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人大代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侧记
2023年是实施 “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杨浦直面问题挑战,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1月16日,参加区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总结成绩客观实在,分析问题实事求是,谋划工作系统科学,既有站位高度,又有发展速度,更有民生温度。
针对2024年工作,代表们结合工作实际和居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共商杨浦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蓝图。
产业链大胆拥抱创新链
高质量发展大力拥抱科技创新
2024年,杨浦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跃上新起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陈博屹代表表示,杨浦拥有“百年大学”资源,更坐拥多个科技园区、科研院校。在未来产业布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高精尖人才招录,帮助企业吸引更多优质人才扎根杨浦。陈博屹建议,杨浦可以搭建平台,让数字企业、数字人才、数字精英与智能制造企业实现跨界交流,充分发挥杨浦数字科技企业优势,为推动杨浦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当下,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并且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要实现同比增长5%以上,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大力拥抱科技创新,产业链需要大胆地拥抱创新链。”杨福韬代表强调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重要性——杨浦需要充分利用大学的科创资源优势,共同打造一个大学生态共同体,通过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不能仅仅停留在举办碎片化的活动和论坛,而是要找到真正的双赢点,让大学的科创资源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而且,孵化器和加速器等机构的功能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提供服务,需要深入了解企业在做什么,能否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路径和解决方案。在引进企业的同时,还要关注企业周围的创新生态,打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优质环境。”
除了优质的发展环境,企业还需要广阔的发展舞台。江志华代表指出,众多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在寻求发展时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并愿意尝试企业的服务。“政府部门应支持打造一个应用样本。比如,上海杨浦APP上的小邻通服务。小邻通与杨浦区融媒体中心的合作,不仅推动了企业业务的发展,还能帮助企业走出杨浦,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民生工作与高质量发展
“浑然一体”
凤南一村、东郸小区项目快速实现签约和腾房搬迁100%;“美丽家园”改造在完成上年49万平方米任务收尾的基础上,再完成52万平方米;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竣工300台……2023年,杨浦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城市更新步伐加快。2024年,“旧貌换新颜”继续跑出加速度,杨浦将完成100万平方米“美丽家园”改造。
叶松青代表提出,要加强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在施工前期重视宣传工作,开展意见征询,做到全员了解;在施工阶段加强管理,制定“美丽家园”创建岗责,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在施工完成后进行长效管理,让老旧小区焕然一新,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民生工作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体的,民生工作做好了,有助于增强城市活力,也有助于更好提升消费能力、带动消费升级。报告中指出,促进文体旅商融合。重点聚焦文旅元宇宙、网络视听、电子竞技等细分领域,积极探索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
“通过精品短剧、影视综艺、游戏动漫等优质内容的力量传承文化基因,打造有记忆的营销点;再比如,将先进的科技装置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相结合,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姚飞代表表示,杨浦拥有众多知名科技创新企业,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营造轻松、活泼、有趣且充满科技感的文旅氛围,让科技创新成为杨浦文旅的新名片,更好地服务市民游客。
当高质量发展跃上新起点,高品质生活也将彰显新成色。老建筑持续迸发创新活力,便是新成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郑岳肖代表说,江湾体育场历史底蕴深厚,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他呼吁推动江湾体育场的修缮工程。“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投资。通过修复和改造,它将成为杨浦新的地标、新的公共空间,吸引更多人才和创新资源集聚,让更多市民近悦远来。”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