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院士 ”井喷,“克莱登 ”闹剧何时休?

2024-05-08   海峡导报

原标题:“欧洲院士 ”井喷,“克莱登 ”闹剧何时休?

吴之如(文/图)

近日,多家国内学术机构、权威媒体相继发布了“xxx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引发社会舆论关注。记者拨打了一家代办机构咨询电话,对方称可以申办包括“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在内的荣誉,费用大约在20万元-50万元之间。(5月7日澎湃新闻)

如今大学不少,自然满眼都是大学生,即便硕士、博士也不算新鲜。不过说到院士,大家还是肃然起敬,能够和院士一起聊聊天,吃吃饭,可谓有与荣焉。于是很多人便想当个院士,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同时,个人也颇为风光。

本来这也是好事,但问题是市场经济时代,真的有需求就有市场,果然,到最后连院士也被做成了生意。当然,我们国家的院士无论科学院还是工程院都得真才实料,莫说难以混进去,就是擦个边沾点光也不容易。但是世界这么大,天无绝人之路,国产的不行,有些人就鼓捣出“进口”的。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粉墨登场,据说还是要有点要求,至少是硕士,要有些论文或者专利。当然,钞票是永恒的主题,费用大约在20万元-50万元之间。而且看样子还是很讲“商业规则”,如果申报通不过,不会收取费用。不过从新闻报道上看,这些“欧洲院士”已经多到“井喷”的程度,估计只要钞票开道,终归不会有啥问题的。至于说非得要硕士,要论文,那就说笑了,也言重了。院士都能买,硕士啦论文啦之类,大不了加钱一起打包不就行了?

大家都看过钱钟书小说《围城》,书中主角方鸿渐为了敷衍父亲买了张“克莱登大学”文凭。看来这家“欧洲自然科学院”,也就是“克莱登大学”的升级版。

有道是:争买名号扮神圣,“欧洲院士”忽井喷;锦衣朽木称华丽,此处正是“克莱登”。

当然,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如果有人只是想花钱买个“欧洲院士”给自己看,那跟咱们真的没啥关系,但是花那么多钱,多数人终归是要拿来用的,甚至是拿来赚更多钱的。那性质就变了,那就很可能是骗钱、骗异性、骗地位的骗子,因此这些泡泡非常有必要戳破,一定不能让“遍地院士”的神剧在我们身边泛滥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