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再诉竞争对手!锂电江湖生死互博的内卷或拉开序幕

2022-02-15   价值线传媒

原标题:宁德时代再诉竞争对手!锂电江湖生死互博的内卷或拉开序幕

2022年农历新年刚刚过去,宁德时代法务部门再次火力全开。

昨天宁德时代刚刚宣称对市场谣言报警,今日又状告自己的竞争对手——蜂巢能源,另一动力电池巨头中创新航(原名中航锂电),也深陷于与宁德时代的诉讼中。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一半以上市场为宁德时代所拥有,但在大象身侧,大量的资金蜂拥而入,竞争对手迅速成长,产能一再扩张。

在坡长雪厚的新能源赛道,需求依旧旺盛,但在疯狂扩产下,阶段性过剩或即将来临,据BloombergNEF预测,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约为1200GWh,而同期全球电池产能预计超过2000GWh。

这个深度内卷的市场,注定只有少数人能活下来。

A

宁德时代再起诉竞争对手

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告显示,宁德时代对蜂巢能源提起了诉讼,案由为不正当竞争,案件将于本月开庭。

这一案件的被告,还包括无锡天宏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保定亿新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而这两家均为蜂巢能源的关联方。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至2019年间,九位宁德时代员工在离职后,分别加入无锡天宏和保定亿新,间接为宁德时代的竞争对手蜂巢能源提供服务。上述九人在宁德时代任职期间,分别担任主任工程师、制造工程师和市场专员等职。

宁德时代认为,这九人违反了与其签订的《保密和竞业限制协议》(下称竞业协议),因此要求他们赔偿违约金100万元。

除了蜂巢能源,宁德时代的剑锋也曾指向其他对手。此前,宁德时代曾起诉过塔菲尔新能源和中创新航(原名中航锂电),称对方侵犯其电池技术专利。

宁德时代与塔菲尔新能源一案已于去年宣判,塔菲尔新能源被判向宁德时代赔偿2330余万元。

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的专利权诉讼案结果则尚未公布。

今日午后,针对宁德时代起诉一事,蜂巢能源回应称,公司已经在积极准备应诉,并相信宁德法院会有公正的判决。

B

谁是蜂巢能源?

在中国的动力电池行业里,仅成立三年的蜂巢能源只能算是新兵,根据韩国SNE数据统计,2021年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为32.6%,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蜂巢能源以1%的市场占有率刚刚进入全球前十。

但蜂巢能源背后的老大,是大名鼎鼎的长城汽车的创始人魏建军,2021年,公司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增速同比超过430%,这已足够让宁德时代心生警惕。

2021年,长城销售汽车1280993辆,同比增长15.2%,创历史新高,只比自主一哥吉利少了4万辆,稳坐SUV市场多年老大之位。

根据2021年的胡润百富榜,汽车相关领域的排名中,魏建军、韩雪娟夫妇一年财富增长近5倍,超过李书福、王传福,以2180亿元高居榜首。

蜂巢能源的前身为长城汽车动力电池事业部。2018年,蜂巢能源从长城汽车中剥离出去,转到上市公司大股东魏建军名下。据高工锂电统计,蜂巢能源成立后,主要是保障长城汽车旗下新能源汽车的供应,但对合众新能源亦有销售。

长城汽车计划到2025年,每年销售400万辆汽车,其中80%是新能源汽车。

2021年12月11日,蜂巢能源宣布完成B+轮股融资,本轮融资金额60亿元,投资方主要包括:川能投、大族激光、星宇股份等产业链合作伙伴,鼎晖投资、中移资本、兴业银行、优势资本、人保资本、泰康投资等产业投资机构,以及湖州、盐城、上饶等国资平台。本轮融资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新技术、建设常州四期生产基地、常州研发中心和常州总部管理中心。

此前的21年7月份,蜂巢能源完成了B轮共102.8亿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小米集团、三一重工等知名企业。

掌握动力电池的话语权,已成为第一梯队主机厂的共识,大众汽车、福特汽车、吉利汽车、上汽集团等纷纷合资或自建电池工厂,只有掌握了动力电池这个核心环节,未来才不会被卡脖子。

蜂巢能源2022年以来动作不断,相继成立上海研发中心、动工盐城百亿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以及投资上游铜箔和负极材料企业。此前蜂巢能源已经完成4轮融资,融资金额达到207.8亿元。而根据起点锂电大数据最新了解,蜂巢能源正启动上市辅导,预计2022年上半年完成科创板申报。

C

内卷的锂电江湖

2022年动力电池“开局凶猛”。

据高工锂电统计显示,春节前后,涉及动力及储能电池开工的项目达9个,总投资超798亿元,产能规划超176GWh;签约投资动力电池项目6个,总投资超1080亿元,产能规划超215GWh。尤为吸引关注的是中创新航在广州、江门连下两城,合计规划建设100GWh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亿纬锂能与惠州市政府合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比亚迪第17个产业基地落户襄阳。

动力电池扩产狂飙背后,一方面源于市场需求旺盛,行业预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500万辆,同比增长42%。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93168辆,同比增长362%;广汽埃安销量16031辆,同比增长118%;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和蔚来汽车1月份交付12922辆、12268辆、9652辆,同比分别增长115%、128%、34%。

