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百万大移民》丨走出大山的“苦”与“甜”

2023-04-01     光明要闻

原标题:我听《百万大移民》丨走出大山的“苦”与“甜”

讲述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委宣传部 张金柱

前段时间,由敬一丹、董浩演播,国实、张洁编辑,邢晓春监制的20集有声书作品《百万大移民》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阅读之声首播。在此之前,我就认真读了光明日报社宁夏记者站站长王建宏写的这本长篇报告文学。作为土生土长在“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的一员,大学毕业后我在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安置区红寺堡工作近十年,深刻体会过移民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艰辛,也目睹了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个移民创业的故事,让人心潮澎湃;每一个建设者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让人心生敬仰……每个感动的瞬间,总能勾起我过往的回忆。

演播人敬一丹(右一)、董浩(左一)与编辑国实(中)在演播现场

可以说,读《百万大移民》生动质朴的文字,给人理性与思辨,充满力量和希望;听《百万大移民》深情贴切的声波音律,让人如临其境、酣畅淋漓,激起情感上的共鸣和触动。

正如书中所述,“天越蓝,太阳越大,就越不下雨。西海固人关于旱的噩梦,就是蓝色的。”

记得初中毕业的那年暑假,母亲叫我一起到田地收割麦子,怀着对丰收喜悦的期待,收割今年的收成。顶着烈日,气喘吁吁跑到田里,看到眼前的光景,心一下子凉到了脚底:不到一亩地的小麦,被干旱、鼠虫蹂躏地一坨麦秸、一坨黄土,一块干黄、一块青黄——靠天吃饭的庄稼严重发育不良,说是割麦子,不如说是拔麦子,拔出来的麦秆,长度都打不了麦腰捆。我已经预想得到,这块庄稼地今年又打不上两袋麦半袋面。我压制不住心中的愤懑,扔下手中的麦秆,我想逃离这严重“营养不良”的土地,逃离大山环抱着的窘迫生活。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那延绵的大山里,教育是贫困地区孩子们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然而,当时有许多同龄的伙伴,因生活、教育条件的限制,小小年纪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无法圆梦考学。

初三毕业那年,我因欠学校50元学费拿不到中考准考证,差点因此辍学。后来,在家人、老师的东凑西借下凑齐了学费,才如愿参加考试进入高中。在求学的道路上因生活条件的窘迫,我曾多次想放弃学业减轻家里的负担,但在家人和老师鼓励和坚持下,让我本不甘放弃的心重拾希望。两个弟弟已经提前退学,求学圆梦拔穷根的重担和希望落在了我的肩膀上,咬着牙也得坚持下去。

每次在上学的路上,都会看到爷爷破旧的衣兜里揣着一本不知从哪儿捡来的字典,纸页泛黄,残缺不全。爷爷当时已是耄耋之年,但仍十分精神,背着个大背篼,四处捡破烂用以贴补五叔家的生活。靠在路边休息时,就会小心翼翼掏出字典,边念边用手指头比划着写,专注地认读里面的字。看见我走到他身旁,他一只手捋着银白的长须,一手拉着我笑眯眯地让我帮他认字,讲解字的意思,认识一个字后,就会满意的点点头。爷爷还会拿过我手中的课本翻看,虽然爷爷没念过书,识的字少,但还是有模有样地翻看,问我书中讲的是什么内容和许多“为啥”……至今,我都时时浮想起爷爷识字的情景。爷爷的字典,已经不是一本破旧的字典,那是探索知识海洋的“宝典”;那是播种自强不息、求学上进、永不言弃的“种子”。爷爷对知识无尽的渴望和求知,是爷爷那一代人的心愿和希望,这种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当告诉母亲我被大学录取的那一刻,我看到了母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转过脸的瞬间,露出开心的笑容,那是在与穷困生活长期斗争中,充满希望的笑容;那是在受尽艰难困苦,眼含热泪欣喜的笑容。

“在红寺堡区树立的一种理念:越是贫困,越要把教育作为拔穷根的重要手段,改变命运,掌握未来。”如今的移民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免费的营养午餐、明亮暖和的教学楼、优质多元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移民搬迁来的孩子有了改变人生轨迹、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打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客户端即可收听《百万大移民》全集

《百万大移民》中写道:“西海固,作为中国贫困的代名词,贫困的根源,在于人、水、土等自然资源的错配。而移民的实质,则是将错配的资源重新组合、优化配置。”

经历过百万大移民的人、水、土资源重组后,如今的家乡隆德县,处处绿树成荫、花草相伴。从过去的天蓝山黄沟无水、狂风沙尘迷人眼、十年九旱粒无收、靠天吃饭肚难饱,到现今的天高云淡绿成荫、和风细雨润心田、一年四季瓜果香、产业兴旺精神足。

每逢节假日,我都要抽时间带家人回老家转转,最爱去的是老家山上茂密的树林中“避暑”“静思”,那片树林已是我和儿子约定的“秘密基地”,因为在那片“秘密基地”里,有天然的、人工种植的花草树木和当地常见的野生动物。春天,有新生出土的鲜嫩苜蓿芽、蒲公英、苦苦菜、荠荠菜等有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野菜,和家人采摘一堆堆,可以尝尝大地的鲜味;夏天,有甘草、小柴胡、艾草等草药簇拥相依,采集一捆捆,可以煲汤、泡水,体验怡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秋天,成熟了的瓜果蔬菜在这里“群英荟萃”,采摘一袋袋,品尝大自然的馈赠;冬天,站在白茫茫的雪山上,掬起一把把白雪,在凛冽风中感受苍茫大地的寥廓。洗尽铅华,家乡的春夏秋冬,已然没有了从前只为填饱肚子的枯燥辛酸,更多的是感受四季变化的奥妙,是涤荡在外游子的心灵,是见证岁月变迁的历史印记。这是国家移民搬迁、退耕还林(还草)、产业结构调整等各种政策“组合拳”下决战脱贫的胜利成果。

“此心安处是吾乡。”移民区和搬迁区,都是移民的家乡;故乡与他乡,早已融为一家,形成了新时代的移民精神。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移民和建设者们接续奋战,用枸杞、黄花菜、葡萄、青贮草料、牛羊养殖、文旅体育等特色产业,在这片干沙滩的幕布上,绘就了一幅五彩斑斓的锦绣画卷;王航弟、李志巧、乔文生、刘克瑞、马慧娟等一个个鲜活的移民代表,浓缩了123万移民的奋斗历程。那是移民们建设美好家园智慧的结晶,是西海固人与“苦瘠甲天下”顽强斗争的成果。

新时代的移民者同建设者、见证者和全国人民一道,继承和弘扬移民精神,正走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去探索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续写新征程的精彩故事,描绘新时代的多彩画卷。(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采访整理)

[ 责编:王蕾]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5b32b9035af3e9c2929b3623a53fd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