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养老”来了:老人不用去养老院,还不拖累子女,你愿意吗?

2023-11-16     小鹿爱白话

原标题:“新型养老”来了:老人不用去养老院,还不拖累子女,你愿意吗?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的人均寿命逐渐延长,使得我国逐渐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人口已经达到了1.9亿,占总人口的13.5%。在这种情况下,养老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新型养老方式层出不穷,那么这些养老模式究竟如何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抱团养老”这种方式。抱团养老在当年曾经非常流行,老人们想象着一起钓鱼、跳舞,生活过得快乐而充实。然而,现实真的如此吗?

01、50个老人买房抱团养老,结局却是曲终人散

1997年,上海的22位老人在众筹的情况下买了一套房子,打算一起抱团养老。起初,他们的生活确实很惬意,可以互相串门,一起旅游。然而,随着更多老人的加入,这个团体逐渐扩大到了50人。然而,随着人数的增加,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

首先,不同的家庭条件带来了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差异。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老人,他们不愿意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不注重节省;而有些家庭条件一般的老人则尽可能地节省。此外,由于生病时家庭条件好的老人可以很快被接走接受正规疗养,而其他老人则只能自行忍受。

长期存在的消费分歧和疾病的困扰使得老人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问题的爆发。经过15年的努力,这个原本充满希望的抱团养老计划最终以曲终人散收场。

02、30年老友抱团养老,最后却以“散伙”收场

在天津,也有一群老年人尝试着抱团养老。他们都是相识了20~30年的老友,决定一起住在其中一位老人家里,每个月交1000元的伙食费。然而,很快他们就遇到了问题。

有些老人认为伙食费应该用在改善伙食上,而有些老人则认为伙食费应该主要用来填饱肚子。对于家用电器的维修和更换费用也存在不同的意见。这些问题导致了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老人心中不满,认为钱被贪污了。

由于这些经济上的分歧和误解逐渐加深,老年人们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最终,这个原本充满希望的抱团养老计划以散伙收场。甚至有些交往了几十年的老友也因此不再联系。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抱团养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老人们的互助和互相照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因此,选择这种养老方式的老人们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上述事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老人们以散场收尾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不同个体之间的金钱观念差异以及经济层面的巨大差距所导致的。长期生活在一起,可能会导致问题的不断积累和分崩离析。

除了团体养老之外,还有许多新型的养老方式值得我们关注和了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互助养老。这种模式中,老年人通过为年轻人提供低廉的住房,以减轻其生活压力;而年轻人则向老年人提供情绪价值、陪伴,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他们一些生活上的帮助。

其次,还有酒店养老。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支付相关费用以获得酒店式的生活起居服务,无需自己动手即可享受一日三餐和清洁卫生。闲暇时,他们可以外出散步、锻炼或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此外,还有旅居养老。在这种方式中,老年人和同龄的好友相约前往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城市旅居。当他们感到厌倦时,可以继续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感受不同城市的风情。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家床养老这种模式。家床服务是指有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将服务延伸到老年人家中,让他们在家中就能享受到专业的照护。数据显示,南京地区已经建成5701张家庭养老床位;青岛签约的老人数量达到1.4万人次;北京预计到2025年将建设1万张以上的家庭照护床位。

为了使晚年生活更加幸福,老年人应该具备一些“心眼”。首先,他们应该对自己多一份关心和关注,跟上时代的进步。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更多新鲜事物,与年轻人保持更多的共同话题。

其次,老年人在面对陌生人时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来路不明的善意,尤其是在涉及金钱问题时。建议与子女或家人多沟通,避免自行转账或购买可能无效甚至有害的保健品。

最后,老年人应该对子女留一份心眼。最好给自己留一笔备用金作为养老金,以避免将全部财产交给子女而让自己陷入被动状态。

养老问题需要全社会引起关注,老年人要根据自身的家庭条件等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不用固步自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6f3badc11a4078b85ba090484944a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