据悉,春节期间,国内头部电池企业几乎处于满产状态。宁德时代国内多个基地春节假期满产;弗迪贵阳工厂春节期间上千人加班生产;国轩高科南京基地多条产线开足马力……

市场订单为新增产能释放提供确定性空间,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共获得国内外车企共计46笔订单/项目定点。其中,国内车企订单22笔,国外车企订单24笔,交付量与交付周期以大单、长单为主。

但市场隐忧已生,有业内人士表示,阶段性过剩或将来临,据BloombergNEF预测,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约为1200GWh,而同期全球电池产能预计超过2000GWh。根据规划,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远景动力、力神、SKI等电池企业均明确,开工项目计划在2023年建成投产。大规模新增产能的集中释放有可能出现局部过剩,行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在现有产能方面,宁德时代目前产能(独资+合资)约为235GWh,多家竞争对手都提出了比宁德时代现有产能更宏伟的目标。

比亚迪产能目标超400GWh,亿纬锂能产能目标为300GWh,蜂巢能源为261.6GWh,中创新航为250GWh,欣旺达为134GWh,瑞浦能源为130GWh,孚能科技为115GWh,国轩高科为113GWh,万向A123为88GWh,力神电池为82GWh,塔菲尔为62.5GWh,捷威动力为50GWh,鹏辉能源为32.3GWh。

在内卷的锂电江湖,宁德时代要确保自己老大地位,只能不断把饼画得更大。有券商研报称,到2025年,宁德时代总产能将超800GWh。

D

群狼环伺时代

一个月前,行业“老二”LG新能源在韩国IPO。首席执行官权英寿在一场线上媒体发布会上表示:“在电动汽车电池市场的全球竞赛中,LG新能源将很快击败中国竞争对手宁德时代。”

实际上,在海外市场,LG新能源一直大幅领先宁德时代。市场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以外的海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为81.2GWh,其中LG新能源的装机量为26.8GWh,市场份额达到33.1%。宁德时代的海外装车量为5.3GWh,市场份额为6.5%,排名第五位。

而国内市场,宁德时代一家独大,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但二线公司已成群狼环伺之势,二线及以上动力电池企业加速产能冲刺,动力电池出货量排位赛竞争将更加激烈。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把“赌性更坚强”挂在办公室墙上以自勉,而如今,所有人在赌一个弯道超车宁德时代的机会,不成功则成仁。

由于动力电池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并且技术迭代的速度很快,宁德时代老大位置背后,是其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2016-2020年宁德时代研发投入年均复合增速为28%。二线电池企业近几年同样在加大研发投入,2016-2020年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的研发投入年均复合增速为69.3%、44.1%、42.6%。

很多企业把宝压在了核心技术和安全性上,其中不乏亮点。

蜂巢能源目前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全球首家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真正拥有核心专利的无钴电池生产厂家。钴价格曾一度达到80万元/吨的高位,目前单价仍在25万元左右。因而全球电池供应商和车企都在想各种办法减少钴在三元电池中的含量。

在电池安全方面:

欣旺达则推出了“只冒烟不起火”的动力电池包技术,将电池系统在发生热失控后也能保持在安全状态;

中创新航联合广汽新能源推出了“弹匣电池”,电芯隔热舱采用航天纳米技术,可承受1,400℃高温,实现安全性的提升。

在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方面:

孚能科技开发了一款能量密度为330Wh/kg的软包电池,能够循环超过1500次;

亿纬锂能目前的300Wh/kg电池技术常温循环寿命能够达到3000次以上;

中创新航计划在3年内推出能够量产的350Wh/kg动力电池产品……

E

后记

2021年,动力电池庞大的买方市场,让宁德时代笑傲江湖,也心生懈怠。

去年4月,在上海交大100年庆祝大会上,红杉资本的沈南鹏向曾毓群提出了一个疑问:那么多车企都要电池,你今年的量已经固定了,宁德时代要怎么分配电池?

曾毓群回答非常强势:按“钱”分配。

“没有钱的承诺,是不认真的。”

有媒体称:车企需要对未来 5 年乃至 10 年的电池需求做出预期,并向宁德时代提前支付保证金,用于“产线建设、人力扩招、物料储备等”。

在这篇关于宁德时代的报导里,“自满”、“惰性”这样的用词屡见不鲜。

“2015年入职宁德时代的中高层人员有数百人,目前大都身家上亿,一些高级经理都买了保时捷开着玩,炒股都是千万(元)级进出,他还有什么心思干活?”

这种竞争对宁德时代是好事。随着群狼的出现,动力电池企业纷纷选择寻找Plan B,宁德时代的斗志能否重新被激活,事关自身的生死。

这种竞争对行业也是好事。科技的不断创新,将鞭策行业内每一家企业奋力向前。

广大的汽车厂商和消费者更欢迎这种残酷的竞争,毕竟这意味着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产品,没人喜欢垄断。

对于内卷的动力电池行业来说,没有谁会是永远的赢家,如果有,那便是生生不息的中国新能源产业。

一切是那么残酷,一切却又那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