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重感情的军分区司令员,因一宗误杀事件,错过了成为将军的机会

2023-02-18     彩寻美食

原标题:太重感情的军分区司令员,因一宗误杀事件,错过了成为将军的机会

#历史开讲#

吴学华原创作品

在潍县昌北和寿光一带,只要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很多人都知道“赵司令员”这个名号。“赵司令员”究竟是谁呢?为什么在老百姓心中的影响力那么大?

“赵司令员”叫赵寄舟,是寿光侯镇赵家辛章村人,出身贫苦,有兄弟姐妹九人,他排行老五,由于他天资聪慧个刚强,且足智多谋,其父认为是可造之材,于是送他去读书。他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接触到革命思想,不久考进了济南乡村师范,因传播革命思想被学校开除,出来后想去延安,却在途中被晋绥军扣押,不得已在晋绥军中担任文书,混了一两年。七七事变之后,他带着一批浮财离开晋绥军,和张来凤等几个人,计划回乡拉起队伍抗日,在途中遇到几个国民党残兵,他以一把短刀缴获了五支长短枪。

有了枪支之后,下一步就是招兵买马,他联络上寿光的党组织后,积极入党,之后开展工作,与活跃在潍北姜马营的土匪姜道木一起,拉起了一支数十人的队伍,隶属于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他在带领队伍前往第七支队总部蔡家栏子村的途中,姜道木不愿受八路军的约束,叛变投奔了国民党山东保安第十五旅旅长张景月,赵寄舟在劝说队伍归建时,遭姜道木打冷枪,伤了左腮。

赵寄舟带着剩下的人前往昌邑,那时,在昌邑瓦城起义的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与寿光牛头山起义的第八支队合编,他担任第二中队的副中队长兼指导员,在部队东进的过程中,党组织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让他回寿光任六区区委书记,以小学教员的身份展开革命工作,伺机组织抗日武装。

由于赵寄舟有文化,而且擅于传播革命道理,在他的影响下,寿光的革命群众达到数百人。1939年,他取出了埋在地下的浮财,通过各种途径购买枪支,重新拉起了一支三四百人的队伍,成立寿光独立营,他担任营长。

寿光独立营在赵寄舟的率领下,袭击日伪军,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在寿光打出了名声,于是很多立志抗日的青壮年都来投军,队伍很快发展到一两千人,扩编为寿光独立团,下辖三个营和一个特务大队,还有通讯连和机枪连,成为寿光和潍北一带最有实力的革命队伍。

寿光和潍县的日伪军几次联合进剿,反而使寿光独立团的活动面积越来越大,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一样,面对日伪军的进剿,他把部队分散开来,有事让通讯连去分头通知,于是,北到东营,南到昌乐,东到昌邑,西到广饶,队伍每到一处,都撒下革命的种子。

1940年春节,他把队伍拉回赵家辛章村,准备休整过年。他嫁到沈家营的一个姐姐,得到消息之后,还特地买了两头猪送过来,犒劳那些战士们。他感激不已,觉得欠了姐姐沈赵氏一个大人情,也正是因为这份姐弟情,使他后来遭遇了冤屈。

1940年10月,寿光独立团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第九团,赵寄舟担任团长。那时候,第三旅的旅长是许世友(开国上将),副旅长是杨国夫(开国中将)。此后不久,赵寄舟去延安抗大学习。

许世友将军

杨国夫将军

按照他的这个资历,如果不出后面的那件事,建国之后肯定是妥妥的少将。

1942年,赵寄舟回到寿光,三旅依靠小清河的地理优势,成立了清河军区,杨国夫为司令员,许世友去了胶东,为胶东军区司令员。

中国山东分局为了保障“渤海走廊”的畅通,保证清河军区与胶东军区的联系,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决定派赵寄舟组建昌(邑)潍(坊)独立团,受清河军区的直属领导。就这样,赵寄舟成了昌潍独立团的团长。

由于工作上的便利,他经常去沈家营村探望姐姐,而他的姐姐沈赵氏也多次向队伍提供了情报,使独立团免于日伪军和顽军的围剿,还打了几场大胜仗,保护了“渤海走廊”交通线的安全。为了防止敌人来犯,他直接率一个连的兵力,驻扎在沈家营村。

