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带来的脉冲式影响导致了医疗健康的刚性需求,也带来了一场高强度的全民健康意识教育提升。大健康产业大破大立后,回归基本逻辑。医疗反腐风暴在上半年席卷行业,创新药出海迈入新阶段、大模型技术革新填补市场需求……为健康产业注入了新动能。水大鱼大,大健康企业如何通过创新与价值来驱动自身发展?价值导航,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企业如何引领行业发展新趋势?12月13日下午,驭变·图强——2023中国医药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带来新思考。
大会致辞
季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总编辑
季为民表示,近年来,全球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这一领域的创新和进步不仅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医药大健康产业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潜力,中国医药大健康企业正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
“对于中国医药大健康产业而言,2023年充满挑战和机遇。”季为民强调说,首先,国内政策方面,药品耗材价格、使用、支付等环节不断收紧,带量采购覆盖面扩大,监管方式在不断迭代。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推动医疗需求的提升,医疗服务场景变得更加多元。其次,国际市场方面,国际市场对中国药企创新研发能力的认可度在逐步提升,海外市场展现出了强劲的潜力和需求。
展望未来,季为民表示,国际化是中国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星辰大海,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国际规则,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并在全球竞争中争取和保持优势,通过与全球伙伴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
主题演讲
医防融合下的大健康产业发展
封国生 北京医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封国生表示,慢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各国政府对慢病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视。主要的慢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还有肺部疾病,慢阻肺、糖尿病等疾病。“除了高糖冠脑这几个慢病之外,癌症也纳入到慢病的管理当中。”封国生表示。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癌症新发病例例数是406万,死亡人数241万,发病率居高不下。
谈及医疗服务建设,封国生表示,医疗改革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系统的、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包括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实行分级诊疗,加强医联体建设,由以治病为中心或者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进行转变等。另外,也要加强康复、医养结合、护理院以及一些专科医院的建设,包括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的建设。
封国生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是自身健康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落实这个理念首先要加强健康宣教,使公众了解如何预防疾病,把预防放在前面并培养好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要加强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其次,作为政府,要加强健康管理方面的投入,比如在健康体检方面。另外,还要针对一些特殊人群加强疾病筛查。
主题演讲
AI科技与大数据引领 数智时代体检健管新业态
徐涛 美年健康集团总裁
徐涛指出,数智时代下,AI科技与大数据引领体检健管新业态,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科技、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科技、以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健康管理、以新靶点为核心的早筛检验技术的四大科技变革,为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健康领域的消费升级和品质提升是主要趋势。预计到2025年,健康体检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高品质的专业健康体检将持续受到市场青睐,以美年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展现舞台。美年健康持续以“创新+科技”为核心驱动,不断推出涵盖“检、医、保、管”的专精特新创新产品,以科技创新引领美年新征程,从预防医疗赛道的龙头企业升级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数字健康管理引领者。
主题演讲
中国医生走进非洲
郭伟 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
作为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的队长,郭伟分享了很多关于医疗队在几内亚的经历。他强调,从大健康角度讲,全民学习心肺复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几内亚,他们开展了对中几友好医院全体医护的心肺复苏培训,以及他们急救流程的培训。
郭伟表示,在支援几内亚期间,医疗队多次向中几医院捐赠医疗物资,另外,国家和企业也有捐赠部分物资,特别是在几内亚的华人企业,为了便于医疗队开展工作,向中几医院捐赠急救车一辆。
