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亿(富书作者)
阿里巴巴原首席人力资源官彭蕾曾公开说过:“阿里招人有四个基本要求,其中有一条就是:人要皮实。”
皮实二字,说来容易,做到却很难。
皮,有韧劲,能死磕;实,有实力,能扛事。
在工作中,倘若你过于玻璃心,受不了批评建议,那么常常难成大事。
那些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往往都是内核稳定,愈挫愈勇的。
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修炼成一个皮实的人。
打倒你的不是工作,而是你的玻璃心
作者晴空,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孙嘉和赵凯是同一批进公司的实习生,两个人都负责同一类项目,但被分在了不同组。
最初,赵凯人帅嘴甜,同事们都很看好他。相比之下,孙嘉不善言辞,相貌平平。
实习期三个月过后,二人只能留下一位。
大家私下都认为,赵凯的可能性会更大。
但是一个月接触下来,同事们纷纷把心里的支持票,投向了孙嘉。
原因是,孙嘉更适合一起共事。
作为刚入职的新人,对工作流程和环境不适应很正常,犯错也是难免的。
但同样是犯错,赵凯和孙嘉的处理方式完全不一样。
赵凯做错事时,会一直强调自己的过失,跟同事说自己不行,长时间处于自责的状态。
而且,他也不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导致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
孙嘉的心态就好很多,她会第一时间接受自己的失误。
然后,她冷静地总结工作的疏漏,去找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写好补救措施。
久而久之,孙嘉的能力越来越强,失误也越来越少。
等到实习期结束,赵凯毫不意外被淘汰了,孙嘉则顺利留了下来。
在《反脆弱》一书中,塔勒布曾提出过两种人生状态:
“第一种人遇到不如意的事,会像橡胶球一样,掉在地上不仅不会坏,反而会弹得更高;而另一种人,就变得像玻璃球,一旦掉到地上,就会摔碎成一地。”
在职场中,当失误已经发生时,任何自责懊恼的表现都无济于事。
这样不仅会让自己身心俱疲,还会给别人留下软弱无能的印象。
学会聚焦到事情的本质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合格职场人的明智之举。
当你能够独自消化情绪,开始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你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有益的成长。
别让“职场内耗”,毁掉你的人生
麦乐迪·怀尔丁曾在书中写道:“职场中的内心敏感是一种天赋,但你要学会运用它,而不是被它所消耗。”
大部分在职场中陷入内耗的人,都是把这份“敏感”用错了位置。
他们过度渴望得到认同,迫切想要证明自己的优秀,进而陷入一个“越用力—越紧张—越做不好”的恶性循环。
朋友阿年,最近换了份新工作。
她说自己打从入职之后,整个人就非常疲惫,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
白天她和客户交流,客户指出了方案中一个需要修改的地方。晚上躺在床上,她会反复自责自己的疏忽,不停地后悔;
和同事沟通工作,看到对方发的消息末尾用了一个问号,阿年内心马上就拉响警报:“我是不是哪句话说错了,她不会生气了吧……”;
开会时,领导指出了她工作中的一个漏洞,她便很焦灼,认为同事们肯定也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周围人无意间的一个表情或者一句话,都会让阿年不由自主地开始联想。
其实,这些都只是工作中的小问题。
但她还是会反复咀嚼,在脑子里重现当时的场景,思考自己当时的表现。
最后,这种状态已经严重到影响她的正常工作,导致她不得已跟主管提出了辞职。
作者陈墨鑫曾说:“所有的内耗都来源于自身精力的焦点错位,一个真正的职场精英不会把自己的精力,耗损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很多时候,在工作中真正打倒你的,并不是有难度的任务,而是你过度敏感的内心。
倘若你总是习惯性胡思乱想,那最后只会让自己备受煎熬,甚至无暇顾及工作。
唯有把时间花在工作本身,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你方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让工作越来越顺。
放下无谓的纠结,用行动代替内耗,所有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真正皮实的人,都懂得在工作中修炼自己
如今,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遇到一点困难就叫苦连天,心里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其实有畏难的情绪很正常,但若是能从中修炼自己,迈过那道坎,就会收获蜕变式的成长。
1990年,陈居里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
他来到福耀集团求职,老板曹德旺看完简历后对他说:“你去锅炉车间拉板车吧。”
他有点懵,但短暂考虑过后,他还是决定留下来。
拉板车是件苦差事,一车玻璃有一两吨重,但他从未抱怨过一句。
很多人劝陈居里辞职,觉得他作为名校毕业生没必要这样。
但他一直坚持,在公司足足当了七年的板车工。
在这期间,他养成了扎实的技术能力,也对公司的运作模式有了详细的了解。
七年后,曹德旺找到他,问他对这份“打杂”工作的看法。
陈居里回答:“第一点,人这辈子不吃点苦,怎么打好基础,现在的挫折是为了将来的成功;第二点,只有努力地去做这些小事,才有可能了解这个公司,才会和这个公司有亲和力。”
后来,他深得曹德旺的赏识,一路晋升。
最终,他坐到了集团副总裁的位置,成为了曹德旺的左膀右臂。
作家丁玲说:“逆境是事业之路上的不速之客,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在任何逆境中,他都能丰富自己。”
没有人的工作是一帆风顺的,一味地沉沦于痛苦,只会让你一蹶不振,久困其中。
不妨沉下心来精进自己,磨炼心态,而后方能伺机而动,厚积薄发。
要知道,你在工作中闯过的每一个难关,都能为你之后的职业生涯添砖加瓦。
提升自己的抗挫力,你终会在高阶职场中所向披靡,立于不败之地。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有一句话:“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其实工作,也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敏感脆弱的人,会被重锤击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慢慢被职场迭代优化;而足够皮实的人,则会把外界的击打转化成自身的能量,最后抵达更高的位置。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中不断修炼自己。
练出强大的心态,拥有过硬的实力。
唯有如此,我们方能以更充沛的精力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实现能力上的跃迁。
愿你在工作中游刃有余,顺风顺水,步步高升。
作者简介:人亿,富书作者,不要麻木,不要庸碌,本文:富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