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播出的《红楼梦》电视剧被誉为“不可逾越的经典”,重播一千多次,仍然让人观之不厌。所谓经典,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而经典的诞生过程就像今天流行说的“工匠精神”——87版《红楼梦》就是一部匠心之作。
导演王扶林在1979年就提议拍《红楼梦》,1981年中央电视台开始酝酿改编和筹备事宜,1983年,《红楼梦》电视剧筹备组、编剧组和剧组顾问委员先后成立,《红楼梦》剧组通过报纸透露不会用明星,全部起用新人。当年年底,一百多个演员开始在全国海选,无数少年少女给剧组寄来了照片和自荐信。
1984年,剧组在北京圆明园举办了两期红楼梦剧组演员学习班,应征而来的演员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原著和角色,学习琴棋书画,修炼艺术气质,然后慢慢通过外貌身材、气质和演技等方面定下具体角色。
为了尽可能的贴合原著,剧组先后修建了大观园、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等实景,1984年9月10日正式开机,剧组走遍全国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同拍《西游记》的情况类似,那个年代的人就是认真),耗时3年,拍摄镜头近万个,总投资680万元,但剧组还是穷的叮当响,千辛万苦才算拍完36集——当年电视剧超过12集的都不多,而主演拍一集的酬劳也不过几十块钱。
一入红楼,终生难醒。
“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是辽宁鞍山人,父亲是京剧导演,母亲是舞蹈老师,她从小热爱芭蕾,还喜欢诗歌,14岁时就发表了一首诗《我是一朵柳絮》:
我是一朵柳絮,
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
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
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
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
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
1983年,《红楼梦》开始全国海选演员,在男朋友的鼓励下,陈晓旭给导演王扶林寄了一封自荐信,里面有一张她的照片,照片背后是她的诗《我是一朵柳絮》。“在18岁的人里头找一个会写诗的,太难了。”照片和诗中透露的柔弱宁静兼忧郁的气质打动了王扶林,陈晓旭也获得了去北京面试的机会。当时陈晓旭在鞍山市话剧团担任报幕员。
陈晓旭似乎就是为林黛玉这个角色而生的,在剧组培训学习的时候,也有女演员想要争取眼林黛玉,但终究不如陈晓旭形神兼备。
随着陈晓旭在剧组和顾问(周汝昌、沈从文、曹禺、吴世昌等大师)的指导下,她对林黛玉的把握越来越得心应手,而不疯魔不成活,经过三年之久的拍摄,在“红楼”的氛围之中,陈晓旭已经难以分清是虚是幻,究竟她是林黛玉,还是林黛玉是她,除了她自己,无人懂得其中的心魔。
拍完红楼后,陈晓旭又演过一部电视剧《家春秋》,还与沈琳(平儿)、邓婕(王熙凤)出过卡带唱歌,然后参军,接着再出演年代剧《黑葡萄》,但她仍然摆脱不了“林黛玉”的烙印,不管她演什么,观众都只当她是林黛玉。
1991年,陈晓旭进入商业领域,开始做生意。2004年,陈晓旭被评为“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2007年剃度出家,法号妙真,同年因乳腺癌不治而去世,终年41岁。
在与欧阳奋强(贾宝玉)、邓婕(王熙凤)、王贵娥(尤氏)合著的书《宝黛话红楼》里,陈晓旭说拍《红楼梦》的3年是《梦里三年》:我拥有无数个美丽的梦,最美的一个是从这里开始的……
人生如梦,荣华如烟,往事早已烟消云散。今天,我们却带着一份天真,一份好奇,一份强烈的渴望来到这里,寻觅一个失落了二百多年的绚丽而哀伤的梦……
如果早知道结局,不知陈晓旭还会不会带着强烈的渴望走进这个绚丽而哀伤的梦境。
对红楼剧组来说,贾宝玉是姗姗来迟的。甚至有人说,演贾宝玉的男演员还没有生出来,此前尝试贾宝玉的戏都是用女孩子反串的,而王扶林决意采用男演员,他对毛遂自荐的女演员说,“这次我想找个男演员来演贾宝玉”。
在筹备《红楼梦》的时候,有人也提议用女演员来反串贾宝玉,剧组也确实有合适的人选。我说绝不能用女演员。宝玉是男子,是男少年带有脂粉气,不是女人带有脂粉气。可是,黛、钗、凤的角色都已成定局,唯独宝玉的人选还没有定下来。筹拍《红楼梦》的时候,第一期培训班结束,贾宝玉的人选没有产生,全国的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但剧组已经在黄山开拍了。
