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能不能不去学校?”不同的回答,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价值观

2020-03-01   育妈记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其实有很多的家长已经从固有的惩罚孩子的教育方式中,慢慢转变成为更加民主,更加平等的教育方式。但还是有一些家长会觉得上一辈的教育方式是值得借鉴的,总是喜欢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但惩罚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式,而且还会产生许多无法预想的后果,所以还是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经常能听见隔壁传来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的声音,一听到这个声音我就知道隔壁浩浩估计是又闯祸了。但浩浩妈的这种教育方式是让人不敢苟同,难道把孩子骂哭了,打哭了,孩子下一次就能不闯祸了吗?这样打骂孩子,难道不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吗?教育孩子是要讲方法的,不是靠蛮力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年纪小不是他们遭受打骂的理由。



那么如果经常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会对孩子造成怎么样的不利影响呢?

第一、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

有时候,孩子摆出抗拒的姿态,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而不是真的想要拒绝。但家长的不恰当处理方式则会让这种情绪表达真正演化成为了一种不良行为。

比如说有小朋友晚上因为睡觉太晚,早上觉得很困,不想去学校就可能会对妈妈说,我可不可以不去学校,其实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想去学校,可能是由于一时的困倦,进而出现的一种情绪的宣泄。孩子都是很聪明的,他其实是明白自己是不可以不去的,只是嘴巴上的小小抱怨而已。但有些家长却没有用心去理解孩子的语言,只觉得孩子是想偷懒,于是就会非常的生气,或者就会对孩子这样说,你这么大的人,要不要去学校,难道你还不知道么?而妈妈唠唠叨叨的一大堆话,只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让孩子觉得不被理解,继而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可能就会故意小嘴一撅,真的不想去学校了。

如果妈妈可以理解孩子话语背后的含义,对孩子说,当然可以,不过能不能告诉妈妈为什么不想去学校了呢?

那么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理解,可能就会对妈妈说,我只是刚刚起床有点累,今天还有我最喜欢的美术老师的课呢,我怎么会不去呢?

从孩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我们也可以发现孩子其实是很好说动的,只不过就是得看家长的做法恰不恰当了。恰当的做法可以完美化解类似的危机。过激的做法反而就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第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打击

我们知道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暗示反应。简单一点来说,就是人在接受外界不停的暗示之后,会朝着暗示所描述的方向成长。而父母言语或者行为上的否定都会给孩子造成非常消极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一无是处。哪怕在成年之后,或许家长已经年老,不再苛责。但这种批判声音却依然会萦绕在孩子的耳畔,这种心理预设可能会让孩子因为不敢尝试而错失很多机会,在团队合作时,又会害怕因为自己的平庸表现而拖累整个团队,使得团队里的成员对自己议论纷纷。父母的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许就需要孩子用尽一生的力气去克服。



第三、引发孩子的攻击行为

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被爸爸妈妈打骂的这一类的消息,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大人打骂,这种身体上的疼痛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人在疼痛的刺激下就很容易失去理智,并且出现攻击性行为。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暴力,这样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副作用。

其实说到底还是家长不够了解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表现导致,其实孩子的大部分行为都是与年龄相配的,之所以在大人的眼里是不良的行为,主要是因为孩子对很多的规则都还不了解,所以才会做出一些有悖于常理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说孩子本质是坏的,只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教育。



那么,为了避免惩罚教育带给孩子的不利影响,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呢?

第一、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

其实每个孩子都很希望和爸爸妈妈沟通,但或许是因为工作太忙,家长并不能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这也就导致家长失去了许多次可以观察孩子情绪变化的机会。那么既然错失了,我们就需要弥补。比如说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放下心防,与爸爸妈妈交流内心的想法,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就应该扮演好一个倾听者的角色,不要否定,不要反驳,需要做的只是在谈话结束之后,给予孩子客观的建议。这样也能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他的尊重。



第二、做好自我情绪管理

我们往往要求孩子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却唯独忘了自己也需要做好情绪管理,提高自己的忍耐力。有些时候孩子的某些行为确实会让家长觉得不可理喻。但尽量在情绪快要爆发的时候,给自己三分钟的冷静时间,让理智归位,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被情绪牵着走的教育往往只能起到反作用。

第三、开拓更多的教育方法

有时候单纯的说教或者打骂并不能起到显著的效果,自己说得口干舌燥,孩子却一句话都没听进去,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开始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代替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一般来说,游戏这个方法还是蛮不错的。在游戏当中让孩子领悟到简单的大道理。或者让孩子阅读名人传记,从中汲取到积极的引导力量。



所以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时候,首先不应该去斥责孩子,而是先去了解行为产生的原因,通过沟通引导让孩子慢慢平静!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