碍”。

让孩子知道“盐”的味道,

他会明白:

磨难和挣扎并不可怕,

这都是生命成长的必然过程。

想要科学育儿,“敏感期”对照表不可少

很多时候,

孩子幼年时的“异常表现”恰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父母懂得科学育儿非常重要。

0-2岁,

是孩子通过视觉、口、手等器官探索世界的敏感期。

婴儿特别喜欢吃手,

可父母觉得这不卫生,

其实,

这是因为孩子进入了“口欲敏感期”。

在这个阶段,

孩子用嘴巴来唤醒身体的其它部分,

并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

如果在这个阶段被父母无意间打断,

就很容易出现烟瘾等问题。

2-3岁,则是孩子连接世界的敏感期。

孩子慢慢意识到“我”的存在,

自我意识开始产生,

喜欢说:“不不不”。

这也是孩子的“物权意识”敏感期,

喜欢说:

“这是我的、我的。”

进入“执拗”的秩序敏感期,

便是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闹的两岁阶段。

这是父母最痛苦的阶段,

因为孩子突然变得“熊”得气死人。

但对孩子来说,

这也是很辛苦的学习阶段。

他第一次意识到,

原来“我”是“我”。

通过这些敏感期,

孩子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

具备开始和外界链接的基础能力。

3-6岁,

孩子的自我意识基本形成,

开始奠定人格独立的基础。

这阶段,孩子会不断确认自己的“身份”,

崇拜某一偶像,

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也同时进入了婚姻敏感期,

冒出“我要和妈妈结婚”的念头。

这个阶段,

也是孩子的审美敏感期,

孩子变得很在意自己的服饰。

需要通过外在,

来不断确认“我是谁”。

同时,这个阶段,

也是发掘培养孩子天赋的好阶段。

比如有的孩子出现了书写敏感期,

喜欢持续不断地写。

又或者喜欢上了画画,

开始极其高度专注的画画。

在这个阶段,

如果父母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兴趣敏感期。

针对性培养,

孩子的天赋可以得到极大的发展。

9-12岁,

是孩子道德感形成的阶段,

开始有着更成熟的心智。

在这个阶段,

孩子开始独立,

喜欢交朋友,

逐渐“疏远”父母。

在孩子幼年时,

没有处理好亲子关系的父母,

进入这个阶段时,

就很容易遇见孩子的“麻烦青春期”。

12岁以后,

孩子的自我意识越发强烈,

会出现离开父母和家庭的内在动力。

在这个阶段,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非常小,

尤其是错过的敏感期,

对孩子来说是不可逆的。

儿童专家瑞雪明确表示:

“孩子只有处于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才会安全度过敏感期。”

在孩子12岁之前,

如果父母能用爱引导孩子顺利渡过每一个敏感期,

孩子的身体与心智就能持续迈进,

成长为有着充分安全感、勇敢追世界的孩子。

《养育男孩》明确指出:

妈妈多关爱,

能为男孩构建温暖的积淀,

爸爸多参与,

则能引导男孩看世界。

《养育女孩》则指出:

妈妈是女孩生命中最有影响力的角色

而父亲则给予女孩安全感。

最后,我想说,

懂得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

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康的孩子。

有规则和爱的家庭教育,

才会让孩子更自由。

有见识的家庭教育,

才能让孩子更有底气 、更有深度。

而父母共通参与的家庭教育,

才能为孩子打造更旷阔的世界

以上四点,咱们共勉吧!

—— End ——

作者:宋宋Gloria,修辞学硕士,曾为国企高管,现为全职妈妈,八一八婚姻和爱情的真相,聊一聊育儿和育己的感悟。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