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芒来小姐
朋友圈里一对“精英父母”朋友,
最近在给儿子办理转学。
我问转到哪里?
孩子妈说:
老家一个三、四线城市。
这对父母有着高学历、高收入,
也很舍得砸钱“鸡娃”,
可儿子中考却只考了400多分。
从那之后,
他们就一直在反思自己在教育上的问题。
“我花了近百万,
让儿子报各种学习班、培训班,
没想到养出一个‘废柴’。”
孩子妈苦笑着说,
“我这才知道,当年只顾着逼孩子,
现在儿子对学习的热爱几乎为零。”
为了孩子,他们决定辞职回老家。
一是为了多陪陪孩子,补偿过去因为忙于工作、疏忽了的陪伴;
二是因为孩子喜欢踢足球,老家的少儿足球队觉得他条件很好。
孩子不爱读书,
逼也逼不成材,
那就给他追求热爱的自由。
这对父母的决定,不失为明智。
作为父母,
我们很难给孩子留下受用一生的东西;
可一旦帮助孩子投身热爱,
成长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他们就可以终身受益。
一份自发的热爱,补偿了童年的缺爱
哈佛大学耗时75年、剖析数千人,
得出结论:
热爱是一种后天培养的能力。
儿童时期,
心怀热爱的孩子会显现三个特质:
专注,乐观,合群。
研究对象亚当,
童年遭遇父母的虐待和家暴,
性格孤僻,没有一个朋友。
但他热爱科学,
为了钻研兴趣,自己打工赚学费,
进入医学院学习生物统计学。
二战结束后,
亚当热衷于核武器研究;
32岁加入美国航天局,
并组建了一个多达50人的部门。
对科学的热爱,改变了他的一生。
其实,
亚当有一个悲惨的童年,
原本充满了自卑和怀疑。
可随着年龄增长,
他对科学的热爱,
逐渐转变为对自己的热爱。
研究者认为:
童年时期,孩子是否有为之投入热情的事情,更重要。
因为这揭示了孩子是否能克服自卑,
在专注中变得自信。
另一位研究对象查尔斯,
人生也很坎坷。
他中年离婚,
妻离子散,生活一塌糊涂。
研究者却称赞他是“所有研究对象中最智慧的一个人”。
因为,
他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有一种“近乎盲目的乐观”。
小时候母亲为了惩罚,
将他关在柜子里,
漆黑孤独的环境中,
查尔斯能做到自娱自乐;
成年后他在婚姻里被伤害,
他感恩地说:
婚姻让我学会了谦虚、宽容与爱。
对热爱玩耍的查尔斯来说,
生活很有趣。
别人眼里的酸柠檬,
是他眼里可口的柠檬汁。
他热爱这样的生活,
直到79岁,
依然认为自己这辈子可以平安幸福。
除了专注和乐观,
热爱还会使人更懂得建立亲密关系。
16岁的奇普爱上了一个女孩,
他花了几年时间,
让女孩也爱上了他,并且走入婚姻。
两人都是彼此的初恋,
虽然涉世未深,
但奇普很懂得配合妻子。
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但奇普夫妇每年都会去划一次独木舟;
他们热衷于探索彼此的灵魂深度,
同时又给予对方做自己的自由。
75岁的奇普接受研究员采访,
谈到维持婚姻幸福的秘诀,他说:
我的妻子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而我越来越擅长适应她的自信。
研究员感叹:
奇普恐怕是研究对象中最幸福的男人了。
他的热爱对象是“人”。
无论友情还是爱情,他都能轻易做到:
发自肺腑投入到一段关系里,
与人亲密,同时不让人感到被打扰。
以上三个故事,
都来自同一份研究。
研究者整理了近2000人的“热爱”,
得出了一个结论:
孩子的学习成绩、才艺水平和未来成就,
不一定成正比;
但如果他心怀热爱,
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未来很可能会脱颖而出。
就像比尔.盖茨说的:
父母唯一该为孩子做的事情,
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
鼓励他们全力以赴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份言传身教的热爱,胜过百次强塞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
孩子是一面镜子,会诚实地映出父母的样子。
父母笑,孩子就快乐;
父母勤奋,孩子就上进;
父母心怀热爱,孩子就自律自持。
我有一个姐妹,
孩子小升初,
每晚丢掉书包就看电视、打游戏,
对学习一点也不上心。
姐妹很着急,
说了孩子很多次,不听,索性不说了。
某天她从书店回来,
拿着书在沙发上阅读。
抬起头来时,发现电视不知何时静音了。
孩子拿着书,
坐在她对面,正津津有味地阅读。
一个人最快乐、最自觉、最积极的时候,
是做自己热爱之事的时候。
若你焦虑于孩子不自律,
其实是因为他不够热爱眼前这件事。
当父母放下焦虑,做自己热爱的事;
孩子也会耳濡目染,投身兴趣所在。
可能很多父母要说:
我的孩子只热爱打游戏,怎么办?
