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头条 - 痛心!正式宣布野外灭绝……

2023-01-29   娱乐寂寞泪

原标题:生态头条 - 痛心!正式宣布野外灭绝……

又是一则悲伤的消息。

9月6日,在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成立40周年暨2021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灵长类动物濒危状况评估报告2022》发布。报告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分布的白掌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在野外均没有被监测到,符合野外灭绝的标准。

海南大学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恢复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林学院教师刘辉博士向记者表示,“野外灭绝”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中比较高的一个层级,意为某物种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只作为自然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栖息地的状态下。

“长期以来,我国科学家一直在苦苦搜寻这两个物种,但久久没有任何消息,学界已接受其野外灭绝的观点,借助此次会议契机,由官方正式对外宣布其野外灭绝。”刘辉介绍说。

专家表示,除了气候变化影响外,栖息地被破坏和人为干扰可能是上述两种长臂猿灭绝的主要原因。但这两种长臂猿存在人工繁育后野放重新建立种群的可能性。

两种长臂猿野外灭绝

西北大学教授李保国介绍,科研人员对白掌长臂猿已知分布区及周边区适宜栖息地进行了系统调查,野外未发现有生存的种群,亦未监听到期鸣叫声,至少有10年以上未有人在野外听到其鸣叫声。科研人员对北白颊长臂猿已知分布区及周边区适宜栖息地也进行了系统调查,野外未发现有生存的种群,亦未监听到其鸣叫声,至少有15年以上未有人在野外听到其鸣叫声。

白掌长臂猿在过去的三个世代(45年内),由于栖息地森林快速丧失、猎杀、宠物贸易等,白掌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减少50%以上。白掌长臂猿栖息与海拔12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半常绿阔叶林、湿性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中,常在未受干扰的原始林树冠上层活动,亦见于次生林和选择性采伐林中。分布于我国云南的白掌长臂猿,其栖息地海拔明显高于东南亚其他地区,海拔在1900米至2000米。白掌长臂猿的栖息地在历史上受到很大的破坏,在上世纪50-60年代因毁林开荒而大面积被破坏,森林基本被玉米地等所代替,现有森林多在70年代相继弃耕后逐渐恢复起来。

源于网络,侵删

北白颊长臂猿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南部、老挝北部和越南西北部地区,在中国曾分布于澜沧江以东云南南部勐腊、江城、绿春三县的一些地区,有报道称上世纪50年代末,在勐腊县城甚至都可听到长臂猿鸣叫,但在70年代已无这种情形。2011年,科研人员再次对勐腊3个疑似长臂猿分布点进行调查,认为北白颊长臂猿在中国已灭绝或至少生态灭绝。为更全面掌握西双版纳地区北白颊长臂猿现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协同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于2017年,根据卫星影像图(植被图)和北白颊长臂猿种群分布相关文献资料,选取258个村寨作为访问调查地点,在每个听点进行连续3天检测,均未能听到北白颊长臂猿的鸣叫声,也未获取到北白颊长臂猿分布的有效信息。

刘辉认为,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存在人工繁育后野放重新建立种群的可能性。据介绍,我国具有丰富的迁地保护和物种重引入经验,麋鹿、朱鹮、海南坡鹿等都一度濒临灭绝,积极的人工繁育和野化最终形成了新的野生种群。

以曾经广布全国的“四不像”麋鹿为例,19世纪只剩一群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不久被八国联军捕捉并从此在中国消失。1983年将部分个体重新引入中国,并建立多个野生种群,截至2021年,麋鹿种群数量上万头,分布于全国24个省份。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东北虎和华南虎的野化放归尝试,但长臂猿类动物野放尝试尚未进行。

李保国表示,全世界灵长类动物正面临着严重的灭绝危机,超过60%的动物被列为易危、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75%物种的种群数量日益下降。中国现存的28种灵长类物种中,有80%受到威胁,15-18个物种的种群规模不足3000只,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灵长类动物都栖息在零散的景观中,栖息地分布呈现“岛屿”化状态,种群间交流或基因交流的机会受到严重限制。

“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这也使得灵长类动物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李保国介绍,引起这一系列灭绝危机直接原因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片段化、外来种的侵入、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快速消耗、不断扩张的农业、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等。