欧阳奋强,四川成都人,从14开始就在剧组打杂,天生一张娃娃脸,让他当主演的愿望十分渺茫。
他在《1987我们的红楼梦》里提到,1984年7月6日《新民晚报》登出《谁人饰演贾宝玉》后,又有上万人报名争夺贾宝玉,欧阳奋强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
红楼第二期学员班结束后,导演王扶林有点急了,这时候本来想演贾宝玉的演员张玉屏向他推荐了欧阳奋强(两人此前有过合作,张玉屏本来要演史湘云,但为了上学不得不忍痛舍弃),于是王扶林带着邓婕、摄像李耀宗等人赶赴成都找到了欧阳奋强,当时他唯一的问题就是下巴不够长,跟贾宝玉不相配,于是欧阳奋强就做了手术,拉长了下巴。
贾宝玉终于归位,《红楼梦》才正式开机。
拍完《红楼梦》后,欧阳奋强没有留在北京,而选择去了深圳大学进修,后来做了导演。
2007年陈晓旭去世,当时欧阳奋强在山东临沂拍戏,“因为我当时在临沂拍戏,临沂拍戏的时候,也是媒体告诉我她走了,我当时大吃一惊,我完全不相信这是真的!”他连忙联系邓婕,确认后要赶赴深圳,但剧组不放人,加上其时没有直飞深圳的飞机,他只能遗憾作罢。
有网友说,书里林黛玉去世时贾宝玉也没有到,这实乃天意。
《红楼梦》三年,直如一场风花雪月事。
摄像李耀宗是王扶林属意的人才,当年为了让他进剧组(30岁的李耀宗怕耽误婚姻大事),特别把他女朋友东方闻樱调过来了,后来东方闻樱演了探春。戏拍完后,陈晓旭曾调侃说,“曾经发誓不拍完《红楼梦》不结婚的李耀宗,也即将结束单身汉的生活,与“探春”小姐结为百年之好了。”这本是一段佳话,但后来还是分了。
演王熙凤的邓婕本来有三个有力竞争者,她一开始看起来也过于普通,但在试戏的时候,王熙凤那种“粉面含春威不露”的泼辣劲儿惊艳了众人。可以说,在一群非专业演员当中(如饭店服务员、鞋厂临时工、商店售货员等),邓婕的专业素质是顶呱呱的。也因为太过光彩照人,邓婕获得了1987年第四届的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角奖和电视飞天奖最佳女配角奖、首届十佳演员奖。
邓婕在结婚3年后离婚,后来与张国立结合,她在两人合作的《康熙微服私访记》中演的宜妃简直就是王熙凤的翻版啊。
做事投入是最重要的,而《红楼梦》里的众多年轻演员太过于投入了,很难说他们的命运没有受到这部戏剧的影响。
我们说87版的《红楼梦》经典,就是因为那些演员就像是从原著中走出来的似的,形神合一,角色就等于本人,而他们似乎也是戏中人、书中人分不清楚。其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贾瑞的扮演者马广儒。
马广儒从小看到《红楼梦》后就痴迷贾宝玉,他从小就被父母和哥哥姐姐宠爱,十几岁了还蓄着小辫,他小时候几乎没有朋友,几乎都是靠写日记跟自己对话,而日记的扉页上一般都写着一句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常以“宝玉”自比的马广儒在接到《红楼梦》剧组的邀约后以为终于得偿所愿,结果没想到贾宝玉却被欧阳奋强得了去。为此,马广儒忿恨不已,在“林黛玉”陈晓旭的一再勉励下才留在剧组饰演了龌龊不堪的贾瑞(据说马广儒曾向陈晓旭表白,甚至割腕示意)。
但马广儒对演戏的敬业和专业素质是一流的,导演也评价他极易入戏,他把贾瑞的猥琐与好色演得活灵活现,王熙凤戏贾瑞也是《红楼梦》里最精彩的片段之一。
后来马广儒继续拍了很多古装戏,个人生活却一直走不出“贾宝玉”的阴影,郁郁不得志之下,他在婚后放浪不羁,虽有佳人倾慕,但仍挽救不了他的自怜自伤,终于因为长期醉酒和不好的作息习惯,在32岁就英年早逝,身边只留下一部《红楼梦》和一萧而已。临终前他已经神智不太清醒,但仍然对医生说“我是演员,演过《红楼梦》《西厢记》《聊斋》……”“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其人其情,令人唏嘘。
还有“薛宝钗”张莉,她本来是要演紫鹃的,结果在试镜后被公认为宝钗再世。拍完《红楼梦》后,张莉因为“薛宝钗的影子太重”,后来她远赴加拿大,成了一名地产商。“不想在宝钗的光环下,只想默默地生活”的张莉感情不顺,至今单身,她说,如果今生遇不到合适的,那就宁愿一辈子单身。
记得曹雪芹的那首判词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其他如“妙玉”姬培杰皈依佛门,“秦可卿”张蕾流落海外,“晴雯”张静林婚姻坎坷……不一而足,他们当初进入红楼剧组,大概没想过一部戏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这么大的影响,是真是幻,孰是孰非,没有人可以说明白。毕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轨迹。
一入红楼,梦难醒。
不止是他们,从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红尘颠倒的梦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