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座汤城,曾以中国为名,盛唐时比肩长安,惊艳上下5000年

2022-06-06     走吧自驾游

原标题:河南有座汤城,曾以中国为名,盛唐时比肩长安,惊艳上下5000年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有人说:想了解五百年的中国,可以看北京;想了解两千年的中国,可以看西安;但想了解五千年的中国,就必须去看洛阳。

洛阳,再也没有哪座城市如它一般,把“中国”二字作为自己的别称,也没有哪座古都如它一般,被冠以独一无二的“神都”之名——神州大地之都。

洛阳拥有一段辉煌的过去:

它是华夏文明的起点,远古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105位帝王在此定鼎,河图洛书在这里出现,丝路茶道与隋唐大运河在这里交会........

上下五千年,多少兴衰成败,多少血泪汗水,多少悲欢离合,都清清楚楚地写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

01

独一无二的神州之都

洛阳的历史,总是与百里之外的长安,有着难以割舍的兄弟关系。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原王朝,在考虑都城位置时,经常徘徊在关中平原与洛阳盆地之间。

按史籍记载,洛阳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三朝建都。而西周、东周、东汉、西晋、隋唐、武周都是大一统的中央政权。

唐代的洛阳,又被称为东都,与京师长安地位相当。唐高宗病重后,皇后武则天临朝听政,改东都为神都,更是抬高洛阳地位于长安之上。

武则天称帝后,改唐为周,定都于神都,并“徙关外雍、同、秦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此时洛阳城的规模空前扩大,工商业发展也达到高峰。

在中国的方位文化里,“西”永远是召唤华夏民族探索未知的方向。但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洛阳对外来文化实行开放包容的政策,彼时,八方朝贡,万国来使,洛阳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中心。

在掌握世界财富的同时,盛唐时的洛阳城也站在东方思想的高地。

道家思想肇始于此,老子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至今影响世界;

儒家学说弘大于此,孔子入周向老子问礼、向苌弘学乐,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佛教首传于此,东汉明帝向西求法,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佛教的渊薮;

玄学形成于此,魏晋时期的何晏、王弼等人在洛阳创立玄学,使得“魏晋风度”千古流传;

理学创始于此,宋代程灏程颐二兄弟在这开创了理学;

千年前的洛阳城,左手丝路,右手运河,连东西通南北,无论你是外国使者、商人,亦或是文人墨客,都可以像李白一样,在洛阳的春风中赏花饮酒,写诗著文,挥洒快意人生。

于是,博学经籍的许慎在此完成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于是,才华横溢的班固用二十多年,著成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于是,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在这里写就中国第一部农业专著《齐民要术》;

于是,司马光写成了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于是,左思的《三都赋》曾一度使洛阳纸贵;

于是,曹植的《洛神赋》、张衡的《二京赋》;

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文采飞扬,传诵至今。

02

“汤城”洛阳

朝代的更替改变了古都的容颜,也改变了洛阳的命运,却未曾改变洛阳人嗜汤的日常。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而但凡祭祀又少不得一样东西—汤羹。宗庙里,祭祖用的巨鼎森然阵列,鼎里总是盛满牲畜与汤羹,一阵阵汤香在祖先牌位前飘然不散。

汤文化源远流长,而之所以在洛阳落地生根,得从南北朝时说起。彼时中原地区民族纷争与融合不断,胡人的饮食文化大大影响了洛阳人的生活,用牛、羊、马、驴肉炖汤,或搭配胡椒、烩入汤饼,成为一时风尚。

到了唐代,宫廷宴席中以高汤调制的各类汤菜开始传入民间,演化为后来的洛阳水席。日常化的晨汤和宴席化的水席也在此时分道扬镳,成为当代洛阳汤文化的两大支流。24道汤菜的洛阳水席的头道菜“洛阳燕菜”,传说还是由武则天命名。

汤文化在洛阳人的生活中举足轻重。没有人陪吃饭就喝汤,没胃口又必须吃饭就喝汤,不知道吃什么就喝汤;天冷可以喝汤,天热也可以喝汤。钱可以少挣,汤不能少喝,在“喝汤”这件事情上,连爱汤的广东人民都自叹弗如。

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鸡汤、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汤……几乎在每个窄巷子、街角的入口处,都有一两家让那片居民心仪或者依赖的汤馆子。

清晨,在街角处、装潢和陈设都朴素的汤馆里,挤满了各色人群:晨练完的老人们,慢条斯理地坐在一旁掰扯着烧饼;神色匆匆的年轻人,一边端着汤呼噜着一边四处找座儿;门口处,两个大汉干脆蹲着,一手捧碗一手执筷,埋头仰脖吃的大汗淋漓......

清晨洛阳一碗汤,给个神仙都不当。虽算不上珍馐佳肴,但对这城内的芸芸众生而言,每一碗汤,都象征着一方热土,也浸泡着游子们的乡愁。

03

人文之美

除了好喝的汤,这座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还有着太多太多的人文之美。

这位在历史的洪流中出走了半生的老者,默默守着那“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红牡丹,见证着龙门石窟的鬼斧神工,让白马寺的香火延续千年,也让关羽的忠义流传千古。

去洛阳一定要去:

世界遗产龙门石窟

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是自然母亲的恩赐,也是人为之美的隽永,历经十多个朝代共计1400余年的时间、耗费无数人力财力,才得以营造出规模如此宏大的佛教殿堂。

有道是“何为盛唐,看龙门石窟”,在唐高宗、武则天、中宗、玄宗执政的盛唐时代,龙门造像活动达到巅峰,不止是皇亲贵族,平民百姓也踊跃参与其中。

石窟内,大大小小97000余尊佛像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峭壁之上,南北长达1公里,远看尤为震撼。如今饱经时间侵蚀的佛像虽已稍显沧桑,但仍能从那壮观的满壁佛龛中,感受到当年的精致与韵味。

到白马寺探寻佛教历史

号称“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庙。

相传在某年四月正值“满城牡丹香”时,白马驼经东来后拜倒在牡丹花下,便不愿再离去,其后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外建立僧院,念白马驮经之功,故命名该寺院为白马寺,此后“寺”字变成了中国寺院的泛称。

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10公里处, 寺内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其“马寺钟声”象征着吉祥如意。

到牡丹园看最美的牡丹花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洛阳的牡丹天下有名,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影姿容,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正是洛阳赏牡丹盛会的生动写照。

到洛阳博物馆看历史遗迹

它是洛阳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陈列了龙山文化、夏、商、两周和两汉文物,在中国文物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的夏代青铜爵、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北魏时期陶塑、唐代的三彩灯、三彩马堪称国之瑰宝。

看一眼即将消失的洛阳老街

洛阳老集也叫老街,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洛阳城最为古老的一部分,见证了桑海沧田。老城基本上是以十字街为中心的,丽景门、八角楼、文笔峰、鼓楼等建筑巍然屹立,记录着古城昔日的辉煌。

这里承载着洛阳的记忆,流连于大街小巷里,看街上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吆喝的商贩,恍惚间仿佛跨越了时空回到了盛唐时代。

04

-End-

人们看今日之洛阳,总是带着哀切而又惋惜的目光,从贵为天下之中的十三朝古都,到如今的省一级普通工业城市,她似乎变成了历史和时间,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但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洛阳永远是五千年的洛阳。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f185147352086069891270f4fdb7c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