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地方独一无二的印记,也是一个地方赖以凝聚人心、加快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部署要求,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夯实公共文化发展基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市113所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时光飞逝,春华秋实。如今,伴随着乡村振兴,我市乡镇综合文化事业已是繁荣兴旺、生机盎然,各类文化活动百花齐放,百姓乐享精神大餐。
乡镇综合文化站
为群众精心烹制文化大餐
天水日报见习记者 徐媛
百姓的快乐大本营
现如今,对于秦州区天水镇古集村的孙凤香来说,她又多了一份新的“工作”——乡村小曲老师。每逢周一下午,她都会从5公里之外的古集村赶到天水镇综合文化站。在文化站,她带着十余位志趣相投的姐妹一心铺在她们挚爱的秦州小曲上。她们的表演,一板一式,一唱一和,声情并茂、有模有样,让人不禁拍手叫好。而两年前,她们却还只是一群被家庭琐事缠绕着的农村妇女,自己的兴趣爱好无暇顾及。如果要说她们的变化,那得从2017年底说起。
2017年11月,在秦州区文联工作了七年的高向明主动请缨来到基层。初到天水镇,面对沉寂的文化活动,高向明四处走访、实地调研,经过一次次协商、沟通,将天水镇30多个村具有才艺的人才都吸纳进了综合文化站。两年间,天水镇文化站由最初的1个班12人,发展成为现在的10个班160余人。
如今,在天水镇“草根”也能成为文化人,庄稼汉也能演绎风雅,大人小孩都能说唱几声,原来那些腼腆的婆婆媳妇,由不敢唱、不会唱变成了撵不下台、嘴里断不了曲、锣鼓一响啥事都不想的说唱一族。
天水镇综合文化站还依托全省首个官方乡镇老年大学——天水镇老年大学,将该镇文化事业推向了崭新篇章。2018年以来,天水镇综合文化站先后参加了“灯彩璀璨、闪耀秦州”秦州区民俗调演、“坚持改革开放 聚力脱贫攻坚”秦州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展演及“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2019年秦州区广场文艺展演等。演出节目涵盖舞蹈、快板、器乐独奏、社火表演等。6次进城演出,不仅提高了天水镇综合文化站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还一次次为广大市民献上丰盛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大餐。
以镇老年大学为依托,天水镇综合文化站还组建了自己的红色文艺轻骑兵,逢年过节及重大节假日,都会走进镇内各村开展各项文艺活动,丰富了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近两年来,镇综合文化站还相继在古集村、青年村、焦李村设立了老年大学教学点,让老年大学的触角伸到村一级,也让文化之花开在了每个村民心间。
“高站长来之前,我们镇的文化活动可以说是悄无声息,但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天水镇的乡村文化已然从‘活’开始走向‘火’起来。”镇综合文化站书画班成员马卫平说,两年来,在高向明站长带领下,综合文化站先后举办了20余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说,综合文化站已经成为天水镇百姓的快乐大本营!
“在现有基础上,做好固定活动日、休闲纳凉文化周、红色文艺轻骑兵三个文化品牌,明年我们还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成立舞蹈协会、小曲协会、书画协会及秦腔协会,并成立天水镇文联。另外,因为天水镇是历史文化古镇,书画爱好者众多,我们会成立农民书画院,进一步将书画爱好者团结组织起来,让他们走出天水镇。”提及今后的发展,高向明信心满满。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综合文化站,在这里唱歌、跳舞、朗诵、习字……他们在源源不断地汲取精神营养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和欢乐。在天水大地上,一只疏密有致的农村文化网络正覆盖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丰富了业余生活。
传承非遗文化 留住乡愁匠心
午后的冬日,阳光明媚。站在武山县滩歌镇综合文化站楼前,这栋灰黄相间的三层小楼,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分外别致。顺着楼梯而上,记者来到位于顶楼的滩歌镇民俗展馆。
迈进展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辆老态龙钟的老式木质马车,它“颤颤巍巍”地立在馆内,占据了一大片地方。目睹馆内陈设的一架筛粮食的风车、一个石碾、一盏马灯、一个簸箕、一根耙子……件件乡村特色的老物件、老古董,讲述着滩歌镇过往的历史,也生动地向参观者呈现着过去滩歌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滩歌镇历史悠久,商贸繁荣,素有“旱码头”之称,从出土的大量石器和陶器考证,在距今5000年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滩歌地域内就有了人类文明活动的痕迹,在横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现遗存有社火、秧歌、书画、剪纸、刺绣、武术、高脚子等民俗文化,独具风情。2006年,滩歌镇被评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为了传承民俗文化,留住滩歌记忆,从2007年开始,滩歌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四处奔走,挨家挨户登门拜访,搜集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民俗展品。“我们民俗展馆的面积为110平方米,用于陈列镇域内具有地域特色的农具、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泥塑、麦秆画、草编、竹编等民俗物品和非遗物品,现已有200余件。”滩歌镇综合文化站站长贾红馨告诉记者。
展馆一处,记者看到了一排整齐的旋鼓,阳光透过玻璃洒在白色的鼓面上,格外耀眼。武山旋鼓很多年间一直在民间传承发展,响彻在武山大地,积淀了深厚历史和地域信息的原生态文化。在演变过程中,武山旋鼓舞也分为不同类别,虽然旋鼓舞在武山各村都有,但其中滩歌镇最为盛大。
