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82年,东欧平原第聂伯河中游地区出现了一个由罗斯人建立全新的国家——基辅罗斯。经过几代基辅大公的努力,基辅罗斯版图不断扩大,巅峰时期西起多瑙河平原,东临伏尔加河沿岸,北接波罗的海,南至克里米亚。不过和历史上的所有王朝一样,基辅罗斯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开始走向衰落,最终在公元1240年被西征的蒙古人攻灭。在此期间,罗斯人逐渐分裂成三个支系,即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
到了十四世纪,蒙古人日渐式微。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大公国(1569年与波兰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便趁机挥兵南下占领了第聂伯河流域,大体位置就是今天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
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统治期间,统治者强行在乌克兰地区推行天主教,但该地区的民众主要信奉东正教。不同的宗教信仰导致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矛盾日趋恶化。
与此同时,俄罗斯人建立的俄罗斯帝国(前身为“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崛起并不断向周边扩张。在波兰人的宗教压迫下,许多乌克兰人选择了投靠与自己同根同源的俄罗斯。1654年,乌克兰东部的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沙皇签订了《佩列亚斯拉夫尔条约》。从此,乌克兰东部(第聂伯河左岸)与俄罗斯帝国正式合并。
到了十八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因国力不振遭到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大公国的瓜分。乌克兰西部地区被并入俄罗斯帝国领土。
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源出于基辅罗斯,但乌克兰西部因长期被波兰立陶宛联邦统治,受到对方很深的宗教、文化影响,许多民众,尤其是上层贵族都信仰天主教,这与俄罗斯人信仰的东正教又产生了新的矛盾。不过在沙皇的强势统治下,这种矛盾并没有出现进一步激化。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沙皇政权被彻底推翻。乌克兰东部成了苏维埃政权,乌克兰西部则在外国武装干涉下被波兰占领。
1922年,苏联成立,东乌克兰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为苏联的创始国之一。乌克兰西部则根据波兰和苏联签订的《里加条约》,成为波兰领土。
虽然苏联在《里加条约》上承认乌克兰西部归属波兰,但这也是当时形势所迫,内心一百个不愿意,所以就为后来的入侵波兰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苏联和纳粹德国合作联手瓜分波兰,从而将乌克兰西部纳回到苏联版图。二战结束后,苏联经济迅速腾飞,乌克兰凭借工业化的东风,成为苏联第二大经济实体,尤其是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地区,是乌克兰乃至整个苏联重要的重工业中心。
1954年,为了纪念俄罗斯和乌克兰合并三百周年(1654年,乌克兰东部与俄罗斯帝国合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将原属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半岛划给乌克兰。后来的俄乌克里米亚争端便是由此而来。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结束了和俄罗斯的结盟历史,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不过由于上述原因,乌克兰西部和乌克兰东部对俄罗斯的态度截然不同。2014年,克里米亚通过公投并入俄罗斯,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也随之宣布脱离乌克兰成立独立国家(未得到国际社会承认)。这便是乌克兰历史遗留问题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