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前他违反规定,指挥军用运输机冒险起飞,最后却荣立一等功

2023-05-20   史密记

原标题:46年前他违反规定,指挥军用运输机冒险起飞,最后却荣立一等功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空军机场航行调度室主任李升堂,从噩梦中惊醒!房子像海面的船一样剧烈摇晃……

地震了!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人,李升堂迅速判明了情况,他极为敏捷的爬起来,几个箭步冲到宿舍外面,大地不断震动,到处是呼喊声、呼救声,一片混乱。

作为军人,他第一个反应就是向空军机场指挥调度大楼冲去。当他跑到跟前时才发现,哪还有什么调度大楼啊!几十米高的大楼墙壁已经倒塌,只剩下几根光秃秃的水泥支撑柱,孤零零地戳在那儿。

更严峻的是,所有的电话、长波短波电台、指挥雷达全部被震毁,室外的塔台天线折断,电力早已经中断,机场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外面的信息进不来,这儿的信息出不去。

他一边观察情况,一边大声吼着调度员的名字,绕着大楼寻找战友的踪迹,让李升堂痛心的是,在地震中,多名调度人员伤亡,经过清点之后,只剩下他与于振兴、苏悦林、刘体有、赵彦彬五人。

他迅速安抚大家,然后紧张地思索着对策,但机场的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地震过后,周围的群众开始涌向唐山机场,大伙儿知道这里驻扎着部队,在老百姓的认知中,只要找到解放军就有救了,有拖家带口的、有背着伤员的,成群结队向机场拥来。

空军唐山机场有一个20多人的卫生队,只能进行一些清创、抹药水和简单的包扎,一些受伤严重的根本没有条件救治,许多重伤员很快死去。

而且卫生队的药品、器材有限,仅有的酒精、绷带、消毒药粉等很快就用完了,群众还在不断涌来,在机场上越聚越多,营区、操场上、空地上,到处是哭喊的群众,人还在不断涌来。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不能再耽搁下去了!再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必须要行动起来。李升堂跟几名调度交代了一下,果断向师部跑去。

一路上,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受伤的群众。看到穿军装的李升堂跑过,群众向他伸着手说:解放军同志!快救救我吧,我不行了……李升堂也想帮他们一把,可他一个人又能有多大作用,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来到师部后,只见师部的首长们正在商量对策,有的头上还缠着绷带,有的脸上身上带着伤,所有的人都异常焦虑,正在商量下一步怎么办,看到李升堂进来后,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到他的身上。

李升堂说:现在这种情况,必须迅速派人乘飞机直飞北京,向中央报告灾情,请求救援!

这个办法师首长早就想到了。然而,没有空军司令部的批准,任何一级都无权运用飞机,否则将会受到军法处置,我军纪律严明,在场的都是老兵,当然深知严重性。

而且,由于地震导致机场设施严重破坏、电力中断,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起飞异常危险,而且当天的气象条件不佳,云层低,稍一不慎就会发生事故。

其实,这些事李升堂在半路就已经想清楚了。他的的脑海中,不断浮现着一路上看到的惨状,个人的荣辱算什么,老百姓的安危才更重要,唐山几十万人都等着救援呢!我们是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啊!在这种危急关头,军人不站出来谁站出来!

李升堂是河北迁安彭店子乡人,迁安归唐山管辖,唐山就是他的家乡。党和国家把他从一个农家子弟培养成空军飞行员,上了空军学院,现在是他报效国家和人民的时候了。

国家养兵千日,不就是为了今天吗!

一股热血涌上脑门,他大声地说:请首长放心!我一定想尽千方百计完成指挥任务,确保飞机安全起飞!驻地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紧急,只能这样了。有什么问题我负责!