据贾红馨介绍,以滩歌旋鼓为代表的武山旋鼓历经千百年,脉传谱系十分复杂,其传承是非家族性的,在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特征,多为社会性松散型。旋鼓舞艺人常师出多门,师承关系也很少有纯粹的一脉相承,而是呈网状的交织传承。
“2008年,武山旋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滩歌镇的代三海和代思贤两人被确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山旋鼓的传承人。现在,在文化综合站组织下,代沟村30多人的旋鼓队常常赴省内外进行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贾红馨说,滩歌旋鼓作为电影故事片《追索》中的特有镜头搬上银幕,并载入《中国民族舞蹈甘肃卷》,在第四届中国文艺荟萃《陇原风》表演中,进入全国八大名鼓之一。
2017年6月,滩歌镇成功举办旋鼓舞文化节活动;2019年4月,承办武山县第三届万亩油菜花海旅游观光活动启动仪式,全面系统的向社会推介滩歌镇的文化旅游资源,取得了巨大影响。如今,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旋鼓舞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在滩歌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在响彻大地的鼓点声和奔放的舞姿中彰显了滩歌人刚健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百花齐放人才兴
在记者采访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之际,一个喜人的消息传进了耳朵,秦安县五营镇综合文化站获得了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与记者的欣喜相比,分管文化站的五营镇副镇长吴芳军高兴之余,更多的则是踌躇满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埋头苦干终于开花结果,但未来的路更为重要。“此次荣获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是对大家工作最大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和激励。”吴芳军说。
五营镇综合文化站是秦安县境内建站最早的镇级文化站之一,从建立之初五营镇就十分重视,把繁荣基层公共文化事业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任务,一直在完善硬件建设。如今,文化站综合使用场所面积达1500余平方米。设有办公室、多媒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书画交流展厅、秦腔自乐班及舞蹈演出排练室、棋牌娱乐活动室等功能室,各功能室配备专人管理,规范运行。近几年,五营镇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
据吴芳军介绍,几年间,五营镇举办了农家书屋读者夜校、秦腔自乐班节目汇演、棋牌室象棋比赛等,利用农闲时节,在何洼、魏山、胜利、蔡河等13村的固定演出室,由秦腔爱好者自发组织自乐班开展演奏活动,吸引了附近的秦腔爱好者和群众热情捧场。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台下,你乐我乐大家乐,用高喉大嗓歌唱着这片土地的安详富足,营造着秦腔永恒的精神之神。近两年春节前夕,五营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和村干部为鱼尾、腰庄、徐洼、蔡河、魏山、马小等31村免费赠送了两万副春联,在传统隆重的节日里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氛围,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极大地激发了五营镇干部群众对文化的热情和对艺术的喜爱,人才队伍不断得到培育锻炼,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令吴芳军最引以为傲的是培养了众多艺术人才。
在五营镇王洼村提起王俊杰,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早年间,他还只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客运司机,每天都按时按点穿行于山间。与其他司机不同,王俊杰对书画有着一种解不清的情缘,他时常被书画深深吸引,并为之痴迷。鉴于此,在文化站工作人员鼓励、支持和引导下,王俊杰利用闲暇时间到镇综合文化站交流学习,短短几年的练习和沉淀,他的书法作品洋溢出一种宁静淡泊、洒脱飘逸的文人之风。他的书画作品经常被镇文化站选送参加省、市、县各类作品展,也曾多次获奖。2013年获甘肃“九鼎杯”书画展三等奖;天水市第三届临帖展优秀奖(最高奖)及第八届丝绸之路“印象敦煌杯”全国书画展优秀奖。现如今,王俊杰已成为娲皇故里书画院副院长、大地湾文化艺术协会副主席、天水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他也早已放弃原本从事的运输行业,在五营镇综合文化站旁租赁铺面,开起了书画店。
像王俊杰一样的人不在少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文化站已培养国家级书画会员3人,省级书画会员12人,县级书画会员20余人。培养剪纸艺人2人,彩陶制作传承人2人,镟木工艺艺人5人,成立专业秦腔演出剧团1个,其中有10余人参加专业秦腔剧团的演出。活跃在文艺领域的这些本地人才极大地繁荣了五营镇的文化艺术事业,为传播和带动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五营镇文化站的工作注入了巨大能量。
壮志与热情是伟业的辅翼。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之路漫长而艰辛,但幸好有这么一群视其为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人们。“今后,我们将以乡村文化振兴为统揽,持续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丰富创新基层文化供给,特别是结合受众特征,力争推出更多的文艺精品力作和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助力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吴芳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