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周瑞/星球数据派
12月8日,中国工程院2023年当选院士学习教育暨颁证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在仪式上向新院士们发表了寄语。他强调,院士称号是学术界的最高荣誉,绝不能让这个称号承载过多非学术的、功利的东西,更不能让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挂钩。要杜绝院士称号滥用,规范自身兼职,杜绝“双聘院士”,杜绝以“院士”冠名非学术活动场所。
“双聘院士”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学术头衔,也是兼职院士的一种形式。当一名院士同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聘用时,该院士的原工作单位称其为“院士”,而聘请该院士的其他院校(机构)称其为“双聘院士”。这一称谓旨在为各单位间实现人才互通提供便利,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与传统的学者从一所高校(机构)全职加盟另一所高校(机构)相比,“双聘院士”具有更多的优势。首先,双聘院士不用卸去原本的职务,可以在保持原有工作基础上,同时为其他单位提供学术指导和支持。这种形式可以避免人才流失和资源浪费,使得各单位能够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双聘院士的制度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由于双聘院士不必担心更换工作单位后需要重新适应新环境和新团队,因此可以更加自由地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这种形式有利于推动学科交叉和跨领域合作,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
此外,双聘院士的制度还可以提高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度。对于被双聘的院士来说,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和平台,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双聘院士的制度也可以促进学术共同体的互通性和开放性,推动学术进步和发展。
然而,双聘院士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来说,导师不能导、无暇导、一年仅几次导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导致了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上的困难和不足,也影响了他们的培养和成长。而院士作为学术界的精英,如果兼职过多,自然分身乏术,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学术研究上的作用,也不利于中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和成长。
其次,对于院士自身来说,潜心研究也变得日益困难。院士们通常承担着大量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如果再兼职其他工作,必然会分散他们的精力和时间,不利于他们专注于学术研究。此外,院士们还需要承担大量的社会工作和公共服务,这些工作也会消耗他们的精力和时间,使得他们无法专注于学术研究。
因此,对于院士兼职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一方面,我们需要尊重院士们的劳动成果和学术贡献,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力;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关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问题,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双赢”,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此次官方表态要杜绝”双聘“院士,这意味着很多名校的院士人数将减少,甚至面临腰斩。盘点有可能面临院士人数大量减少的几所名校:
1. A大学
作为我国顶尖的学府之一,A大学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然而,在这次官方表态下,A大学的院士人数可能会受到影响。据了解A大学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存在院士人数不够的情况,而双聘制度的存在使得一些教授能够同时在多个学校担任院士职务。如果这一制度被改变,那么A大学可能会面临院士人数大量减少的情况。
2. B大学
作为中国高校的“领头羊”之一,B大学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A大学一样,B大学也存在着院士人数不够的情况。在过去几年中,B大学也采用了双聘制度来吸引优秀的教授担任院士职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取消,那么B大学的院士人数也可能会大幅减少。
3. C大学
C大学作为国内高校的知名学府之一,一直以来也备受关注。然而,和上述两所名校一样,C大学也将面临院士人数大幅度减少。
4. D大学
D大学是我国重点高校之一,也是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高校之一,同样面临类似的窘境。
此次官方表态要杜绝“双聘”院士制度对于很多高校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于那些一直采用双聘制度来增加院士人数的高校来说,他们可能会面临院士人数大量减少的情况。这不仅会对这些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对整个高等教育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这些高校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一变化,以保持自己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的领先地位。
今日话题:
你认为杜绝双聘院士后,哪些名校受影响最大?评论区写下这些名校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