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虽然是一部神魔小说,但素来以严谨著称。正因为如此,《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广受读者们的喜爱。
不过常言道:人无完人,作者吴承恩也不例外,你若细读过《西游记》原著就会发现一些前后矛盾之处,好比孙悟空在方寸山修行之时曾有诸多师兄相陪,可孙悟空闯荡三界已久,为何仍没遇到方寸山的师兄们?
孙悟空下了方寸山之后,很快就凭借“天生圣人”的身份威慑了东海龙王,从而抢夺了如意金箍棒。随后孙悟空又仗着金箍棒的神威闯入了幽冥界,涂抹了地府至宝生死簿。
在太白金星的推荐之下,孙悟空先是做了养马的弼马温,后又做了齐天大圣。书中是这么写的,住在大圣府邸的孙悟空夜眠一榻,无事牵萦,自由自在。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义。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与那九曜星九曜、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今日东游,明日西荡,云去云来,行踪不定。
加之孙悟空后来搅扰蟠桃会、大闹天宫,他的惊人壮举更是轰动了三界。可直到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他依旧没有遇到方寸山的校友们,也没有同门师兄出来与孙悟空相认。
过了500年之后,孙悟空皈依了佛门,跟着唐僧踏上了漫漫西天取经之路。在历经了14年的风霜雪雨,孙悟空成功地护送唐僧走进了雷音寺,取经队伍也成功地完成了西天取经大业。
在如来的封赏之下,孙悟空跻身为斗战胜佛,成了灵山为数不多的诸佛之一。可不管是走在取经路上的孙行者,还是在雷音寺里成佛成圣的斗战胜佛,孙悟空依旧没有遇到一位师兄。
要知道的是,当年孙悟空初到方寸山的时候,樵夫是这么对他说的:“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
樵夫所言非虚,孙悟空后来走进了斜月三星洞,被菩提祖师收为弟子,归在了“悟”字门。和孙悟空一同修行的,还有三十四人。这些师兄们曾在孙悟空拒绝菩提祖师传授采阴补阳之法时当场呵斥孙悟空,也在孙悟空变成松树时大声呼喊,喧闹声从而引来了菩提祖师。
然而孙悟空不管是在天庭、地府、取经路上还是西天灵山,仍没有遇到一位校友,这又该如何解读?
其实,若读懂了菩提祖师的说法,或许能解开这谜团。
那时孙悟空因为卖弄神通被菩提祖师一番怒斥,最终被祖师赶出了方寸山。孙悟空临走之时,菩提祖师还不忘出言警告:“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通过菩提祖师的这番话,或许能解释孙悟空纵横三界仍找不到校友的原因,只因每位弟子离山之时,菩提祖师都出言告诫了一番,大概的意思和警告孙悟空一样,就是不得吐露方寸山和菩提祖师的秘密。
这样一来,似乎能够解释“孙悟空找不到师兄”这一问题,但你如果再细品菩提祖师另外一句话,就能发现菩提祖师还有一位徒弟,他早就发现了孙悟空的师承来历,还在暗中相助多时。
原来,当年孙悟空拜在菩提祖师门下之时,祖师是这么说的:“我门下有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
看到这里离,眼尖的读者会发现,孙悟空归在了祖师门下的第十代,而如来的“如”则归在了第六代。而且将如来视为孙悟空师兄的话,还能解释以下谜团。
1、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之时,如来接了玉帝的圣旨赶到了第一现场。让人奇怪的是,如来没有直接动手,反而不断向孙悟空打听师承来历。
听闻孙悟空乃“寻师悟太玄”,还练成了长生术和72变,如来竟破天荒地和孙悟空玩了一个赌赛,还让孙悟空在手掌心里驾起了筋斗云。
如来的举动 ,是不是在探孙悟空的虚实,看他是否源于方寸山一脉?
2、随着如来将肉掌一翻,孙悟空就这样被压在了五行山下500年之久。可要知道的是,玉帝的旨意并非让如来镇压孙悟空,而是将其击杀。
可如来却借着五行山的结界变相保护了孙悟空500年之久。还让山神、土地、五方揭谛在五行山下驻扎监守。
3、500年后,如来又派出观音向孙悟空抛出了橄榄枝,继而让孙悟空成了西天取经队伍的一员。尽管取经队伍里的成员都是犯过错误的,但唯有孙悟空犯下了弥天大罪,到了罪不可赦的地步。
既然如此,如来为何还敢将孙悟空拉进取经队伍?
4、取经队伍刚走了 一半,如来就凑在孙悟空耳边说了一句“功成之后,汝亦坐莲台”。让人咂舌的还在后面,为了让孙悟空能够继续西去,如来甚至还让观音菩萨亲自警告了唐僧。
观音说道:“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须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
注意观音的用词,观音说了“须是收留”、“须得他保护”、“才得到灵山”、“再休嗔怪”这四句话,每一句都好似铁锤一般重重砸在了唐僧的心坎上。唐僧再迂腐,也听得懂观音的言下之意,足以可见孙悟空在如来心目中的重要性。
唐僧原是如来座下的二徒弟,孙悟空和如来又是何亲何故?如果将如来视为孙悟空师兄的话,一切谜团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