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东汉演义》的影响力太大,让很多人误把小说形象当历史,闹出了“孙悟空与项羽比高低”的笑话。
回到正史中,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将”功臣榜中,谁才是真正的“武力值担当”呢?我个人认为非耿弇、岑彭、冯异三人莫属,邓禹、吴汉、寇询、马援四人可以排在第二梯队。
探花:耿弇
耿弇是东汉开国功臣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是上谷太守耿况的长子。
玄汉政权建立后,耿况为了保住官位令耿弇携带重金,到长安跟新贵们拉关系。不料,耿弇走到半路就遇上河北军阀王郎反叛,随从们居然扔下耿弇一哄而散投奔王郎去了。
耿弇只好半途而废往回走,恰在此时他得到一个消息:玄汉政权的特使刘秀就在河北卢奴。于是他决定前去投靠刘秀,那一年他才20岁。
被刘秀戏称为“小儿曹”(小朋友)的耿弇,给了刘秀一个又一个惊喜。
当刘秀与王郎在河北对峙时,是他说服父亲支持刘秀,让刘秀获得了第一块根据地幽州。又是耿弇,第一个旗帜鲜明地站在刘秀身份,支持他摆脱玄汉政权独立创业,并且和吴汉一起,再次夺回了幽州的控制权。
耿弇参加过收复南阳郡、征伐陇西隗嚣、平定彭宠叛乱等系列战斗,但那都是他的开胃菜,真正让他扬名立万的是消灭齐鲁军阀张步的战役。
喜好战争史的朋友一定会对这段历史迷恋,战争中,耿弇把各种战术组合玩得眼花缭乱。
攻打祝阿的围城留缺,迫使敌人在巨大的心理震慑下迅速选择了从缺口逃跑;耿弇在追击中“雷声大雨点小”,故意制造恐怖气氛,结果钟城的守军居然被败军裹挟着弃城而逃,让耿弇白捡了一座城池。
此后,耿弇又声东击西、围点打援,以风卷残云般的速度拿下济南郡和枢纽临淄。紧接着,耿弇又以示弱的方式诱敌深入,将张步的主力围困在临淄城东决战。
两军大战一天,夜半时分张步下令悄悄撤军,却不料耿弇居然布下了十里埋伏,汉军乘着夜色追杀百里,一举奠定了系列战斗的最终胜利。
小小年纪居然把兵书战略灵活运用,又把心理战术运用到极致,在关键之战中又善于打硬仗,以4万人马打败数十万大军,难怪刘秀战后夸耿弇是“韩信”,且认为此系列战斗的难度和精彩程度远在韩信平齐之上。
榜眼:冯异
东汉开国功臣中,只有两个人建立了“方面之号”,所谓“方面之号”意思是作为刘秀的替身独当一面,并且其军功是战略性的成果。
冯异便是二人中的一个。在“昆阳之战”后冯异就归降了刘秀,并成为刘秀最信任的核心幕僚之一。不久,刘秀的大哥刘縯遇害,是冯异第一个向刘秀提出了收买人心,摆脱刘玄单干的战略目标。
在刘秀与玄汉政权的斗争中,冯异起到了常人看不到的贡献——秘密甄别部众,挑选出忠心于刘秀的骨干成员。
建武二年,邓禹西征失利,刘秀权衡再三决定派冯异接替邓禹。
当时刘秀的主力集中在河北、山东一带,对政治中心的关中之地却无力西顾。前一年,刘秀接受了邓禹的建议,决定派邓禹单独率领一支军队,从河东攻入关中,与赤眉军争夺这块战略要地。
就在邓禹节节胜利之际,不料风云突变,汉军遭遇大饥荒,又在战略选择上犯了错,导致功亏一篑。于是冯异临危受命,踏上了西征的路途。
从洛阳到长安,以及关中周边遍地是流寇、军阀,天灾加人祸导致赤地千里,皇宫里的太监、宫女成批饿死,连赤眉军拥立的皇帝都不得不外出打劫才能活下来。
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冯异在回溪阪打败赤眉军,又配合刘秀东西夹击,最终灭掉了这个最强大的对手。
进入关中之后,冯异一边跟玄汉、赤眉的残余势力战斗,一边攻打、收降数不清的流民军,还要招抚流民,从事农业生产。可以这么说,冯异是既当爹又当妈,用了五年时间才还原了一个稳定的关中大地。
如果没有冯异,关中很可能就落入隗嚣或者公孙述的手中,到时候刘秀能不能统一天下就是个大大的问号。
此后,冯异又数次征伐陇西,外御公孙述。遗憾的是,建武十年冯异病逝于军中,没能看到东汉统一天下的那一天。
状元:岑彭
另一位建“方面之号”的就是岑彭。
当年岑彭作为新朝的县令,在宛城让刘縯吃尽了苦头。所以宛城失陷后,玄汉政权差点杀了他,是刘縯的力保,才为刘秀留下了这位武力担当。
