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功夫妈咪
在这个即将结束的暑假里,海南在17天之内发生了4起儿童离家出走的事件,其中的一起引起了我的注意。
7月30日,13岁的徐淑丹和爸爸争吵后,悄悄背上挎包走出家门,直到3天之后家人才找到她。
在被问及为何离家出走的时候,徐淑丹显得有一些不耐烦“在家里感觉压力大,想出去玩,放松一下。”
徐淑丹的爸爸则说:“当天她在家里玩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手机,我说了她两句,她就走了。”
不难看出,这是一起因沟通问题而引发的离家出走事件。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起因沟通问题引发的悲剧,今年4月份发生在上海的“跳桥”事件。
一名男孩在车里与母亲发生争执,一气之下冲出后车座,纵身跳下卢浦大桥,当场身亡。
这样的悲剧也是在提醒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才能让孩子听得进去。
正好最近在看的节目《圆桌派》,有一期请来了著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就谈到了父母该如何跟孩子沟通的话题,我是受益匪浅,所以也整理了一下分享出来。
6岁之前立规矩,12岁以后话要少
“来吃点肉,再吃点蔬菜,小心别弄到衣服上了……”
“不准喝饮料,妈妈给你点了汤,等下喝汤……”
“不能用手拿虾吃,妈妈说过多少次了,这样不卫生,也不礼貌,快用勺子……”
……
像这样的唠叨,几乎是家长的一个通病。
在李玫瑾教授看来,6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12岁之后,父母的话语都是垃圾。
因为6岁之前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对于父母的话,他们基本都是言听计从。但等到孩子12岁,有了极强的自我意识,正要极力摆脱家庭束缚的时候,家长话越多,孩子只会越烦。
所以跟孩子沟通,就要注意孩子的年龄。
面对6岁前孩子,沟通的时候可以及时跟他们立规矩。这个时候正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初始阶段,立规矩效果会更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
给孩子立规矩,语气要坚定,信息要明确。此外,还有三个“不要”,不要威逼利诱,不要整天唠叨,不要动不动就训斥惩罚孩子。
面对12岁之后的孩子,家长就一定要学会忍,话要少,跟孩子沟通的时候点到为止,要学会倾听孩子。
要尊重孩子,多跟孩子商量
如果忍不住想要多说孩子几句,或者想要插手的事,李玫瑾教授建议,一定要尊重孩子。
受尊重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孩子也有这样的需求。如果能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尊重,他们就会非常乐意与父母交流,反之,则会产生逆反心理。而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尊重的一个好方法是,学会跟孩子商量。
学会和孩子商量,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多一些“建议”,而少一些“命令”。
比如要让孩子洗菜,你可以说:“你能帮我把菜洗一下吗?”而不要说:“快来帮我洗菜!”或“赶紧把菜洗了!”
商量的语气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会认为你尊重他,关心他的感受,从而对你产生好感和信任,促进亲子沟通。
父母要学会示弱
胡可曾在某个节目中说过:“男孩子的妈妈一定要懂得弱化妈妈的角色,在儿子面前示弱,让他有机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李玫瑾教授也认为,面对孩子,尤其是12岁以后的孩子,父母要学会示弱。适时地向孩子“示弱”,不仅能借此激发孩子内心的积极力量,还能拉进亲子间的亲密关系。
霍思燕就经常跟嗯哼示弱,在《妈妈是超人》节目中,有一个情景让我印象很深刻:
霍思燕和嗯哼一起玩高台滑梯时,霍思燕说自己有点儿紧张,嗯哼主动说:“我保护你”,并且坐到妈妈前面,带着妈妈一起滑下去。
这样的示弱,既教会孩子以后勇敢的面对困难,也能让嗯哼感觉自己被需要,男子气概便由此产生。
如果发生冲突,要克制自己的情绪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父母容易焦虑。《2016年度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就曾指出,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
这样的焦虑,容易让家长在亲子沟通,尤其是发生冲突的时候,出现情绪上的失控,最终导致类似“跳桥”这样的悲剧出现。
如果跟孩子发生争吵,父母要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呢?李玫瑾教授有一个方法我觉得是比较好的,就是争吵三到五句话的时候,扭头走开。
两个争吵中的人,都是处在情绪失控的状态,这个时候不管再怎么争吵,问题都不可能得到解决。一方及时走开,能够避免冲突的升级,让双方得以冷静。
功夫妈咪说:
沟通是一门艺术,家长跟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更对孩子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跟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要想的是,如何跟他更好的沟通,而不是一味怪这个孩子不好,因为他的这些“不好”,都是家长没有好好沟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