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根麦秆剪出绝美中国风,坚持40年,他把“垃圾”变成国宝……

2019-05-22   三生绘画

这是一幅名叫《百鸟和鸣》的画,图中藏着很多种形态各异的小鸟

画风虽古朴典雅,但却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金黄色的古柏下,栩栩如生的孔雀,傲然挺立于雍容华贵的牡丹花丛中……

还有活灵活现的绶带鸟、出双入对的鸳鸯、亭亭玉立的仙鹤……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不会相信这是一幅完全由麦秆做成的画!

麦秆画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隋唐时代

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

《百鸟和鸣》图是麦秆画传承人——方志伟大师,耗时100天精心制作而成的

方志伟潜心麦秆画这门手艺已有40余年

他创作的潮州麦秆画

有着“南国艺苑奇葩”的美誉

以其立体浮雕的手工艺

而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平面麦秆画

方志伟创作的麦秆画《贝多芬》

曾被人以2万美元的高价收藏

还有这幅立体大气的《潮州古城》

以28.8万人民币被收藏家买走

创下了潮州麦秆画最高收藏纪录

其实,早在十年前

方志伟就已经创作过一幅《百鸟和鸣》

当时还一举拿下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奖”

已经声名显赫的他

从未料想到有一天

会有人找他再做一次《百鸟和鸣》

他犹豫许久还是接了下来

只为弥补当初的遗憾

十年前的《百鸟和鸣》图,耗费了方志伟整整一年的时间。

而这一次,虽说有了徒弟和帮手,但要在短短100天内完成一幅长2.3米,宽1.08米的大型作品,这对于方志伟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单说画中一只孔雀尾巴上的一根羽毛,就需要剪300多刀!100根羽毛就是30000刀!这还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工作……

经常到了半夜三更,他还在书桌前画着设计图稿

绘制草图大概要耗费半个月的时间,但由于这次时间紧急,方志伟夜以继日,一周之内就完成了图样的修改。

与此同时,他选定了每道工序的顶尖助手,开始了原材料的准备工作。

制作麦秆画的材料。必须是人工收割的小麦,这样得到的麦秆才完整,而机器收割的都有破裂,稍微有一丝裂缝都不能用来制画。

麦秆的粗细要严格控制在5mm左右,然后经过高温蒸煮、刮片、染色等工序,才能进入下一个制作阶段。

所有的原料都备好后,就进入了《百鸟和鸣》图,最为耗时的剪切阶段……

不同于剪纸的一气呵成,麦秆本身就小、薄、细,还要用特殊的刀裁剪成更细的条,粘贴出需要的形状。

方志伟把松树、牡丹等元素,都交给助手完成,留下了最不起眼的雏鸡部分。

因为小鸡实在太小,只有半个拇指大,在造型上难度非常高,必须把麦秆切到头发丝的程度才能贴出弧线。没有十年功夫的人真的做不出来。

这次的《百鸟和鸣》使用的是一块红色的底板,那么该如何区分天空和水呢?

凭着方志伟多年来对艺术的感悟,他开始试着转换思路,用喷漆涂鸦的方法将红色底板喷成两个深度的红色,天地区分立现。

离交货日期还有8天的时候,师傅们终于完成了《百鸟和鸣》图中所需的所有部件,而在方志伟对这些部件做最后的检验时,他却停工了,是因为背景中的梅花。

麦秆质地脆弱,根本无法刮制出梅花薄到能透光的程度。所以在传统潮州麦秆画里,梅花一般都是用塑料代替。

可这次方志伟要做的是纯麦秆画,所以他一定要解决梅花花瓣的问题。

只剩8天就要交货,后面的拼贴、修饰、装裱,一个都没进行,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没有头绪的方志伟,决定走出工作室去寻找灵感。

他背着相机去郊外看风铃花,风铃花的花瓣很薄,具有很高的透光性

在仔细研究后,他发现风铃花与麦草的叶子有很多相似之处。能不能用麦草的叶子代替塑料材质制作梅花花瓣呢?

他立刻奔回工作室,翻出还没来得及扔掉的麦草叶子。灯光下薄如蝉翼的叶子十分通透,没想到绝好的替代材料居然就在手边。

经过连夜赶工,他终于做出了满意的梅花,比原先好了不知多少倍!

一切准备就绪,后面的拼贴工序进行得迅速高效,方志伟终于将曾经作品中,有遗憾的地方全部弥补。

时隔十年,还有机会纠正年轻时的不足,这对一个匠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终于,完美的第二版《百鸟和鸣》,按时完工!

这不仅弥补了方志伟十年前“塑料梅花”的遗憾,而且用创新的表现技法赋予了传统麦秆画更多的生命力,使其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麦秆接受过风雨与艳阳的滋养

把一辈子凝结的云蒸霞蔚

全部心甘情愿拱手交出

枯萎了,也在所不辞

宁可把自己交给艺术的版图

再现人间的多彩光芒与生机

也不愿被人付之一炬

然而,麦秆画虽美,也有市场

却没多少年轻人愿意坐下来学

麦秆画陷入了失传的困境

麦秆画自诞生之日起

就注定了是一个缓慢的手艺活儿

也只有真正具有匠心的人

才能耐心打磨出一件完美的作品

我们钦佩这样用心的匠人

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

能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一键点击关注“三生绘画”,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精彩和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