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志恒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2023年中国前三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5.2%,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总体上仍将延续疫后恢复态势,这依赖财政政策扩张、货币政策配合以及房地产政策进一步优化。
从动能看,相对确定的是服务业、高端制造和基建投资,房地产在政策作用下预计将逐步回暖,但恢复力度还要看政策的进一步加码;同时,从经济周期来看,库存周期大概率已见底回升,从去库存进入到补库存对于经济增长也有积极作用;从基数的角度看,经济仍未恢复到正常增长轨道,仍存在基数效应。
两大重要会议定下偏积极总基调
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2024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均定下了偏积极的总基调,会议提出2024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并且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要求2024年宏观政策要有全局意识、系统观念,财政和货币政策要积极配合,货币金融政策要从数量和价格上配合财政发债、化债,货币金融政策支持房地产风险防范等,预计2024年将继续延续。
12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重大判断和政策取向,进一步阐释了稳和进的关系,即“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和“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有利于推动2024年经济向好,夯实恢复的基础。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是进的前提,而稳定经济环境的取得也需要积极进取的政策支撑,比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继续发力并优化的房地产政策等。
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调不变。2024年赤字率或有必要突破3%,赤字规模由中央占主导。2023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国债,并提前下达2024年度部分新增地方债额度,有助于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在2024年形成开门红,但需注意政策接续性,避免出现项目资金后继无力的局面。要实事求是面对真实赤字率,避免长期采用的“控赤字+扩专项债”导致赤字规模过小、专项债使用效率偏低的局面。赤字率突破3%可向国际国内传递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信号,有助于提振微观主体信心。同时,考虑到当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和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背景下,可由中央政府加杠杆来承担更多支出责任或将资金转移给地方政府使用。
同时,要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做好新旧动能接续,防止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先立后破”对于新旧动能转换期的中国经济而言尤为重要。中国长期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摸着石头过河”以及“渐进试点”等做法就是先立后破的方式。
随着房地产供求发生改变,未来靠什么大力拉动中国经济?
当前中国经济又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中长期和短期的双重“新三期叠加”,承受更大压力的同时,也获得蜕变升华的重大机遇。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在于改革,房地产的未来也在于改革,这源于供需形势的根本性改变,即人口总量与结构的深刻变化与房地产供给之间不匹配。近期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到了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房地产的主要任务从高速发展阶段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变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房地产的发展不能只有商品房的市场轨,还要有保障房的保障轨,双轨并行既能发挥出市场的激励约束作用,又发挥出政府的托底作用,实现在房住不炒大势下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实现多层次的住房供给结构和供给体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dcb382ec1e86951407456c9c54213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