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来临,网购消费火爆,一些不法分子也蠢蠢欲动,各种针对“双11”的“网购诈骗套餐”悄然出现,特别是以冒充客服、电商平台,退款、返现、发红包等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为避免广大市民上当受骗,沈阳市公安局新型犯罪研究中心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发起凌厉攻势,不断拓展预警源,提高阻隔性,扩大宣传面,最大限度为市民守好钱袋子。11月9日,警方公布了今年最新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法。
陷阱1
冒充客服称“商品质量出问题”
“虚假客服”是最近频频出现的网购陷阱,不法分子通过私人手机号码或短信形式告知网购消费者订单异常,称网购商品出现问题(质量或物流问题),需要为其退款或返现。
不法分子引诱消费者私下添加“客服”微信、QQ、支付宝等社交软件,以发送钓鱼网站链接、二维码方式,向指定账户转账进行退款,然后设置层层障碍(称其操作失误导致账户被冻结以需要转钱进行解冻)诱导受害人给骗子转款。
警方提示:近期,由于部分平台客户信息泄露,部分受害者网购下单时,骗子能准确说出姓名、商品名称、价格、订单编号,导致被害人给予高度信任,其中冒充“快手”客服尤为猖獗。消费者如需办理退款理赔,要在正规电商平台按规范操作,切莫脱离平台私下进行操作,不要被双倍理赔诱惑,盲目轻信,因小失大。
陷阱2
冒充电商平台客服升级VIP会员
不法分子称由于误操作或其他原因被升级为VIP会员、授权为代理商、已办理商品分期等情况,需要办理取消解除权限业务,以降低金融贷款利率或减免月租金、手续费等借口;或者直接诱导被害人支付手续费或诱导被害人使用手机申请贷款,转账给指定虚假公共账户。
警方提示:根据对以往类似案件的剖析,市民只要在网购过程中,听到所谓的“指定账户”“申请贷款”等术语,基本可以判断骗子在玩套路。网购后,如果遇到自称某平台工作人员,要第一时间通过平台官网进行确认,若对方要求进行转账汇款的操作,一定是诈骗。
陷阱3
以平台商家或买家身份“钓鱼”
不法分子以平台商家或买家身份出现,与消费者取得联系,在此过程中,称交易系统出现问题等原因,向被害人发送钓鱼网站链接,当被害人点开后弹出对话框自称平台客服,需要缴纳平台保证金才能顺利完成交易。直接诱导被害人转账缴纳保证金,或诱导被害人多次完成交易,以退回上一次交易费用为由,诱导被害人登录银行卡转账界面,以缴纳保证金为由向指定账号转账。该诈骗形式多出现在“咸鱼”及“交易猫”等网络游戏账号交易平台。
警方提示:不法分子会模仿电商进行诈骗,诱导输入银行卡账号密码和验证码等实施诈骗。消费者在购物时一定要使用正规平台交流系统和卖家交谈,如果对方要求QQ、微信聊天,要当心对方很可能是骗子。不要向对方透露隐秘信息,如果是常规的手机号码,先查查归属地,如果不是正常的手机号码,更不要相信。
陷阱4
冒充平台退课程、退款等业务
不法分子称消费者比如购买网络课程填写个人资料虚假、过时、不全等原因,如不尽快更改完善或注销,会影响个人征信、提高银行贷款利率或影响退货退款流程,需要缴付个人保障金或进行刷单式平台个人贷款业务以提高信誉度。
诈骗人诱导被害人安装ZOOM、腾讯视频、上课宝云课堂等带远程教学指导功能的软件,远程操控被害人手机登录贷款软件,问询被害人验证码,贷款后转向指定账号,或诱导被害人安装乐播投屏、会讯通、WeComm智能云会议、“全世通”云会议等手机同屏软件,远程指导被害人开展贷款转账操作,通过观察屏幕操作,得到被害人密码和验证码后,迅速实施贷款转账等金融行为。
警方提示:不要接所谓“客服”发过来的文件,文件中很可能有木马,网址可能是挂木马病毒的,或者是钓鱼、盗密码的。不要将手机收到的支付密码及电子密码器的动态密码告诉外人。
陷阱5
分享伪“红包”骗局
在“双11”之前,有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红包,但并不能直接领取,而是要先关注并分享,或转发一定数额的好友或群;有些红包点击领取时需要填写个人信息,或者跳转到不明网站。此类红包一定要谨慎对待,其目的很可能是获取个人信息,或通过钓鱼网站窃取银行系统随机发送的验证码。
警方提醒:慎点此类红包领取链接,接到此类信息如有疑问,可拨打电商或第三方支付网站官方客服咨询确认。
陷阱6
“双11”后退款、退货诈骗
“双11”过后,以“退款”或“退货”为由假扮客服,要求消费者点击其提供的“钓鱼网站”链接,盗取持卡人的银行卡密码及动态验证码。部分骗子还会从非法渠道获得客户信息、假快递单等,冒充快递员提前联系消费者,把假货送到消费者手中,称“货到付款”以骗取钱财。
警方提醒:谨慎对待自称网购客服的电话或短信,切莫泄露银行卡账号、户名、动态验证码等信息。签收包裹前,务必按官网的信息核实对方身份,并确认是否是自己的包裹。取货之后,记得把自己的个人信息从包裹上抹去,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沈阳晚报视频号,
欢迎关注
来源:沈阳日报
编辑:任子剑 责编:闫继伟 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