“援外医疗事业是长久需要我们做下去的事情,我们有这个责任去不断地推动。”郭伟补充说,中国医疗队在几内亚不仅仅是做医疗工作,更是一个外交名片,他希望,中国的医药和各种产品都能够走向非洲,走向国际。
圆桌对话
出海谋新
杜向阳 西南证券副所长、医药首席分析师
杜向阳表示,“出海谋新”有两个大背景:第一个背景,从药物品种的角度看,海外具备非常大的市场空间。第二个背景是在产业政策和资本的支持下,国内创新企业近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好。从上述这两个大背景看,未来创新药出海会越来越值得大家关注。
同时,杜向阳也提醒大家注意,创新药出海过程中会面临很大的挑战,困难也很多,因为当前这个阶段,各大公司都在争相布局创新药出海。
李锡明 亿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锡明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具备向国际市场进军的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对中国企业来讲,开发一些将来准备走出国门的产品时,不能只考虑拿批件问题,还要想的更远一些,拿到批件以后谁来卖,然后如何应对市场竞争。
陈煌 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
陈煌指出,从数据看,今年是中国创新药出海的一个大年,license-out(出海授权)超过License-in(授权引入),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陈煌表示,海特是有出海计划的,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一是License-Out,二是单打独斗自建团队,进行商业化的落地。
陈煌表示,海特的企业宗旨或者初心是做创新。如果说想在中国大健康行业走出来,必须坚持创新,而且这个创新要无畏,当然这种无畏不是盲目的,不是傻乎乎的,更多是无畏的决心和勇气。
盛严慈 复宏汉霖全球战略与项目管理总经理
盛严慈表示,出海对于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
如何更好更快的出海?盛严慈分享了一个“3P”原则:Product(产品)、People(人才)、Practice(实践)。具体来说,首先,产品不好,无论如何也上不了国际化的台面。其次,人才很重要,企业要重视人才,舍得给人才花钱,缩短自身学习的曲线。最后,坐而论道没有用,要主动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无论是产品、人才还是实践,千万不要想走捷径,在国际化出海这件事情上,走捷径是一条最远的路。”盛严慈补充说。
陈悦婷 上海兰石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陈悦婷表示,不同的药品出海所面临的困难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原料药或者仿制药出海,可能面临的是降本增效问题。如果是生物类的药,要做好国外临床运营、有好的销售团队或者找一个比较好的海外药企帮忙做临床开发或者商业化。如果是创新药,还是要从新药本身研发方面解决问题。
圆桌对话
聚势谋变
谭国超 华安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医药首席分析师
谭国超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这两年陆续发展壮大。他表示,中医药进入了黄金时代,希望我们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抓住这个机会。今年上半年,中医药的报批和审批已经创了历史新高,在国内不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是医保局,对中医药都很支持,企业抓住机会一定能够把整个中医药的发展阶段推向一个新高度。
黄继林 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黄继林表示,“药材好,药才好”,中医质量体系评价是我们的一个痛点,同一个通用名选择不同的质量标准起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黄继林指出,80%多的医生是学西医的,西医对中医的理论、对中医的了解不如中医,有些中成药,西医不敢开,因为他没有这个资质,这也会影响中医药的发展。
黄继林表示,只有让全国人民都把中医药用起来,大家才能认知到中医药的价值,那样中医药才能更好地发展。
刘国芳 寿仙谷董事、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
企业如何抓住中医药的机遇,把公司业务推向更高的台阶?
对此,刘国芳表示,以寿仙谷为例,她认为,中医药非常重要的是中药材,所以,她们建立了种质资源收集、优良品种选育,生态有机栽培、高端制造、高端产品研发、临床试验功能机制验证等一整套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体系,确保产品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
另外,刘国芳也提到,公司还进行了数字化转型。以未来农场、未来工场、未来市场为核心,通过5G、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孪生等信息化技术,建立全产业链的高效协同的中药高端制造模式。最后,她补充说:“研发投入也很重要。”
吴瑞 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事会秘书
吴瑞坦言,过去几年,国家监管部门持续推动中医药注册审评体系升级,目前已打造了一个包括理论基础、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医药审评体系。希望能够筛选出更多有临床价值、更具有临床疗效的品种。
“中药材的质量和价格可能影响中药企业能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吴瑞表示,从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建立更加完善的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但是,从目前来看,工作效果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以岭药业自建了非常完善的中药材质检团队,还自建了原材料的生产基地,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有使用,同时又能从源头上控制中药材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