师首长终于下了决心,派团副政委刘忽然、参谋张仁宪飞北京汇报震情。

然而,机场只有喷气式的战斗机,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是无法承受战斗机的载荷,只能找运输机,可去哪找能飞北京的运输机呢?很巧的是,就在前一天傍晚,航校的一架运5、一架里2在这儿转场,停在了唐山机场。其中,里2的飞行员能够飞复杂气象。

李升堂立刻向飞行员宿舍跑去,幸运的是,地震发生时,训练有素的空勤人员带着飞行用具跑到了院子里,安然无恙!正在等待下一步的通知。李升堂赶到后迅速说明了情况。

他的想法是这样的:飞机发动有了通讯电力之后,里2飞北京,运5则与里2保持联系作为基站指挥。如不能直飞北京,则在天津杨村机场降落,重新申请航线或者乘车去北京。

空勤人员表示服从师临时指挥部的调遣,然而,其中一名空勤人员把李升堂拉到一边说:李主任,没经过空管机关批准,机场不会接收,而且本场云高不到200米,通风度不到1.5公里,不具备起飞条件,万一……

多年的调度主任,李升堂当然清楚其中的巨大风险,他果断地说:起飞,一切由我负责!

这名空勤人员郑重地向李升堂敬了个军礼,转向奔向卡车前往几公里外的停机坪!5时50分,一颗绿色的信号弹,在机场冉冉升起,里2加速滑出跑道,在飞溅的积水中轰鸣着,冲入了茫茫云海,穿云破雾直奔北京。

机场上的群众,静了一静,那架飞机,就是希望啊。

那么,北京的情况怎么样呢?地震时北京也有强烈的震感,首长们聚在一起焦急地等待着,现在只知道发生了地震,而且震级不小,部队早已经进入救援战备状态,但震中在哪里,具体情况如何一无所知,想要救援也无从下手。

空军部队也派出了飞机侦察,但仍然难以确定情况,正在焦虑时,空军司令部收到在还在飞行中的里2的无线电呼叫!由于信息转输一时难以说明白,马宁果断决定,安排北京南苑机场派车,将刘忽然、张仁宪和高永发、朱文锳接上,直接到中南海当面汇报。

就这样,唐山地震后的第一手情况汇报到了中南海。几个小时后,十万部队迅速向唐山进发,一场举国动员的大救援由此拉开帷幕!正是因为李升堂的果断,向中央送出了宝贵的救援信号,为救灾赢得了时间,挽救了无数群众的生命。

求援飞机起飞后,李升堂又指挥米8直升机寻找震中方位。当天中午,第一架救援飞机在他的指挥下惊险着陆,下午,又指挥北京党政军领导前来的专机安全降落,“唐山抗震救灾前指”就此建立。

由于公路铁路断绝,空中成为唯一的救援通道。从7月29日开始,空军唐山机场救援飞机蜂拥而至,在没有航行预报、通讯中断的情况下,李升堂和战友们靠眼睛、耳朵,以及仅能使用的简陋的通讯话筒,指挥一架架飞机起降。

调度大楼塌了,他们就在机场空地上架起了临时塔台指挥,在地震发生后的最宝贵的14天救援时间中,他共指挥全国30个机场、13个型号的飞机、3000多架次起降,最多一天起降354次、最短起飞间隔仅26秒、落地间隔不到1分钟,平均2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累计运出伤员20000多人。

如此简陋的条件,如此高密度的起降,在世界航空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只要一个呼号出错,一个高度偏差就会酿成重大事故。

当时的机场上,到处都是拉运物资的卡车,甚至是骡马车、手推车,送伤员的车子,他们两个人留守塔台,一个人值班,另外两个人,骑着自行车在几千米的跑道上来回指挥,靠摆旗指挥飞机起降。

李升堂过硬的本领,在这场救灾中得到了超水平的发挥。一条争分夺秒的空中生命通道,在他们的指挥下源源不断地运出伤员、运进救灾物资。

眼睛里全是血丝,嗓子嘶哑失声……李升堂始终和战友们坚守在机场。至于什么处分不处分,早就抛到了脑后,只要多救出一个人,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最终,李升堂等待的处分没有来,却等到了中央军委的表彰,他所在的空军唐山机场调度室,被中央军委授予集体一等功。

这个一等功,他们当之无愧。

唐山地震后,李升堂又任空军某团副参谋长,转业后在司法部门工作,兢兢业业为党和国家奉献了一辈子、工作了一辈子。

如今,李老年事已高,在家颐养天年!对自己当年的壮举,李老说: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我们是人民解放军,我们不上,谁上!

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