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周瑞/星球数据派
数据来源:青塔
近日,2023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出炉。本次增选共有133位学者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这些新晋院士的当选不仅体现了他们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同时也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提升。
本次增选的一大亮点是,有部分新晋院士是高校全过程自主培养的。这些院士在求学期间,经历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阶段的系统学习和科研训练,并在后续的科研生涯中不断深化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这些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上的高质量,不仅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同时也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2023年的新晋两院院士中,有一群特殊的院士,他们从本科到博士以及工作单位均属于同所高校,是由学校全过程自主培养的。这些院士的当选,无疑是对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上的高质量的最好证明。
王海福院士和姜澜院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两人都来自于北京理工大学,不仅在求学期间在这所学校度过了美好的校园时光,而且在工作后仍然选择回到母校,为科研事业贡献力量。这种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和忠诚度,让人深感敬佩。
吕俊复院士和李路明院士则是清华大学的代表。作为中国顶尖高校的学子,他们在学术上不断追求卓越,以卓越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贡献赢得了业界的认可和尊重。他们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强大实力,也彰显了中国高校在科研发展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除了上述四所高校,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也各全过程自主培养了1位院士。这些院士的出现,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更是对所在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方面的肯定和鼓励。
这些由高校全过程自主培养的院士们,在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广大师生学习和借鉴。这些院士的出现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方面的坚实实力和广阔前景。相信在这些院士的引领下,中国高校在国际科研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将会不断提升。
此外,也有部分院士本硕博均毕业于同所高校,同样能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学校的人才培养实力。其中沈学顺院士和方小敏院士本硕博均毕业于兰州大学。
除了高校自主培养的院士外,本次增选还出现了来自“双非”高校的新晋院士。这些高校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但在本次增选中,这些高校的学者凭借着出色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贡献,成功当选为两院院士。这充分说明,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中,各个高校都有机会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贡献,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在今年的院士增选中,一些非双一流高校表现优异。首都医科大学成为最大的赢家,新晋三位两院院士,在所有双非高校中独树一帜。
除了首都医科大学,其他双非高校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浙江工业大学、燕山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深圳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和海军潜艇学院均有1位两院院士当选。这些高校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拥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此次新晋院士的当选也证明了这些高校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实力不容小觑。
此次院士增选结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不仅有老牌名校的代表,也有一些后起之秀的表现抢眼。双一流高校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双非高校也有不少亮点。这充分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全面而均衡的,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双非高校的当选院士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赞誉。他们的当选不仅是对个人学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所在高校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学科建设的加强。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次新晋院士的当选也将进一步推动这些高校的发展和提升。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双非高校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实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但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相信这些高校将会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提高科研水平,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