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弗里奇曾经说过:"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小谨慎多制胜,然而,目前来看,无论是热爱散布谣言的网络,还是各个学术界里所谓权威的大佬们,大多都不具备谦虚谨慎的美德。
真品早在张衡去世以后就失传了
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一直以来都是国际上权威的人类智力作品维护者。在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大厅,曾经展览我国政府1980年所赠送的景泰蓝张衡地动仪,彼时同框的还有美国第一次登月时带回的石头。
可以说,这是在某一方面上肯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技术水平。
张衡是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东汉时代各地经常发生地震,根据《后汉书》记载,在公元92年间到公元125年间的三十多年内,一共发生了26次大地震。
地震不止引起江河泛滥、山崩地裂,还导致许多百姓房屋倒塌、流离失所,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难民。张衡心系百姓,开始钻研如何掌握地震动态。也就是如此,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候风地动仪"于公元132年诞生了。
这台候风地动仪并非摆设,在公元134年12月13日,龙机吐出铜球,成功地在洛阳预报了西部陇西地区的地震。两地相隔一千多里,可见张衡地动仪的测震灵敏度极高。
不过,遗憾的是,所展览的这个景泰蓝张衡地动仪和其他地动仪一样并非真品,仅仅只是专家们根据古书记载的图样和文字而还原的复制品,真品早在张衡去世以后就失传了。
张衡地动仪身世复杂,开始遭受质疑
然而,这样一个伟大的发明却开始遭受许多质疑。
1980年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将景泰蓝张衡地动仪展览于大厅内之后,开始有许多人关注到这个外表精湛典雅、充满艺术韵律和民族风格的"国礼"。
围绕着张衡地动仪是否具备被展览的资格,许多学者开始研究起张衡地动仪是否真的能测震。其实早在1882年近代地震学之父约翰·米尔恩就对这个世界上第一台测震仪器感兴趣,并做了有关"立柱验震"的相关实验。
约翰·米尔恩
不过,约翰·米尔恩最后并没有成功,他认为张衡地动仪只能在悬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验震,此后也开始有了张衡地动仪应当为悬摆柱的说法。
不单是约翰·米尔恩,在其以后的多国学者都并不能成功利用立柱的方式验震。于是自1969年开始,国外有些刊物就开始发表有关质疑张衡地动仪的学术文章。
文章大多表达一个观点,张衡地动仪除了代表中国古代的科学创造力以外,并没有精确的科学理论支撑。甚至出现了张衡地动仪是"华夏科学停滞特点的典型表现"这样的言论。换句话说,便是直接公开批评张衡地动仪并没有测震的能力。
由于不止一位外国学者发表这样措辞严厉的学术文章或质疑或批评张衡地动仪,网络也大范围地散布了张衡地动仪并不能立柱测震的谣言。
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最后决定将一直摆放在展厅的景泰蓝张衡地动仪撤下。
国内也有大部分人开始产生了严重的不自信
甚至令人寒心的是,就连国内也有大部分人,因外国学者的否定开始对张衡地动仪能否测震产生了严重的不自信。国外波澜未平,国内也有某些科普作家开始兴风作浪。
2010年12月1日,有些学者在网上公开发表质疑张衡地动仪是否管用,表示失传的张衡地动仪经过复原以后,只是一个不具备监测功能的"艺术品"。
对于张衡地动仪的原理,这个面向千万大众的学者,竟然没有通过任何全面研究就直接全盘否定,声称张衡在当时并没有根据物理学及地震学知识,知识根据阴阳原理。
这位学者不是国内的个例,国内还有人直接写信给教育部长,要求教育部撤掉教科书中关于立柱式地动仪的记载,这也导致最后所有教科书中关于张衡地动仪的部分都被删掉。
然而,这些充满质疑、毫无根据的言论,不但殃及中国古代技术成就在国际上的可信度,对于张衡地动仪及它的发明者而言,也是十分不公平的。
立柱重心恰好位于其着地面正上方
目前世界上所有展出的"张衡地动仪"都并非真品,均为不同学者根据古籍复制得来的摆式地动仪。二十世纪5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王振铎也曾经成功复制了一台张衡地动仪。不过,早在王振铎测试过后就得出了无法有效灵敏验震的结论。
尽管如此,责任也并非在张衡以及他的发明身上。这些缺乏深度定量分析的"悬摆柱"无法代表张衡本人制作的"都柱"。
2005年,我国又对张衡地动仪进行了一次模型复原,参与复原的冯锐曾经公开表示,2005年版的地动仪具备验震功能,并且此结论已经经过多名国家院士鉴定。
而在七年前,我国中科院资深的天文仪器研究员胡宁生先生也以其多年以来从事天文仪器精密性研究的经验重新实践了"立柱验震",并且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地完成测震,同时还直接解开了困惑众人的立柱验震谜团。
胡宁生先生通过实验,明白了张衡整个仪器的核心所在必须达到"立柱重心恰好位于其着地面正上方"这个要求。然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却并不简单。
完成整个测震实验,不但需要立柱本身和地面之间做到同心,还得满足中心线的绝对对称。这就要求学者必须在立柱的外侧通过给予一定量的平衡重,来实现立柱的"平衡调整"。
再者,立柱以下的支撑平面必须精准到绝对平行,这就要学者们考虑到精细调平的细节同时还得具备精细调平的能力。而一旦没有达到精细的标准,整个测震实验就失去了意义,因为成功测震的前提早就被破坏了。
胡宁生先生揭示了其他学者一直忽略的地方:立柱的绝对直立及立柱乱倒。胡宁生先生表示,对于灵敏度十分高的立柱来说,要实现它的绝对稳定是十分难的。这不但考验了学者在实验之前的分析能力还考验了学者们的解决能力。
然而,大多数学者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甚至在测震失败以后都并不清楚导致整个实验失败的原因。而在大多数失败者相逢的时候,也只是会一味的否定整个发明罢了。
各国学者都忽略了张衡地动仪的验震立柱,仅仅把它当作普通的柱子对待,殊不知这只验震立柱,其实是整个实验里最需要认真对待的精密零件。只知道用粗糙的立柱来完成实验,更别提会对地面作任何平衡调节了。
张衡地动仪得到了正名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自七年前起特地主持召开有关张衡地动仪学术研讨会。目前国内所有专家都认可了胡宁生先生对立柱验震原理的说明,也完全认可了张衡地动仪的测震功能。
四年前的11月,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特地为张衡地动仪"立柱验震"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召开学术鉴定会,与会专家们也都肯定了张衡地动仪作为立柱式地动仪的可行性。
郭沫若先生曾经为张衡题词:"万祀千龄,令人景仰。"无论是一千多年之前还是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张恒都是活在世人的赞誉之中的。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学者,我们毫无理由怀疑其会不顾声誉而制造一个不合格的东西向世人展示。
如今,张衡地动仪也得到了正名,讨回公道,向我们证明了它历时一千多年的骄傲和辉煌,张衡地动仪不是假的的,它是不容被怀疑和轻视的,那些所谓的污蔑和谣言如今也不攻而破。
文/满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