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津老人免费乘公交政策,市民给出了哪些建议?

2019-12-09   天津本地宝


天津,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座开通公交车的城市,也是国内较早实行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福利政策的城市。九年多以来,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可在全市范围内免费乘坐公交车。这一惠民福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但由此带来的不文明现象和安全问题也被屡屡曝光,引发了市民们的讨论与思考。


本期“今晚调查”呈现“天津市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情况的调查数据与分析结论。此次调查由天津城建大学城市管理专业主持,全市共回收有效问卷570份,相关科研成果荣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城市管理竞赛一等奖。

正面反馈占主流

高珊在最近的三年中换了两份工作,她对公司提供的薪资待遇比较满意,对于上下班跑通勤却很烦恼。“班车站不经过我家小区,虽然坐两站公交能到班车站,可我走到最近的公交站也得十几分钟。”高珊说,她现在搭公交车上下班,单程要一个半小时左右,感觉很辛苦,想要换工作。

因为频繁乘坐公交车,她常看到老年人持敬老卡免费乘车。“其实我不反对老年人免费乘车。我自己每天要赶早高峰上班,几乎没有赶上过有空座位的时候,站在车厢中间连个手扶的地方都难找。高峰期闷在公交车里,人人火气都旺,老年人爱随身带很多东西或者大声聊天什么的,就很‘打眼’,容易招人烦。”高珊注意到网络上常有老人要求年轻人让座而引发争议的新闻,但她自己很少遇到类似的情况,她觉得天津大多数老年人有素质,即便偶尔有不文明行为出现,也不能把责任单纯归结到“免费乘车”上。

优惠政策因地制

随着各地先后迈入老龄化社会,给予老年人群的优惠和便利也不断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老年人优惠乘车政策,各地采用的门槛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65岁和70岁。除北京市、南京市、郑州市采用60岁作为门槛年龄外,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等更多城市选择65岁作为门槛年龄,另有部分城市以70岁作为门槛年龄。可以说,65岁是目前大部分城市优惠或免费乘坐公交车的主流门槛年龄,这一设置充分考虑到了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出行需求等要素。

目前,老年人优惠乘车政策的实施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似于北京市的“无限额全免费”政策、类似于成都市的“限次免费”政策、类似于宁波市的“错峰优惠”政策和类似于上海市的“福利政策货币化”。因地制宜为老年人提供乘车优惠,有利于不同城市根据市民生活需求进行公共资源调配,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满足感。

乘车时段全程覆盖

此次参与讨论老年人优惠乘车问题的市民覆盖了多个年龄层次和学历水平,其中男性占36.1%,女性占63.9%;在年龄分布方面,18岁至35岁占44.4%,36岁至50岁占19.8%,51岁至65岁占17.0%,66岁至80岁占12.8%,80岁以上占3.5%,18岁以下占2.5%;在学历层次方面,本科占44.2%,大专占14.0%,初中及以下占13.7%,其他学历的占比均未超一成。



很多受访者乘坐公交车有明显的随意性,对公共交通高峰期与非高峰期均有覆盖,因此受访者能够更公平公允地探讨对老年人免费乘车方案的个人体验、感受以及相关意见。

满意度有年龄差异

在本次调查中,各年龄段受访者对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情况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均值分析显示,18岁以下和66岁至80岁的人群满意度较高,均值达到4.0以上;而其他年龄段的受访者满意度较低。18岁以下的受访者仍在求学阶段,较少乘坐公交车,一般会从尊老敬老的价值观角度作出评价;而66岁至80岁的老年人正处于享受该福利的阶段,属于直接获益人。

18岁至50岁的受访者正属于对公交出行需求旺盛的年龄阶段,由于利益空间受到挤压而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80岁以上的老年人出于健康和安全考虑,较少搭乘公共交通出行,因为享受不到该项优惠福利,满意度也有所下降。如何平衡各年龄段人群的满意度,如何使社会利益最大化,将是改进、优化老年人优惠乘车方案的发展方向。

社会认知普遍积极

满意度差异会影响大众对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一事的整体态度吗?在必要性方面,选择“比较必要”的受访者占25.9%,肯定“非常必要”的受访者占25.7%,认为“不必要”的受访者占20.4%,表示“一般”的受访者占21.6%,认同“非常不必要”的受访者占6.4%。多数受访者认为,老年人享受优惠乘车福利有必要性。

对于老年人优惠乘车福利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的观点,26.6%的受访者比较认同,25.4%的受访者一般认同,24.5%的受访者非常认同,16.5%的受访者不认同,7.0%的受访者非常不认同。均值分析发现,对该问题的调查数据出现较高的样本方差,受访者可能处于某种程度上的认知矛盾中。市民对老年人享受优惠乘车的反馈,整体来看是积极、正面的,但一部分人的个体诉求和认知矛盾也应该受到重视。关注不同的声音,才能让善意的初衷转化为大家满意的成果。