岑彭投靠刘秀相对较晚,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刘秀一开始对岑彭的信任度并不是太高。
岑彭献给刘秀的第一份大礼是说服朱鲔归降。当初朱鲔镇守洛阳,刘秀数次进攻就是拿不下来。岑彭与朱鲔有旧交,他不顾个人安危说服了朱鲔,让刘秀兵不血刃拿下东都洛阳。
岑彭两次独立领军征战一方,第一次是建武三年至六年,他率军消灭了荆州军阀秦丰,并以武力和谈判结合,拿下了南部小半个中国。
这其中最经典的一场战斗就是“黎丘之战”。黎丘是秦丰的政治中心,位处襄阳的南边,而襄阳则是扼守南北通道的“鬼见愁”。
岑彭在襄阳城外徘徊数月毫无进展,气得刘秀破口大骂。其实刘秀太心急了,岑彭一直在构思一个绝妙的方案。
他的方案是:先放风要进攻山都,以此拿下邓城,结果秦丰上当了将襄阳的大批主力调往山都。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岑彭却没有进攻防卫空虚的襄阳,而是拿下了襄阳边上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小哨所——阿头山。
这一招让所有人都懵了,搞不清岑彭意欲何为。等秦丰从山都赶回来才发现,原来岑彭居然连夜伐木,砍出一条山路直奔黎丘去了。
这一记不要命的“黑虎掏心”就连自己人都没想到,等秦丰气喘吁吁赶过来增援时,又被岑彭打了伏击,而预留在襄阳城外的汉军这时候才对更加空虚的襄阳发动了攻击。
就这样,岑彭靠智谋突破了数千年来的“鬼见愁”襄阳,并一举歼灭了秦丰。到这时候,刘秀才对岑彭刮目相看,后来无论岑彭如何用兵他也不再干涉。
岑彭最伟大的战功就是平定蜀地公孙述。经过三年的准备期,岑彭打造了一支令人胆寒的水师,建武八年,他再次出征。
这次战斗过程很复杂,我们就将三个闪光点:
一是惊人的行军速度:
当初岑彭征召了6万名水手,曾经因此遭到吴汉的反对,官司一直打到了刘秀那里。直到战时人们才发现,岑彭真是伟大,他的水军一天一夜行军数百里,吓得公孙述惊呼:这到底是哪来的神呐!
二是神出鬼没的战术:
岑彭就像幽灵一般,在岷江、涪江、沱江、垫江几条水道上来回游动,搞得公孙述草木皆兵,又令臧宫摆出从涪江攻击成都的架势,却又连夜急行军符节、江阳,直达鱼涪津,直接把大炮架到了公孙述的大门口。
三是军事与文治结合:
作为建“方面之号”的统帅,岑彭跟冯异一样,他还要负责收复地的治理工作。一路上他以安抚为主,每攻克一地都要召集当地豪族,靠他们的影响力稳定一方治安。
最让人痛心的是,眼看就要功成名就,公孙述却玩起了阴招,他派间谍潜入汉营,刺杀了岑彭。岑彭死后,由吴汉接替他的职务,完成了最后的收官工作。
讲到这儿,估计有人会提出异议:为何第一的不是耿弇?或者是冯异?
状元之争
首先,耿弇的胜利基本上是战术层面的运用,确实非常精彩,好看,但要论其精深远不及战略层面的影响那么大。
另外,冯异定鼎关中,让东汉政权拥有了两个政治中心,这个意义太重要了。岑彭以一己之力平定半个中国,这份功劳放在历史上都很少有人能及。
其次,冯异是文治与武功相对平衡的将领,他在西征中政治才华的展现其实远超军事层面。
后人都认为西征那么难,连邓禹都失败了,这还不足以证明冯异的军事才华吗?其实不然,西征的最大困难其实是补给,而不是战斗力本身,这一点刘秀提供的支持功不可没,不全是冯异的一己之力能做到的。
顺便插一句,当年邓禹西征失败,其实不能怪邓禹,主要的责任其实在刘秀身上。当初邓禹高瞻远瞩,他提出不着急跟赤眉军争长安,而是要向北攻打北地郡、安定郡,建立稳定的粮食供应基地。可惜刘秀对邓禹产生了怀疑,逼他盲目行动,这才导致了汉军后来的大饥荒。
等到冯异西征的时候,刘秀吸取了教训,派人专门负责给冯异提供粮草供应。
最后,岑彭和冯异一样,也是文治武功双全,只是他更偏重于武功。岑彭是个非常重视战略谋划的军事家,每次战争开打之前,他都要花很长时间研究战略战术,以至于刘秀一开始都对他产生了误解。
无论是黎丘之战,还是平定公孙述,从战略准备来看,仗未开打他就已经胜了,从战术层面看,他的仗总让人有一种叹为观止的酸爽。单论武力值,我个人认为冯异与岑彭相比还是逊色了不少。
所以,我个人认为岑彭才是刘秀帐下毫无争议的“武状元”,您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