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某村子里住着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老人年过古稀头发花白。老伴过世多年,儿女都在外打拼,逢年过节才会回来看望老人。
老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儿女回来时会修缮老屋,劈好木材,柴米油盐以及所需的日用品都准备好,这样老人就不需要出门了。
除了儿女难得回来的那几天老屋里很热闹之外,老人平时都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显得格外冷清。
老人家的老屋还是几十年前修建的木板房,因为有些年代,木板受潮发霉开始腐朽,木板上的痕迹显示出它经历过的岁月风霜。
老人脸上深深的沟壑,如枯树皮一样的皮肤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老屋和老人,那样的和谐宁静,却有几分凄凉。
其实老人住的村子不小,不过她家和其他村民房屋隔了一条马路,沧桑的老屋孤零零伫立在大山下,里面还住着一个孤零零的老人。
村民都不愿和老人来往,村里其他老人会告诉家里孩子不要去和她接触,更不要去她家,她嘴碎,讨人嫌。
孩子还想多问几句,长辈会很不耐烦“叫你不要去听话就是了,哪有那么问题?”
村民们很少会提及她,偶尔说到她也是在讲她做过的坏事,说过的坏话,然后总结如今没人愿意和她来往是她活该。
同龄老人不愿和她往来,即使八卦也不会带上她,年轻人更没有共同语言,小孩因为家人警告也对她敬而远之,甚至有的孩子在她背后叫她“长舌妇”。
因为没人愿意和她往来,而村里人又都不接受她去别人家串门,久而久之,老人老人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活动范围也只限于自家门口。
她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到地里种菜、除草,摘菜,然后一个人发呆。
老人大多时候待在家里,天气好的时候会看到她走出家门,要么在门口走来走去,要么搬张凳子出来坐在门口一动不动晒太阳。
年迈的她早已跟这个社会脱节,儿女买的电视机她不会打开,连老人机她都弄不利索,这意味着她没有多余的休闲娱乐方式。
不知道这漫长的日日夜夜里她是怎么熬过的,她在想什么?她是否甘愿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换着是年轻人肯定会疯掉吧。
好在上天给了这灰暗的日子一些光,一个村里的女孩走进了老人的生活。虽然奶奶多次警告女孩不许去老人家。
但孩子的天不就是不听话吗,小女孩无意之间跑到老人家门口,并对着老人甜甜地笑了,这个笑容融化了老人的心。
她赶紧招呼小女孩,并把家里舍不得吃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孩子,天真的孩子看到吃的高兴得又唱又跳,而老人慈祥地看着她。
有了第一次的友好相处,一老一小成为了好朋友,此后老人总是喜欢站在门口面带微笑眺望对面,等小女孩家人发现时,她们感情已经很深了。
家人明确禁止女孩不许再去老人家,可孩子哪里看得住,一不留神小女孩又跑出老人家里。
因为感受到老人的善意,女孩的家人也没再明确阻止她。有一次老人硬塞给女孩100元,当女孩这事告诉家人时,家人破天荒地示钱再还回去老人会有想法,要不就买点东西去看望一下她。
家人的决定让女孩很开心,也许就是个转机。
我们不知道老人到底做了什么事让村民对她避之不及,也许年轻时她确实是个“狠角色”,又或许她不过是直言直语,藏不秘密的人。
不管怎样她对孩子没有恶意,她不过是个慈祥的老奶奶。有句话说得好,上一辈的恩怨和下代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