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发迹策略:混文化圈子,找到能依靠的大树

2023-05-25   云夕客

原标题:曾国藩的发迹策略:混文化圈子,找到能依靠的大树

文化圈子混好了,不仅能把生意做的风生水起,还能平步青云。从清朝名臣曾国藩的身上,就能看出。他的经验证明,要想升官发财,最好的渠道是混文化圈。

出生于湖南湘乡荷叶塘的曾国藩,家里世代务农,完全出生草根,没有一点背景。在没有金钱铺路,也没有大人物“眷顾”的情况下,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走捷径。

一是迎合市场学艺。曾国藩由于天生癣疾,浑身上下没有一块好肉,病情发作时,不仅有皮屑,还带着斑斑血迹。按照常人,已经很自卑了,哪里还有心情学习。

可曾国藩不一样,他用功学习,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时,就已经练就了一手好字和写得了流行文章。

另外,为了能迎合当时权贵喜欢收藏古玩字画的爱好,曾国藩还专门研究了古玩字画,向湖南的名师学习了鉴定古玩字画的知识。可以说,当时曾国藩对古玩字画的研究,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是疯狂拜师。靠自己的努力,28岁的曾国藩在会试中取得了第38名、殿试三甲第42名的成绩,成为翰林院的一名实习生。

虽然点了翰林,进入了翰林院,可作为一个实习生,没有官职,也没有品级,在红顶子满天飞的京城,要想做一番事业,得有人提拔。无钱铺设关系的曾国藩只好通过疯狂拜师的方式,找自己的门路。

翰林院都是一些高知识分子、名人,曾国藩近水楼台,决定好好利用一下。于是,拜在了翰林院编修、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门下学习楷书,同时拜在太常寺卿唐鉴、太长寺卿倭人的门下,学习义理之学。

这些都是当时的大臣,在皇帝面前相当有分量,无限中扩大了曾国藩的社交圈子,接触了很多官员。

三是找到一棵大树。曾国藩深刻知道,要让自己能得到皇帝的接见,必须接触到当时最有权势的穆彰阿。

穆彰阿是满人,官居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兵部尚书、九门提督,还获得了一个公爵,是道光皇帝面前的红人,也是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唯有此人的举荐,才能一步登天。

已经30多岁的曾国藩只感觉岁月如梭,必须主动出击了。机会终于来了。

由于曾国藩在会试时,穆彰阿是他的主考官、大总裁、阅卷大臣,于是,决定名正言顺拜在他门下。

曾国藩早已研究过穆彰阿的爱好,知道他喜欢古字画,决定投其所好。

点了翰林后,曾国藩死皮赖脸地来到穆府,拜谢自己的座师。

穆彰阿何许人也,怎会把一个小小的翰林放在眼里?爱理不理地礼貌性说了几句话后,就要送客。

聪明的曾国藩怎能放过这个机会?三角眼在墙上看了看,发现了一幅画。于是请求恩师,想看看这幅画。

这幅画可是穆彰阿的心爱之物,是唐朝周昉的《鼓琴仕女图》,留于后世的真迹并不多见。

穆彰阿见遇到了知音,很是高兴,于是与曾国藩一起欣赏起来。

曾国藩研究了半天,突然大声说道:可惜了,是赝品!

这下,穆彰阿愕然了,一定要曾国藩说个究竟。

曾国藩对古玩字画研究颇深,指出其中的疑点,认为整个画卷中,落款处有疑点,“唐朝的宣纸比较粗糙,可落款的地方却很细腻,这是后面落的款,而从宣纸的成色来看,为明朝所为。”

这下,穆彰阿对曾国藩五体投地,连忙让人摆酒款待。

就这样,曾国藩成了穆府的贵宾。穆彰阿的很多古玩字画,也都请曾国藩鉴定。

有了穆彰阿这棵大树的举荐和保护,曾国藩从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一个人在落魄的时候,得有谋略,曾国藩看似投机,却是智慧,如果你能从中受到启发,就分享给你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