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茶史钩沉:陆羽《茶经》记载 宋十三场进入至盛时期

2019-10-14   科创太湖

唐代煎茶法

陆羽(733—804,今湖北天门市人,嗜饮茶而又精于茶道,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所著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里就有明确的记载。《茶经·八之出》中写道:“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并自加注云:“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

这里需要说一下的是,古时的舒州大致为今安庆市区域。潜山即今天柱山,又名皖山、霍山;俗名万山,因天柱峰又名万山尖而得名。据“太湖县潜山”可知,唐时的潜山(天柱山)应属当时的太湖县管辖。因潜山县始建于元代,据康熙六十年修《安庆府志》载:“至治间,始以故怀宁之清朝、玉照二乡地析置潜山县。以山为名,有事潜岳云。”据考,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分汉代所置皖县地设怀宁县。元至治三年(1323),将怀宁县西部清朝、玉照2乡划出,在皖县旧治新置潜山县,仍以旧怀宁县城(今梅城)为潜山县治,因端平三年(1236),安庆府治移至罗刹州,怀宁县治亦迁至皖口。可是不久,潜山县即因战乱而被废了。至明洪武元年(1368),复置潜山县,属安庆府。此后一直沿续至今。这印证了过去所传的:明初洪武年间重修驿道,建驿站铺递,潜山知县朱名得于洪武十五年创青口驿,设驿马、马夫、差夫各数十,并置驿丞管理驿事;但太湖无驿站,安庆府遂报请朝廷将本属潜山县的距青口驿六十七里的小池驿划给太湖县,而将本属太湖县的天柱山划给了潜山县。

由《茶经》可知,唐朝乃至更前,太湖茶已入全国名茶之列了。

再看敦煌遗书《茶酒论》,里面亦有关于太湖茶的记录。这是一篇以茶酒对话拟人化手法、广征博引、取譬设喻、各述已长、攻击彼短的古文,作者王敷为唐代乡贡进士,抄写人为阎海真,抄写时间为宋太祖开宝壬申年间。其中有段文字写茶对酒说:“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蜀川流顶,其山蓦岭;舒城太湖,买婢买奴;越郡余杭,金帛为囊。”这列举了一系列的名茶基地因茶事而出现的盛况,其中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唐代之前太湖县从事茶业者获取的丰厚收入,足能“买婢买奴”。

据宋元时期马端临(1254—1324,江西乐平人)编撰的《文献通考·征榷考》载,宋太祖乾德二年(964),“令京师、建安(今福建建瓯县)、汉阳、蕲口(今湖北蕲春县)并置场榷茶”,开宋代榷茶之始。乾德三年,又以苏晓为淮南转运使,“榷薪、黄、舒、庐、寿五州茶,置十四场,笼其利,岁入百余万缗”。


宋代点茶法

宋朝开始设立的这些榷货务和山场,经不断调整变化,最后至太平兴国年间,才相对稳定为六务十三场。六个榷货务是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县)、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汉阳、无为(今安徽无为县)和蕲州的蕲口;

江淮间所设的十三个山场是蕲州的王祺、石桥、洗马,黄州的麻城,庐州的王同,舒州的太湖、罗源,寿州的霍山、麻步、开顺,光州的商城、光山、子安。由此可知,“十三场”中舒州即占其二,其中的罗源场,据近年有关人士考证,在今岳西县温泉镇资福寺,因有罗源山而得名。

有史料记载,太湖场提举一职,多由知县兼任,以利管理;但有时也不一定,如程俱。程俱(1078—1144),号北山,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著有诗集《北山小集》。他初以外祖邓润甫恩荫入仕,宣和二年(1120),赐上舍上第。历官吴江主簿,任满,调舒州望江主簿监太湖茶场(旧县志有载)。程俱在太湖为官3年,除尽责茶场职务外,还爱游历太湖山水,写有《题海会寺》《太湖沿檄西原道即事三首》(见《北山小集》)。

朝廷专设太湖场,这充分表明当时太湖县产茶数量之多,太湖茶在全国茶业中地位之高。

正六榷货务十三山场是宋代榷茶制度的产物,始于宋太宗(976~997)时期。由于年代久远,人们对六榷货务和十三山场中的多数地址已经模糊。这无论是对茶史研究,还是对地方茶文化建设,无疑都是个缺憾。

据《宋会要·兵》记载,买马经费的来源是“布、帛、茶、他物充其值”,茶课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高宗末年国家财政收入为5940余万贯,茶利占6.4%;孝宗时为6530余万贯,茶利占12%,由此可见茶课之丰厚。而由于“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茶成了博马的必需物资。茶的政治属性已远远超过商品属性,故入宋后皇帝、大臣、经济学家都直接参与茶法的制定和修订,而且争论非常激烈,变更也很频繁,使茶法日臻完善。

北宋建都开封,受契丹、西夏军事威胁,而国家财政主要依靠东南。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开始禁榷东南各省茶叶,于汴京、建安、汉阳等地置榷货务,后调整为六个,“令商人人金帛京师,执引诣沿江给茶”,“令民折茶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而下送官及私藏者,、没入之”,并禁园户(茶农)“毁败茶树”和卖“伪茶”,官吏私贩者同罪。

另外,又在淮南设立十三场,在其管辖内的园户隶属于山场,山场是征收茶租、收购茶叶和贩卖茶叶的场所。这样,形成了“天下茶皆禁,唯川峡两广听民自卖,禁其出境”的局面。尔后,于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驰禁,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复禁。

神宗即位,有所振作,力图富国强兵,采纳了王韶招抚蕃族,进图西夏的建议,要在与四川接壤的熙河打仗,需要军饷,这就不可能舍近求远(东南),故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在四川成都府设立市马务,川茶官榷,卖茶博马,历史上的“茶马法”即从这一年开始。川茶禁榷后就一直没有驰禁,造成嘉祐四年后“天下茶法既通商,而两川独行禁榷”的局面。

宋代茶法,虽然作过多次改变,但概括起来,不外交引榷茶和贻射通商两种办法流行行使,在两宋期间极其复杂、曲折。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

湟源--茶马互市 湟源县西邻藏地,是古代汉地西面最边缘的地区,这个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来就是汉藏通商的“口岸”,是一处著名的“茶马互市”故地。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