濒危物种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一个多月前,另外一则新闻也曾轰动一时。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官方宣布长江特有物种白鲟灭绝,这个在地球上生活了1.5亿年的古老物种离我们而去。

不仅如此,地球上还有很多物种面临濒危境地甚至濒临灭绝。它们曾在广袤的陆地上奔跑,或在深海中遨游。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变化,濒危物种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中华秋沙鸭:

冰川期遗民本世纪濒临绝灭

人类第一次发现中华秋沙鸭距今仅一百多年。这个脑袋上顶着细长冠羽的优雅鸟类,已经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一千多万年,见证过酷寒的冰川期。人们曾调侃它发型“杀马特”,是鸟中“非主流”:这不仅体现在它的发型上,还有稀少的数量。

中华秋沙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仍处濒危状态。如果不采取及时的保护措施和栖息地恢复,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将再也不能在地球上见到它们振翅翱翔的身影。

1864年,英国鸟类学者约翰•古尔德在我国东北镜泊湖一带,获得一件雄性幼鸟标本,因它两胁有显明鱼鳞状黑色斑纹,定名为鳞胁秋沙鸭。

后来,我国鸟类学家研究发现,它们无论雌雄,脑后都长着一撮细长的冠羽,让人们联想到了清朝官员帽子上的花翎,便为其更名为“中华秋沙鸭”。

然而近年来,它们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地范围迅速减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最近一次对中华秋沙鸭进行评估是在2016年,这个物种的成体数量估计在2400-4500只之间,处于濒危之列。

中华秋沙鸭有较固定的取食区和休息地,一般天亮就开始取食,而后到合适的地方休息。它们生性极其警觉,特别是看到人类活动的身影,马上就会惊觉和逃离。

中华秋沙鸭保持着用天然树洞筑巢的习惯,在安家这件事上极为挑剔,通常只选择河岸边生长的大树形成的天然树洞,而且,由于受到洞口大小、洞内空间的限制,找到一个合适的筑巢地异常艰辛。

由于觅食和筑巢上的特殊习性,中华秋沙鸭的活动空间非常有限,而人类活动大大挤压了它们的活动空间。

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下降和上世纪60年代俄罗斯远东泰加林的经济开发、中国东北的水电站开发是同步的。

中华秋沙鸭主要在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繁殖,天气渐寒后便迁徙至长江流域越冬。在长白山,三月中旬就可以见到中华秋沙鸭,毕竟,它们还要为找到一个完美的安家地点而努力找寻。

中国也是中华秋沙鸭最为主要的越冬地,近来,河流污染、水利建设、森林采伐、河道开发等也使得中华秋沙鸭的越冬地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

繁殖地和越冬地双双遭到破坏,中华秋沙鸭的未来令人忧心。

好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失去它,也已经知道了威胁它生存的原因。

人们已经认识到,大部分林区缺乏适合的天然树洞造成中华秋沙鸭繁殖种群在小区域内密集,进而导致了种内资源竞争,严重影响其繁殖成效。保护人员通过实施人工巢工程,在有丰富鱼类资源的河流地区布设人工巢,试图以此扩展中华秋沙鸭的活动空间,减少繁殖密度过高而产生的食物和活动空间的竞争压力,达到增加种群数量,保护濒危物种的目的。

然而,影响中华秋沙鸭命运的栖息地破坏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其保护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金钱豹:

让“山大王”重新傲立山林还需多久?

凭借“金钱豹=金钱暴=进钱包”的谐音梗,一张憨憨的《西游记》“艾叶花皮豹子精”、隐雾山“南山大王”的大头照一举霸占了很多网友的头像区。上一次有此种待遇的动物,怕是只有锦鲤了。

因为浑身布满圆形斑纹,豹在中国又被称作金钱豹或花豹。它具有广泛的食谱和强大的适应能力,曾广泛分布于欧亚非大陆。作为豺狼虎豹之末,豹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半壁的林区。

东北豹,是中国目前了解得最为清楚、也最为濒危的豹亚种。

金钱豹。图片来源:新龙县林业和草原局、成都天府新区爱思益生态保护中心。

2016年,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栾晓峰发表了一项研究:基于历史记录重构中国东北豹的历史分布。研究区域是黑龙江、吉林以及内蒙古东北部,总面积93.8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40.2万平方公里。考察的时段是1950-2014年。

