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不是更叛逆只是更孤独

2019-07-27   若娱君

今年暑期档,

很多片子莫名其妙改档

却有一部国产动画电影逆天改命

《哪吒之魔童降世》点映场口碑封神,首日票房创国产动画新记录,“国漫崛起”的大旗,不由分说由这个小子扛起——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大圣和哪吒并肩入厕,同为“国漫之光”——

时代不同了,审美不一样。你可曾想到你心目中的英雄,是他?

是他们?

就是他!我们的朋友八两金小哪吒——

时代不同了,是敌是友,是友是基,傻傻分不清。当敖丙从这样——

变成了这样——

这届观众或许想到的是这样——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哪吒的命是“这是一个老故事”,哪吒的命是“这是一部新电影”。魔童哪吒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燃爆全场,火出了圈,把一个“老掉牙的故事”,演变为一个胖圈热议的新话题。

读书少的我们只会捂脸大喊:真香!而文化人福柯说:“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对哪吒精神的现代解读,就是“逆天改命”的玄机,也是这部电影成为爆款最大的理由。


其实这不是意外,而是传统。这届年轻人不行,殊不知哪吒的叛逆、哪吒的“逆天改命”,都是命中注定!

哪吒从入境的第一天起,命就一直在变。

关于哪吒最早传说来自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的神话(My name is 那罗鸠婆),唐末传入中国,最早是佛教的神,却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被有主场优势的道教抢了过去。他的命改来改去,改成了中国式trinity——生父是托塔天王李靖(儒)、义父是如来(释)、师父是太乙真人(道)。

在拼爹年代,有这么硬的后台,哪吒的事迹很容易被解读为“官二代”行凶作恶,违法乱纪,却有“保护伞”护短,肆无忌惮逍遥法外。

读《封神演义》,你不会认为哪吒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好市民”。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破坏力极强的熊孩子,只能让人敬而远之(所以他爹一直托着塔)。要想吸粉,就要为少年的叛逆找到疏导的出口。

86版《西游记》中,李靖父子配合默契,是工作上的好搭档

为了解决反派不能是主角的问题,40年前上海美术厂的动画片《哪吒闹海》,让强抢童男童女的龙族是邪恶的反派、李靖是顽固不化、没有担当的封建家长。

削骨还父、剔肉还母。哪吒愤而举剑自刎,血肉救亲!这样一个“少儿不宜”的情节震撼了我们的童年,这一幕堪称中国动画史上最悲怆的高光。

当然,在自我毁灭之后,他迎来了重生(莲藕重塑金身),伐纣杀敌,完成使命,成圣封神……只是这后面“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成功励志故事我们并不喜欢,我们永远把他定格在青春期,要的就是他的少年意气、叛逆毁灭。

从最早的《禅林僧宝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经元代《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明初《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至吴承恩的《西游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为集大成,以民间传说为蓝本素材,以文学艺术为手段,经过几百年的沉淀、提炼、升华,哪吒的命定了,那是一座青春少年叛逆不羁的丰碑。

至于哪吒的师承、父子关系、使用的兵器等细枝末节,各家说法自相矛盾之处其实也很好理解——按照“古史辨派”大佬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观点,“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

先有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后有戏曲小说,经过历朝历代艺术加工立体包装,哪吒成为我们这个民族道德伦理体系中的一个罕见异类:

一个反抗父权的叛逆少年,

一颗拥抱孤独的赤子之心。

蒋勋说:“我觉得人有两次脐带的剪断,第一次是出生,第二次是青少年时候精神脐带的切断。哪吒割肉还父、剔骨还母的那个孤独感,有点像我们第二次精神脐带上的切断。”

时至今日,这种“长大未成人”的叛逆和孤独,依然是当代人“借哪吒改命”的表达途径——蔡明亮的导演处女作拍的是《青少年哪吒》、李霄峰的导演处女作拍的是《少女哪吒》。

如果哪吒也上豆瓣,他一定会加“父母皆祸害”小组(这个小组居然真实存在)。而这一版的魔童哪吒则不用——他的命又改了。

这一次,改变了充满阶级意识形态的简单粗暴的父子对立关系。以往哪吒翻江倒海,挑战的是权威,反抗的是父权,这一次李靖不再是脸谱化的封建家长,符号化的父权象征,这不是“父慈子孝”的洗白,而是用现代的眼光,还原了一个父亲的人性。

李靖夫妇对哪吒不同方式的爱,更贴近于现实生活中为子女操碎了心的老父亲、老母亲。

甚至片中的龙王、“申公公”都不能算反派,他们与恶的距离同样是不信命的表现,背后同样有令人唏嘘的苦。

影片真正唯二的大反派是——命运,以及不辨是非的看客。这样的看客,在电影里是陈塘关的百姓,在现实里是“吃瓜群众”分分钟变身“网络暴民”。


当命运来敲门,古老的东方哪吒又注入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硬核——哪吒面对的天命,如同现代人面对“自我”与“他者”冲突的生存困境。

影片中,哪吒从烟熏妆古惑仔成为少年英雄,也经历了尼采所谓的本我(灵珠被掉包为魔丸投胎)、自我(成长过程中寻求认同饱受歧视)、超我(决战变身改变命运)三个阶段。

当哪吒对父权的反抗上升到了对命运的抗争,哪吒和敖丙携手逆天改命,为改变命运而战,成了影片最大的燃点。勇于做自己,我是谁由我自己定义!

这样诉求伸张,完全是用现代人的意识注入了古老神话的躯体,激荡热血,焕发青春。

“人心的偏见是座大山”,“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燃爆的台词放在中产崩溃、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学子等等现实生活大背景里,更有特别的回味。我们对哪吒“逆天改命”的期待,恰恰暴露了整个社会的焦虑,由此也引发了最大范围的共鸣。

人们以为知识改变命运,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但事实恰恰相反:我们比原先活得更忙、更累、更烦躁、也更孤独。这部电影里的三岁小儿哪吒就是最新例子,越长大越孤单,本事学得越多烦恼越多……

社交网络时代,你是谁并不由你自己说了算。我们有了更多的人设,有了更多的身份认同、价值认同的苦恼。

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哪吒,而每个时代的哪吒却有不同的命,因为每个时代身不由己的我们最终只能寄托于哪吒逆天改命。

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不能这样做。

因此,这一版的哪吒不是更叛逆,而是更焦虑、更孤独了。

原来,他和我们一样啊……

孤独是这个时代最大的通病。

不要这样长大啊,于是

佛系少年、秃顶中年心中燃起了一团火……

燃!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