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米高!榕江侗村“大稻”好乘凉

2022-10-19   贵州都市报

原标题:2米高!榕江侗村“大稻”好乘凉

稻田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榕江县寨蒿镇政府供图)

村民在稻田里抓鱼。(榕江县寨蒿镇政府供图)

村民收割巨型稻。(李长华 摄)

村民对巨型稻的高度进行测量。 (李长华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榕江县寨蒿镇三洲村,大山里的侗族村落,首次种植的“巨型稻”,已是金黄一片。

于是有趣的事发生了,有人在大水稻下乘凉,还有人专程来猎奇,稻田,成了景区。

稻田里他在乘凉,稻田外好多游客

秋高气爽、山溪潺潺的三洲村正是丰收时节。

“你是来看‘巨型稻’的吧?”初秋时节,记者走进三洲村,村口树底下纳凉休憩的村民热情地打招呼。

大山里的三洲村,共301户1201人,距离县城38公里,平时少有外人到访。今年则不同,一拨又一拨的人来到这里。

一切源于村里种植的4亩“巨型稻”。

“巨型稻”是春天里专门从湖南长沙引进试种的。这个品种植株如高粱一般修长挺拔,高度达2米左右,穗长粒多,具有集散适中、叶挺色深、光合效率高等特性,平均有效分蘖达40个,单穗最高实粒数达500粒左右,不仅抗病、抗倒伏能力强,而且耐淹涝、耐盐碱,配合水产等动物养殖,能给植株带来充分营养。

三洲村属于寨蒿镇,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欧君植对村民介绍说,巨型稻种植条件与普通水稻无异,对水质、气候和土壤没有特别要求。

种惯了水稻的村民们看到这么非凡的巨型稻,心里却犹疑万分:“普通水稻种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引入巨型稻,又没有管理经验,万一到时候影响收成的话怎么办?”

三洲村党员石习昌和农户况承良、石世文3户村民,顶着质疑,带头试种4亩巨型稻,打造巨型稻种植“示范田”。

为了保险起见,家有3亩田的石习昌,只是将其中1亩用来种植“巨型稻”,另外2亩还是跟往年一样继续种植普通水稻。

很快,石习昌有了惊喜发现:热天累了,他能在巨型稻下乘凉。

“不少人对巨型稻的高度感到好奇。”让石习昌惊喜的是,不少游客闻讯前来参观,竟然带动了村里的生态旅游。

稻蛙鱼齐齐丰收,稻文创旗开得胜

金秋十月,终于盼来了打谷子的时候。石习昌和家人忙着收割稻谷,田边围着不少村民和游客,大家都想看看石习昌的“农业改革”能不能带来增收?

“亩产810公斤!”谷子一打完,众人迫不及待就上秤,这个数字让大家惊喜不已。

种植普通水稻,亩产500至600公斤。种植巨型稻,每亩增加200多公斤,产量是普通水稻的1.5倍。

“我家种植的巨型稻最高的达2.05米,穗长达34厘米,有效颗粒有460粒。”石习昌说,由于今年是试种巨型稻的第一年,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有待提高,“要是管理得好,亩产900公斤不是问题。”

这仅仅是稻谷产量实现增收,在“稻鱼共生”“一田多用”上实现的增收,更让石习昌欣喜。

三洲村侗家人历来有在稻田里养殖稻花鱼的习俗。以前种植普通水稻,在田间放养鱼儿,秋收时节,每亩可收获50斤鱼。

种植巨型稻后,由于稻子长得高,稻田能够蓄积更深的水,不但更加适合养鱼,还可以养牛蛙,实现了从“稻鱼共生”到“一田多用”。“这一亩田收获了100斤鱼和1000斤牛蛙,收入12000元。”石习昌满脸笑容。

4亩示范田试种成功,让村民大开眼界,纷纷表示明年也要跟着种植巨型稻。“帮留点巨型稻谷种,我明年也要种。”村民吴秀明跟巨型稻种植户说。

欧君植趁机进一步给村民进行科普:“巨型稻生命力顽强,抗旱、抗洪能力强,可在水田、水沟、水塘种植,并且个高体大,不必除草,生长周期135天左右,播种、收割时间与普通水稻基本同步,管护方式相同。”

“巨型稻和普通水稻口感差异不大,吃起来柔软清香,口感软糯。”三洲村党支部书记吴德浩说,目前,三洲村推出了巨型稻米尝鲜试吃装文创产品1000袋(每袋1斤或2斤),共2000余斤。“消费者很喜欢这种稻米,已通过线上线下售出1400余斤。”

“种植巨型稻好处多多,稻谷收割前,可以利用超高的巨型稻打造农旅观光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稻谷收割后,稻秆还能用来加工成农艺艺术品。”目前,三洲村充分利用巨型稻的“生态价值”,建立了“巨型水稻体验馆”:馆中陈列有巨型稻活株标本、巨型稻简介,巨型稻米试吃装、直播展示区、农耕文化展示区。仅国庆长假期间,就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

吴德浩介绍,明年将加大巨型稻种植规模,拓展体验馆项目,并打造钓鱼、钓蛙、烧鱼节、巨型稻写生活动、摄影大会、打谷子等体验项目,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同时,以巨型稻为“引”,以“网红”为“媒”,将“巨型稻”“高山稻”“榕江精品水果、蔬菜”等农产品销售出去。

种水稻能种出这么多花样,三洲村确实是第一次遇见。石习昌和村民都开始觉得,知识这个东西,果然是很值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