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娇云
《我的小尾巴》第二季收官,其中“最舒服”的一对兄妹,太让人难忘了。
哥哥聂泽宁27岁,妹妹安安则刚过两岁。虽说兄妹俩有着25岁的年龄差,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在大家心中“理想兄妹”的地位。
两人相处舒服融洽,温和的哥哥还特别善于引导,人称“教科书级别带娃”。
而妹妹安安,则拥有数个“头衔”。
谢楠称她是:“别人家的十项全能妹妹”,
王耀庆直呼她是“两岁的独立女性”,
几乎所有的嘉宾都一致认为,安安就是“乖宝宝模范”。
小小女孩,凭什么获得如此之多的称赞?
两岁的孩子,早晨醒来第一件事是干嘛?吵着要妈妈,还是因起床气哭闹?
但安安的日常却是这样:
睡醒后立即起床,自己拉开睡袋,
爬过正在熟睡的大人,找到床头喜爱的绘本,
接下来就开始享受美好的晨读时光。
爱阅读的习惯,让安安拥有了丰富的词汇量,
表达能力也超棒,见到某个情景,
她会在脑海里搜寻出准确的词语来描述。
比如 ,哥哥为她点了最爱的甜品,
问她喜不喜欢,
她偏着小脑袋想了想说:“诶,还不错哦……”,
因为是哥哥第一次单独陪她吃饭,
她又补充道:“这真的很特别……。”
哥哥带她外出旅行,
精心准备了漂亮的房间,
安安非常开心,以“甜言蜜语”回馈:
“今晚,我要睡在哥哥的心上……”,
哥哥喜得嘴都合不拢。
在夕阳西下的草原上,
她告诉哥哥:“是夕阳诶,好漂亮”,
接着诗兴大发,吟唱起古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爱读书、表达一流,这样的孩子,太惹人喜爱。
但安安也并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她动手能力也超强:
早晨,大人把她安置在洗漱台上,安安就开始忙着刷牙、洗脸、抹润肤霜……
安安自助,大人则协助;
至于自己吃饭,也早已不在话下。
玩耍时,安安很少要大人陪。
要么,端端正正地坐着看书,
一边认真地看,还时不时端来水杯抿口水,
像极了专心治学的“小教授”;
要么,她就专注地玩玩具,
结束之后,还不忘把玩具和书放回原处。
安安也很爱运动,
1岁10个月时,
就学会了滑雪,
平衡车也玩得十分熟练。
智商高、性格活泼、独立自信,
这样的孩子恐怕是天赋异禀吧?
并不是。
孩子的性格、习性背后,
一定隐藏着相应的家庭教育。
养育孩子,安安父母一直主张“放养”。
安安和哥哥一起参加节目,
在把安安交给哥哥时,妈妈只提了两个要求:
一是,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限制安安做任何事。
其次,不强迫她做任何事。
这也是妈妈对安安的养育方式,
不限制、不控制,支持孩子照自己的想法行动。
比如,
为了方便安安参与做饭,
妈妈做了专属小木车,
只要安安愿意,妈妈就会把她放在上面,
任她帮着淘米、洗菜、洗碗。
对厨房事务,安安早已熟练,
知道如何拉下水龙头、
该挤多少洗洁精、
怎样清洗餐具、蔬果等等。
没有太多成人的限制,
安安练就了超过同龄孩子的自主独立。
而哥哥也完美接续了妈妈的教育方式,
既不禁止也不勉强她做任何事。
更可贵的是,
面对困难,哥哥还有好方法给予她正向引导。
第一次跟哥哥上游泳课,
一向活泼的安安,
却不敢当众自我介绍,
也不回应小朋友的打招呼。
为此,哥哥特意筹划了一堂“社交培训课”。
两人来到大超市,
哥哥鼓励她跟陌生人求助,
在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后,安安仍然不说“谢谢”。
哥哥没责怪,也不勉强她开口,
而是引导她握着拳头碰碰对方的手,以示感谢,
这也是兄妹俩常用来表达谢意的手势。
这次,安安没有拒绝。
一个小小的动作,
打开了安安的心门,
在接下来与陌生人的沟通中,
她竟能开口表达谢意,
还夸素不相识的阿姨长得美。
既能给予自由,
又辅以正向引导,
无论孩子最终作何选择,都给予尊重。
这让孩子拥有了稳固的安全感,
有了审视自我的心理条件,
面对不同事情,她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而有更好的行为,
也很好地滋养了孩子心理、人格的健康健全。
而体验越是丰富多样,
孩子的智力就发展得越好。
就如心理咨询师李雪所言:
“让孩子智力发展的不是知识,而是体验。”
体验,也是孩子学习如何学习的过程,
从中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其给孩子灌输知识,
不如放手让他自由探索世界。
这,才是决定孩子优秀与否的关键。
幼儿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指出,
幼儿出生时就有了精神胚胎,
是它一步步地指导孩子完成奇妙可畏的成长。
看看孩子学习翻身的过程,
没人指导该怎样发力、如何寻找支撑,
但孩子却接收到了来自精神胚胎所发出的“渴望翻身”这一指令,
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尝试,
最终完成人生的这一“壮举”。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
那么精神胚胎则是孩子的“内在教师”,
住在其内心,指导每一步的成长。
就像《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说的那样:
“如果父母不自以为是地教育孩子,
不强迫孩子做到父母想象的样子,
孩子遵从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发展自己,
成就会远远超过父母的想象所及。”
两岁安安的幸福就在于,
她的养育者,都是心存谦卑的人。
也是如此,
他们才能包容、接纳孩子的一切行为,尊重她的选择。
一岁多的孩子,刚学会走路,
可安安却爱上了滑雪。
这种运动,对刚能够掌握身体平衡感的孩子而言,
未免太冒险。
但父母却没有自以为是地限制,
而是大胆放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尊重孩子的意愿,支持尝试。
可喜的是,安安竟表现出滑雪天赋,
单板滑得比很多成人还好。
父母因谦逊而有的“大度”,
让安安的心灵没有束缚,大胆地探索世界,
并像海绵一样地汲取知识,成为了大家所羡慕的“天才宝贝”。
一则短片中,女孩从小有个宇航员梦,
爸爸经常陪她玩“登月球”的游戏,
还特意为她定制了漂亮的宇航鞋。
孩子长大,慢慢地不愿跟爸爸沟通,
也不愿谈论不理想的学习成绩。
爸爸虽不明白女儿的变化,
却也不责怪、不强迫改变,
一如既往地陪伴着她,
并精心收藏着女儿小时的宇航员玩具。
直到爸爸离世,女孩才发现了这些“珍藏品”,
此时,她终于读懂了爸爸饱含爱意、期盼的眼神。
女孩大受鼓舞,从此发奋读书,
最终考上了理想中的航空学校。
父母不需要成为教育专家,才能教好孩子,
只要保持谦逊,
始终尊重、接纳孩子的行为和选择。
如此包容的爱,能激发孩子的潜力,
促成树苗长成大树,
并且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武志红说,
养育中爱与自由缺一不可,
如果孩子既获得了充分的爱,
也获得充分的自由,
他一开始就会是个成为自己的人,
而最终也势必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
正确的放养是,
父母不做教练,甘当陪练,
即让孩子行有边界,也让他勇于挑战,
放下养育中的焦虑和恐惧,
必将看见孩子一天比一天地更加强大。
——End——
作者:娇云,以文字疗己悦人。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