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僧玄奘,西行远游,留下了一部重要的地理史籍《大唐西域记》。因为到达的国家众多,观察记录全面,世人对于西域有了更多的了解。现在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地,都是当年玄奘考察记录的国家。
因为僧人的缘故,对于沿途的佛教文化,玄奘尤其关注,其中,就有一处著名的石窟群,也是阿富汗苦难岁月的见证者,巴米扬大佛。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巴米扬大佛位于阿富汗巴米扬省。丝绸之路繁荣时期,这里曾是交通要冲。往来于古罗马帝国、波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商队必经之地,艺术融合着希腊、波斯和印度佛教的成分,形成独特的古典的艺术风格——希腊式佛教艺术。
“梵衍那国,东西二千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在雪山之中也。人依山谷逐势邑居。国大都城据崖跨谷。长六七里。北背
高岩”。
“至犯引国,国王是胡,不属余国,兵马强多,诸国不敢来侵……土地出羊马毡布之属,甚足蒲桃”。
历史文献中的梵衍那国,犯引国,都是巴米扬的称号。
作为希腊式佛教艺术中心之一,巴米扬自然少不了相关文物遗迹,巴米扬大佛就是其代表之作。
公元七世纪,到访巴米扬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城东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槃卧像,长千余尺”。其规模,大约为东西300米,南北200米。
包含着大约3000个大小佛窟,在公元600年至700年期间,常有得道高僧在石洞中讲经,信徒则围聚在佛像前聆听。原来大佛的鼻孔是天然扬声器,讲经者的声音可被放大数倍,清晰地传到听众耳中。
而在众多的佛像群中,有两座尤其出名堪称代表,那就是西大佛塞尔萨尔:建造于公元五世纪,高53米,着红色袈裟;东大佛沙玛玛,凿于公元一世纪,高38米,身披蓝色袈裟。
作为巴米扬石窟群的代表之作,两座大佛在历史上盛极一时,中国高僧玄奘法显都有过详尽的笔墨描述。然而因为多年战乱,起初的佛教艺术建筑标签下,巴米扬大佛还多了一层身份,阿富汗苦难岁月的见证者。
19世纪后期,英国先后发动了两次阿富汗战争。1919年独立之后的阿富汗,在1979年因为苏联的入侵,战火愈演愈烈。多年战乱,到了90年代后期,巴米扬两座大佛的头部已经无处可寻。
虽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在1966年也曾启动过维修工程。因为气候影响进展缓慢,7年后才稍有成绩。紧跟着1979年的阿富汗战争就中断了进度。
更为致命的是,2001年塔利班炮火洗礼巴米扬佛像石窟群,各种武器装备轮番上阵。千年艺术宝库,遭此大难。前后1500多年,历尽沧桑,巴米扬大佛经历三次劫难。虽然后期再度启动修缮工程,巴米扬大佛的劫难,在当地也被视为阿富汗民族的灾难。
历史上一座杰出的艺术宝库,也成了阿富汗人民苦难岁月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