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岁的“水姑娘”和她的扁担
凯里市凯棠镇白水村有一位“水姑娘”,这位“水姑娘”迄今已有107岁,她一生与“水”打交道的过往让人感慨万千。
近日,记者走进白水村时看到,由于2022年下半年持续干旱,村里小溪几乎干涸,村里的井也干了个底朝天。
107岁的顾海保在取水
然而,记者来到“水姑娘”顾海保家时正好遇见老人去取水,她拄着拐杖,来到水缸边,把手放在水龙头上轻轻一拧,“哗啦哗啦……”硬币大小的水柱从龙头快速注入水缸,不一会大半缸就蓄满。
“如果是在那些年,人们肯定没水喝了。”凝视着水缸里的水,顾海保感慨万千,在她印象中,白水村每逢干旱必有人去“刮水”。
“刮水”指的是每逢干旱,村民起早贪黑到井边排队,用瓢贴着浅浅的井底舀水挑水的场景,舀来的半盆水除了做饭外还要洗脸,再用来洗脚,然后浇菜。这样的场景形象地描绘了在那些特殊年代,人们与干旱抗争时表现出的无奈。
顾海保的扁担
“这扁担,还是我结婚的嫁妆呢,水桶已经换了两三副。”谈起往事,顾海保向记者展示了她出嫁时唯一的嫁妆——一根陈斑驳陈旧的扁担和两只水桶。
为什么是扁担和水桶呢?顾海保解释,一是穷,没别的东西;其次,苗族嫁女,首先就要看那个地方有没有水,有水的地方,就能营生,就有得吃。一套挑水的家事就意味着远嫁的闺女要去为人妻为人母了。
然而,刚嫁到这里的那些年,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遇到干旱,喝水都成问题,但勤劳的顾海保硬凭着手中的扁担和水桶担起了一家人的担子,还养育了3男3女。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集体经济初步发展。顾海保背着孩子响应公社号召,用挑水的桶装上松树种去山上撒种,然后又挑来水浇灌。
20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土地分产到户,顾海保去政府领杉木苗、核桃苗种在田边土角,她又拿着扁担挑水施肥。
顾海保107岁,但身手矫健,还能做简单的家务。
几十年过去,种子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白水村光秃秃的山变成了连片的山林,村里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2000年,已80多岁的顾海保儿孙满堂,此时的她再也没有年轻时的劲头投入到新一轮的“挑担子”中,而扁担和水桶也“放马南山”了。
白水村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成投用,全村418户1795人的饮水安全难题得以解决。
2015年,全国人民按照党中央部署向贫困发起新一轮宣战。也正是这一年,白水村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成投用,解决了全村6个自然寨418户1795人的饮水安全难题。
“有了自来水,洗衣、洗澡方便了。”顾海保很是感慨,感慨自己不知不觉已横跨一个世纪外,也感慨现在的幸福美满生活,通了水,也就意味着这根挑水的扁担似乎已完成了使命,即将永久封存了。
杨仁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尚海
编辑 徐颖
编审 黄浩 黄盈莹
文章推荐
国内已有三地检出XBB!会造成新一轮感染高峰吗?专家详解
收藏!新冠防护必知的40个知识点
看贵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