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即中原,这里是中国的中心,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但在历史上,洛阳、开封更有名气,“郑州”更像是建国之后搭了便车,偶然成了河南的省份,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1949年刚建国时,河南以“开封”为省会,但到了1954年,河南省会正式从开封搬到了郑州。在当时,郑州的市区才只有700米长水泥马路,当地人也说郑州是“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的城市。那么,郑州是如何完成逆袭的呢?
首先,郑州的发展源于晚清,是鸦片战争后的事情。1887年左右,黄河泛滥,传统的“官道”被河患冲得乱七八糟,开封城也成了黄泛区,朝廷不得已,通过新修铁路的办法,加强南北物质往来,而地势相对较高的郑州,成了安全区域,是铁路建设的首选之地。1906年至1908年,“京汉”“陇海”两大铁路先后通车,且正式在郑州形成交汇。昔日作为开封“陪衬”的郑州,这下地位飞升,成了20世纪中国东南西北铁路交通的枢纽。
因为成了交通枢纽,郑州的发展就平地起飞了,从“尚属一青葱无际之田园”到商贸往来络绎不绝,郑州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到了1908年时,朝廷直接在郑州“开埠”,1922年郑州商埠的面积再度扩大,中国大地上南来北往的货物,几乎都要在郑州交汇。简单地说,那年头想在北方做点“物流”生意,就一定绕不开郑州。
但是,因为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的破坏,郑州也遭到了很大的劫难。许多军阀头子都会在郑州赖着、从这里扣一点银子出来。1924年军阀靳云鹗路过郑州,三天时间就搜刮了七十万银元的开拔费,到了1926年时,河南一省境内各路军阀的驻军,竟有三十万人之多,河南一省就要支出北洋政府六分之一的军费,这些军费大多数都是郑州支撑着。而到了悲壮的抗日战争时期,陇海铁路与京汉铁路在战乱里停运,繁华的郑州也就被断血,还成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前线,经济发展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于是成了市区只有一条700米水泥马路的破旧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2年8月,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郑州市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
如此以来,郑州才走出战乱的阴霾,重新定位好自身的位置,而不是说搭了新中国的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