这项研究的工作量惊人。研究人员从新地方志、动物标本、保护区科考报告、研究论文以及新闻报道中,爬梳东北豹的信息,共检查了2235份地方志,获得294条东北豹的记录,从另外4个来源又获得169条记录,最终获得341条有效记录。

研究人员把不同年代的记录放到1:100万的地图上,结果发现:1970年之前,东北豹记录的空间分布没有明显变化;进入70年代,分布状况持续萎缩;到80年代,退缩至完达山和长白山的核心区域;90年代,分布范围进一步缩小;此后,东北豹仅分布于珲春和汪清保护区。

这样的历史重构,会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历史真实?

金钱豹。图片来源:新龙县林业和草原局、成都天府新区爱思益生态保护中心。

1980年之前的记录大多是捕猎。而东北从1980年开始禁止捕猎东北豹,这也是八九十年代记录减少的原因。近十几年来,大规模的红外相机调查,也确认东北豹分布区的剧烈萎缩,从平原退向山地,进而退缩到中俄边境。

中俄东南部跨境区域,包括我国吉林珲春、汪清、老爷岭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和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西南部地区,是目前东北豹全球唯一的残存区域。

2015年,北师大与俄罗斯科学家调查了9,000余平方公里的区域,估计仅有至少80只成年东北豹个体(不含幼体)。

豹,是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它的未来,既有赖于物种本身的韧性,也离不开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保护:当生态系统得到恢复,豹得到充足的食物来源,其种群数量才会重新增加。

只有到那时,金钱豹才能重新傲立山林,做一个自在的“山大王”。

距瓣尾囊草:

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的花

距瓣尾囊草总被叫做“植物界大熊猫”。她是中国特有物种,是妥妥的中国本地“草”。

这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小家伙,只在悬崖峭壁上的石灰岩缝隙中生长。跟普通植物春花秋华不同,她秋冬复苏开花,夏天枯萎无踪,相当有个性。

首次被人类发现后,这枚特立独行的花朵立马隐身,让人们一顿好找:随后长达80年中,都没人能一睹其芳颜,堪称“重度社恐患者”。距瓣尾囊草特能“自娱自乐”,她的花和叶都会跟着季节的变化而变色,叶片从浅绿变深紫,花朵从深紫变天蓝,颇得变脸真传。

1922年,美籍奥地利探险家、植物猎人约瑟夫•洛克(J.F Rock)到访中国,此后的二十多年间都在中国西部探险,对当地植物群落、人文风俗等进行考察,在川甘滇和西藏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并带回西方。

1925年3月,洛克在“四川省东北部涪江沿岸的潮湿苔藓丛”中,首次采集了一种开着蓝色花朵的毛茛科植物的活体植株标本,并带回美国。

1929年,德国植物学家Oskar Eberhard Ulbrich 根据洛克提供的标本,建立了新属“尾囊草属”,他将这个物种以洛克的姓氏命名,称作Urophvsa rockii,中文译作距瓣尾囊草。

距瓣尾囊草。图片来源:️SEE基金会(侵删)

尾囊草属仅有两种植物,均为我国特有,即尾囊草和距瓣尾囊草。新属的建立和新物种的发现,在当时植物学界引起轰动。

然而,其后的80年间,人们再也没能找出第二株距瓣尾囊草。这株蓝色的小花就像偶然为凡人所见的仙子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由于无法采集到活体,建立尾囊草属的必要性一直遭到学者的质疑,小仙子的身世岌岌可危,差点被并入同一科的其它属。

2005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博士生李春雨在一次考察过程中再次发现了距瓣尾囊草的身影,并利用新发现的植株做出了有力的研究,保住了尾囊草属的地位。

只是这次,她出现的地方正好在涪江上游某处水库工地的悬崖边。而水库建成开始蓄水后,她的生存地将被淹没在水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发,她的生存地遭到了极大破坏。

所幸,在植物学家的呼吁下,水库蓄水被推迟了一年,即将被淹没的1529株距瓣尾囊草当上了“水库移民”,被全部人工迁地保护,移到了原产地以外相似的生境。

2011年7月,涪江水库蓄水,距瓣尾囊草最大的居群栖息地淹没于水下。还好,被迁地保护的花儿们还在开着。2015年9月,四川彭州市发现距瓣尾囊草的新分布区域,随后不断有新发现的距瓣尾囊草分布区加入进来。