经过多番生激战,他扩大了清河军区革命根据地,并拿下了顽军驻扎的重点村镇肖家营村。1943年根据革命的需要,成立了清东军分区,赵寄舟担任清东军分区的司令员,赵司令员的名号,就是这个时候叫响的。他这个军分区司令员,相当于胶东军区的旅长。开国中将吴克华,就是胶东军区5旅的旅长。

此后两三年,赵寄舟率领队伍四处出击,指挥了袁家桥、半截河伏击战、八面河反封锁等。在抗战胜利前夕,战肖家营、打固堤、攻侯镇、克寿光,立下赫赫战功,连渤海军区(原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都感叹说,赵寄舟就是一只猛虎,走到哪里都能让敌人闻风丧胆。

也有人认为,要是没有赵寄舟,就没有清河分区。在日伪顽三方势力环顾的年代,清河分区几次遭遇敌人的偷袭,都是赵寄舟力挽狂澜,连司令员杨国夫,都是他开一条血路救出去的。

赵寄舟有一个爱好,喜欢喝酒,每次打仗之前,先来两大碗白酒,喝得两眼发红,有时候亲自端着机枪往前冲。几年的革命生涯,他身上伤痕累累,直到后来去世,身上还有未取出的弹片。

抗战胜利后,山东的八路军部队,一部分挺进东北,一部分留在山东,成为后来的华东人民解放军。

在整个抗战期间,智勇兼备的赵寄舟成为传奇英雄,受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时间一晃到了1947年6月,已是渤海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的赵寄舟,成功击退了国民党第八军和张景月属下保安第三师的进攻后,率部驻扎在尧水、洛城一带,监视潍县和昌乐的敌军。他得到消息,说姐姐沈赵氏遭到批斗。

在寿光一带,一些已经解放的村镇,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进行反奸和清算斗争。赵寄舟的姐夫沈鹤令是地主,且当过日伪时期的保长,与山东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张景月还有勾结,所以被地方政府清算。但赵寄舟认为,姐夫是姐夫,姐姐是姐姐,他姐姐没有做过恶事,而且多次冒险送情报,还用钱粮资助了革命队伍。

他写信给了沈家营村的村干部王红风,讲述了姐姐为革命出力的事情,希望村里酌情处理。而他还得到消息,说沈家营村旁边的二甲朱村地主朱德修,还有一个曾经当过伪军特务队长的朱勤堂,两人巴结王红风颠倒黑白,朱德修成了积极分子,朱勤堂还当了区里的税务干部,至今逍遥法外,不仅如此,他们两人还残害了受伤在家修养的革命战士隋文学。

隋文学是1938年跟着赵寄舟一起革命的老同志,只因看不惯朱德修和朱勤堂的所作所为,说了几句公道话,就惨遭毒手。

赵寄舟得到这样的消息,坐不住了,1947年7月4日,他把沈家营村运动中违背上级指示的事情,对三分区副政委韩克辛说了,韩克辛认为,部队主要的任务是作战,地方上的事情,交给地方处理,可以写信给潍县县委进行反映。但赵寄舟担心这样会耽误时间,多出几条无辜的人命,便不顾韩克辛劝阻,带着警卫班和骑兵班就连夜出发了。

赵寄舟先回了赵家辛章村,让人把沈家营村的沈明道(村长之子,区干部)和朱勤堂找来,哪知两人非常狡猾,一问三不知。他脾气上来了,直接让人绑了沈明道和朱勤堂二人,一齐朝沈家营而去。

到了沈家营村已是半夜,赵寄舟让人去找王红风,哪知王红风正在一个寡妇家里睡觉,听到情况不妙就逃走了。而副村长沈璜和驻村区干部韩莲香,也躲起来了。赵寄舟让村长沈克仁领着战士任本良,去找村支书兼农救会长的曹美枢。

按照赵寄舟的想法,只要把村里的干部找来,说清楚他姐姐沈赵氏对革命的贡献,这事就算过去了。

且说沈克仁领着战士任本良到了曹美枢家,里面亮着灯,曹美枢在屋里整理材料,准备安排村民会的下一步工作,他听到屋外传来沈克仁的叫声,便应了一声,但却没有出门,而是关灯静听了一下外面的动静。

因为离着几里地的禹王台村驻有国民党张静月的部队,经常有敌特潜伏过来,所以曹美枢多了一个心眼,拿了一把长柄铁锨,偷偷开门走到院子里。如果这时候沈克仁推门进来,就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了,偏偏沈克仁心里嘀咕:村里了赵司令的姐夫,还打了他姐姐,赵司令带人前来,肯定是报复的,沈璜和韩莲香都躲起来了,我们为什么傻傻的不躲呢?