回答之前,我想先问问这些父母:
你陪孩子打过游戏吗?
你和孩子分享过投身热爱的快乐吗?
我有一位朋友,
每天会陪孩子打一小时游戏。
她要求自己:
无论多好玩、多无聊,都要打一小时,然后准时下线。
之所以这样做,是想以身作则告诉孩子:
“热爱”和“上瘾”是两码事。
一件事再好玩,也不必马上做完,
这世上没有错的兴趣,
只有错误的追求方式。
若你此刻正困惑于: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不妨参考这个答案:
父母挖空心思教育孩子,不如引导孩子正确追求热爱。
别剪断孩子的翅膀,
而是让孩子站在父母的翅膀上,
他自然能看得更高、更远、更广。
热爱不能缺席,请记住这三件事
培养热爱是一件长期的事,
想要正确引导孩子,不妨参考以下三个办法:
首先,戒掉控制,允许孩子多多尝试。
我身边有一位“海淀鸡娃母亲”,
总爱说:
“孩子想学足球?
我先看看高考加不加分,不加分就不学”;
“孩子想打羽毛球?我给他报个培训班,要打就要打出水平”;
“孩子想交朋友?那些人都是竞争对手,少去跟他们接触!”
进入高中后,
她的孩子抑郁情绪严重,
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她想让孩子改,孩子就冲她吼:
“你总是控制我!
什么都是你说了算,
我一点自由都没有!”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
不同年龄的孩子,
有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
6岁之前,
孩子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
做事摸不着门道,
这个时候,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是“玩”。
父母尽可能多地允许孩子玩这个、玩那个,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6岁之后,
孩子就会自然发展出热爱的能力。
而这份能力,
又会带来专注、积极、自律等附加美德。
小时候天性得到满足、少受控制的孩子,
长大后反而更勤奋自律。
因为,他们早就在追求热爱中,
学会了如何正确做好一件事。
然后,接纳负面,允许孩子发泄情绪。
科学家发现:
孩子的大脑尚未成熟,处理情绪的区域非常薄弱。
当父母要求孩子“不许闹”“听话”,
他们会更加委屈、愤怒。
这些情绪压抑在孩子心里,
久了会形成症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最终,
导致孩子情感封闭,
做什么都索然无趣。
父母要意识到:
孩子想打游戏,
却不能打,
闹脾气是顺理成章的。
坚持说“不可以”,
同时允许孩子发泄情绪,
给予温柔的拥抱、抚摸。
孩子就会慢慢平静下来,
意识到:
“这件事真的不可以,但父母依然爱我”。
最后,看见优势,
肯定孩子的所思所长。
孩子的每一次突破,
在父母看来都是小事。
能够自己捡球、学会系鞋带、新学了几个字……
但在孩子看来,这些就是热爱的源头。
他们在突破中获得成就感,
父母的鼓励,又带来了自信心。
收到正面反馈后,
他们会继续尝试各种感兴趣的事。
那些总是能带来成就感的事,
就会成为他们一生的热爱。
若你的孩子爱玩、爱闹、多动,
那真的不是坏事。
童年时期投身热爱中得到的快乐,
直到成年后,都会持续滋养他;
若你的孩子安静、内向、沉闷,
也不必特别担心。
只要他有主见、有兴趣、有坚持,
内心就无限丰富、缤纷多彩。
如同那句脍炙人口的话:
孩子的世界原本一片黑暗,父母的“看见”为他点了灯;
这盏灯陪伴孩子找到热爱,
最终成为了心里永恒不灭的光。
即使你的孩子此刻平平无奇,
也请给他做自己的自由,
或许将来某一天,
他内心的热爱就会打开一扇窗,助力他飞黄腾达。
—— End ——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男女观察员,已出版《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