距瓣尾囊草。图片来源:️SEE基金会(侵删)

虽然免于诀别,距瓣尾囊草一直未能摆脱“濒危”。由于她们只生长在垂直岩壁上土壤瘠薄的岩缝中,距瓣尾囊草产生了独特的繁殖策略:结果之后,果柄会弯曲伸缩,在植株附近寻找合适的缝隙,她的蓇葖果顶部长有长长的须,长须抓牢岩壁,种子成熟后,蓇葖果开裂,种子自然落入石缝中。其肉质根状茎会在岩石缝隙中膨大,如岩楔一样把自己牢牢卡住。

但这种高明的策略没能挽救其于危难,毕竟,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野外种子萌发实在太艰难了。

更不用提,这株新芽还将面临困难模式下的各种升级打怪:原始生境的破坏、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各种地质灾害……这枚神奇又美丽的小花,仿佛在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一个大写加粗的“难”。

惟愿岩上蓝花常开,人间更多珍爱。

动物灭绝的悲剧一直在上演

1681年,渡渡鸟在地球上消失。1600-18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25种。1800-195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78种。

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台湾云豹、中国犀牛、南极狼等物种已不复存在。白鱀豚、苏门答腊虎、北部白犀牛、奥里诺科鳄鱼、小嘴狐猴等动物也濒临灭绝。

如何在人类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之间找到平衡,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但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找到解决之道,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北京,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

一个石头十字架后面,整齐倒下了这近300年来灭绝的动物墓碑。

所有的墓碑如同多米诺骨牌,一个叠着一个向远方延伸。

最远处,有一双石制大手,托着几块濒临倒下的石碑,上面是濒危物种。

随时间推移,墓地会越建越长。

下一块倒下的墓碑是谁不得而知,但末尾一块墓碑上清晰刻着的字样,叫人类。

墓志铭里有这么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当地球上的最后一只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劳地寻求配偶;当最后一只未留下后代的雄鹰从污浊天空坠下大地;当麋鹿的最后一声哀鸣在干燥沼泽上空回荡……人类,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说到底,人类一定会自食恶果。

没有人可以在生物链顶端孤独地活着。

《熊世界》剧照

这一切,不是危言耸听。

拿非洲大象来说,据国际刑警组织数据,最近10年,平均每年有2万头大象被猎杀。

以现在这个速度,20年内它们就会灭绝。

这不是个例。

终究有天,那些常见的动物灭绝也会成为现实。

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恐龙灭绝。

在未来,倘若发生类似大规模的灭绝事件,人类一定是那颗小行星。

那时,屹立于食物链顶端的我们,将要面临整个生态圈的崩盘。

环环相扣的生态圈,失去任何一环都影响重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猫头鹰灭绝,就不能控制田鼠数量,田鼠泛滥就会糟蹋庄稼,收成就会降低,影响的还是人类。

所有的恶性循环,都会以最坏的方式报复在人类身上。

而这一切,与你不无关系。

你所吃下的鱼翅,买来的濒危动物工艺品,乱扔的垃圾,使用的塑料袋等等,都在把动物们往灭绝边缘推。

以前,每当看到这些悲惨的新闻,我们会心疼,可心疼过后呢?

该干嘛依旧干嘛。

并不会对此有所帮助。

所以啊,今天,我们真的该做点事情,为动物,也是为我们。

1、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拒绝一切濒危动物制品。

2、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3、做好垃圾分类。

这三件事对我们而言都是切身能做到的。

可能对我们而言是小事,但对于动物,对于未来,是一件该去做的大事。

《竞速灭绝》里有句话说得好:

“点起一支蜡烛,比咒骂黑夜好。”

所有细小的行动,都好过只会心痛,都一定会收获成效。

我不希望百余年后,因为我们的原因,子孙后代只能从照片上看见大象、犀牛......

而是希望我们都能谦逊一点,敬畏生灵,不去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换而言之,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能更好地活在这个星球上。

哪怕时境过迁,子孙后代依旧能看见这个时代很多不同的动物,引以为傲说出一句:

“谢谢先辈们的努力。”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整理,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