于是,沈克仁趁着任本良系马的时候,拔腿逃走了。曹美枢听到外面有急促的脚步声,轻轻打开门,看到门口有一个穿着军装的人,黑灯瞎火的也没看明白,以为是敌人,劈头就是一铁锨下去。任本良断头破血流,惨叫一声倒在地上。偏偏这时候胡同内来了一匹快马,马上骑着的是三分区副政委韩克辛派来的通讯员李向前,李向前的任务是通知赵寄舟火速归队,他去了赵家辛章村,得知赵司令员来了沈家营村,于是风风火火地赶过来,哪知他走了村西,进了村子后听到这边有喊声(沈克仁叫曹美枢),就循声过来了,隐约看到穿军装的战友倒下,当下拔出枪,对着那黑影就是一梭子。

而在赵寄舟这边,听到村里响起了枪声,立刻围了过来。他一见情况出现异常,也惊呆了。当下安排人送任本良去救治,同时派人向者曹美枢的家属解释,还拨给了抚恤金和安葬费。他匆匆赶回部队之后,参加了南麻战役,在的过程中,把发生在沈家营的事情,向渤海军区领导做了汇报。

景晓村

南麻战役结束后,赵寄舟被审查。军区政委景晓村亲自参与调查,通过调查得知,是村支书曹美枢打倒战士任本良之后,才被前去送信的李向前误,肯定不存在赵寄舟下令人的事。但赵寄舟身为高级干部,不应该插手地方工作,决定给予赵寄舟党内警告处分,调动工作,原来他的工作由三分区副司令员冯仁恩接替。

赵寄舟没有救出姐姐,却白白挨了党内警告处分,满肚子的委屈无处申诉,只能忍着。他以为这事已经过去了,哪知这年10月间,时任山东分局书记的康生,到渤海视察土地工作,有人趁机把“沈家营事件”报了上去,于是康生认为渤海区党委书记(政委)景晓村“纵容放任下属、镇压群众土地斗争”。

景晓村遭到诬陷和打击,先后被撤销了中共渤海区党委书记、渤海军区政治委员和十纵队政委等职务。赵寄舟也好不到哪里去,他被以“带兵镇压土改运动”、“当场枪毙村支书”的两项罪名,逮捕关押,第一次审判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开除党籍,第二次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而在在地方这边,判处沈赵氏枪决,被群众多次举报的坏分子王红风参加了陪决,枪响的那一刻,平时在村里耀武扬威的家伙,居然吓得屎尿流出了裤子。而害老战士隋文学的人,依旧逍遥法外。

一代战功赫赫的虎将赵寄舟从此离开的军旅生涯,在服刑三年后出狱,于1951年出狱,任十二步兵学校军事教员和省转干速中副教导主任和副校长;1956年任省民政厅移垦局局长。

要是心里有冤屈,一次次写信向上级反映,结果到了1957年,他在整风运动中再次被处理,就因为他替自己申辩了几句,遭到逮捕,1959年被判刑七年,但1962年,经过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查,将他释放。

他于1963年因病退休,仍旧写信给上面,希望正确调查当年的“沈家营事件”,还他清白。1966年之后,他的老部下王效禹担任山东革命委员会主任,他期待这位老部下能够帮他翻案,但在1969年王效禹下台了,此事对他的打击很大,这年冬天,他带着满腹的冤屈,在老家赵家辛章村病逝,终年58岁。

关于赵寄舟的是是功过,历史自有公论,老百姓的心中都有一杆秤。有地方文史工作人员在搜集史料的时候,老人们无不叹息:赵司令就是太重感情了,要不然也不会发生那样的误会,害了他一辈子。

2006年,在赵寄舟诞辰95周年之际,他的老部下,原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朱洪禧中将,为他亲笔题下了“抗日名将、功照千秋”的题字。能够得到老部下的这种认可,他也算值得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39c43ac0c78177a501b47923703a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