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老一辈九江文史专家们的文章,为的是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添加分段和图片外,编者不对文章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的公众号“冯晓晖”转发。
本篇选自2020年出版的浔阳文史参考资料丛书《浔阳轶闻》。
陈新代(作者像)
过去,人们对有政绩的父母官很是敬仰,常以他们的姓氏来命名他们所主持的建设成果,以示纪念。如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带领百姓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湖泥筑堤,利民交通,人们便把此堤命名为“苏堤”。“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九江出南门口也有条重要的堤坝,过去称南门堤,俗名“小坝”。2003 年,有关部门正式命名为“李公堤”。该地名在 2006 年被评为九江市城区“十大经典”地名之一。2008 年出版的《九江老地名》一书,称该堤是唐朝江州刺史李勃修筑的,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将堤坝称为甘棠堤,亦名李公堤。
编者配图 图源:掌中九江
李勃,字澹之,洛阳人,唐朝长庆元年(821) 任江州刺史。早年曾养了一只白鹿在庐山山麓读书,该地后成为“白鹿洞书院”。他勤政爱民,在唐长庆三年(823) 正月修筑了一条堤坝,但却非此“小坝”,而是现庐山路的“新坝”。
古时,九江庐山路的一段地势是湖水连河通江,即志书上所称“湖水与大江相连属”,“农民病涉”。据清嘉庆九江知府方体《重修南门湖堤记》载:李勃“筑石堤以障江水之泛溢,而民于是获耕耘之利,故名西成堤,即今新坝也。”并指出“新坝去南门堤里许。”
编者配图 图源:掌中九江
在古时,这道西成堤、新坝也叫甘棠湖堤,从清朝或民国的地图上来看,新坝就是现在的庐山路。该堤后来又经过几次重修,为了解决通航和蓄水的问题,明朝时在堤中段建了一座石闸。一般为春夏开闸,秋冬闭闸,这就是现在称“闸口”的那块地方。闸口过来原本还有一座桥,因扩宽庐山路而桥、闸都已拆去,仍保留有涵道通长江。地貌几经变化,这带已经完全没有过去那种堤坝的样子了。
原文配图
修筑“李公堤”的实是另一地方官胡宗虞。胡宗虞,号鹿游,江苏武进人,清初顺治十五年(1658) 任九江府推官(正七品)。他修筑这堤在《德化县志》卷五“水利”中有明确记载:“南门堤,即胡公堤,司李(注:明至清初对推官的尊称)胡宗虞修筑…… 堤近城南门,故名。”故而现在所称的“李公堤”,当年实称“胡公堤”。
原文配图
地名都是人们择定的,李公堤也好,胡公堤也罢,本意是纪念先贤的政德,用以激励后人,虽无大碍,但应还其真相。如庐山归宗寺后的那座曾建有铁塔的金轮峰,大学者胡适前来游山,写了几千字的文章,考证出这座峰宋以前是名紫霄峰,叫金轮峰有误。但一直这样叫下来,约定俗成,金轮峰也就是现在的地名了。
李公堤长 1.3 华里,是苏堤长度的四分之一,过去两岸植柳,后改为法国梧桐。这些年下来,长得浓荫蔽日,散步堤上,凉风习习。平整的地面砖,可供行人憩息的长栏石椅,拱桥古寺,湖光山色,景致并不比苏堤逊色多少,古时就有“俨然一西湖小景”之评。如今,城区发展,已是城市中心地带的交通要道了。愿这座历史上先贤修筑的堤坝,能长久地保住它的风采。
编者配图 图源:掌中九江
读后记:我也写过一篇关于小坝的文章,写作时参考陈新代老师的这一篇。陈老师这篇文章还是比较客气的,仍称之为李公堤,我可不客气。有兴趣的读者可移步阅读: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1月23日 · 南门湖上的那道堤
对待这道堤的历史态度并不重要,它的的确确是九江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浔阳叙话:记录赣鄱历史,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