“敬老卡”去向何处

王先生一过65岁就去办理了“敬老卡”,使用“敬老卡”乘坐公交车成了他最近七年的出行习惯。他乘公交车不许年轻人让座,有一次赶上一个小伙子非让不可,他就把座位“转让”给了一名穿着校服的小学生,自己和小伙子面对面站在车厢里聊天,讲述自己当年如何下乡劳动、挖河修堤的人生故事。

曾经有段时间,王先生突然找不到自己的“敬老卡”了。这让他特别难过,仿佛蒙受了经济损失。他去打听过补办的手续,当时感觉很麻烦,就在家里下决心,一定要骑自行车去补办。主意还没定,他从某个书包的夹缝里找到了卡片,从此就放在钱包里贴身携带。

王先生有一辆私家车,却很少开车出行。他和老伴儿曾经尝试带着小外孙乘公交车出行,行程中没发生什么问题,只是小外孙不适应公交车里的环境,每次都嚎啕大哭,他们只能带着小外孙半途下车。现在,他带外孙出门就开车,自己出行仍然会选择公交车。家里人担心安全问题,他觉得自己还能再坐几年公交车,“等我站都站不稳了,别说坐公交车,出门都困难”。

乘公交车的危险性

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时,拥挤的车厢是否会给老年人带来安全隐患?38.6%的受访者比较同意,36.4%的受访者非常同意,12.6%的受访者一般同意,只有一成多受访者对此持反对意见。近年来,老年人在公交车上摔倒或突发疾病的事件屡见不鲜。市民普遍认为公交车内拥挤的环境不利于老人的健康状况以及后续治疗。

近六成受访者认为优惠和“免费”会促使高龄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选择乘坐公交车,两成受访者对此观点持一般同意态度,18.1%的受访者不同意该观点。受访者较为重视老年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的安全问题,担心优惠反而导致老年人遭遇危险的情况增多。

此外,受访者也认为老年乘客的增加可能会提升公交司机的职业风险。据了解,如果老年人在公交车上发生安全事故,通常会由公交车司机负全责,这一问题也成为该职业的潜在风险。

冒用敬老卡不多见

本次调查对公众关于天津市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状况的认知,从公平与效率层面的“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的选项中分别按照从1分到5分赋值,均值分析结果显示:担忧老年乘车而导致高峰期公交车乘坐体验过于拥挤的回答均值为2.4,担忧由于老年乘客过多而引发让座纠纷的回答均值为2.6,担忧老年人行动迟缓而间接降低公交车运行效率的回答均值为2.7,担忧部分老年人享受不到政策福利这一问题的回答均值为2.9。

在公平与效率问题方面,冒用敬老卡乘坐公交车的现象较为少见,均值为3.3。这一数据表明我市市民素质较高且公交系统运作有序,有效遏制了年轻人冒用老年卡乘车的现象。

公众提供优化意见

市民对天津市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状况的感知较为正面、积极,但存在安全层面和公平效率层面的担忧。那么,受访者们希望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的方案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呢?

认为应该“保持现状”或者“取消政策”的受访者占比最低,建议考虑“错峰优惠”和“限次免费”的受访者占比较高。此外,选择发放补贴的公众占比不高,可能是考虑到补贴能否覆盖日常出行花销等问题。

如何提升执行效力

天津城建大学城市管理专业王磊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本次调查数据及分析来看,以下四个方面的努力有利于提升该福利政策的执行效力,满足公众出行及心理需求。

1、加强宣传,形成和谐乘车氛围。倡议和引导老年人减少在早晚高峰时段的出行。

2、重视安全,保障老年人平安出行。提倡老年人的家属陪伴出行,以便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3、多措并举,减少高峰期非必要出行。考虑设置科学的月刷卡次数,引入价格机制,减少非必要乘车。

4、优化财政补贴机制,保障政策平稳高效运行。市民支持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那么就需要在兼顾效益的情况下,激发公交公司的企业活力,降低财政负担。

关怀老年人的出行需求,为老年人提供福利政策,秉承和弘扬了我国尊老敬老文化传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市民在以实际行动支持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也为这项惠民行动的未来前景与发展方向献计献策,希望共同努力,让老年群体在“免费”搭乘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班车”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越走越有获得感。

感谢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城市管理专业刘思贤、窦港围、吴晓菲、韩碧琳、敬洋帆五位同学贡献本次调研相关数据与分析。

更多最新消息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天津地铁、规划、拆迁、落户、房价、公积金、社保等消息...您可以长按文末二维码,关注【天津本地宝】头条号,私信发送【关键词】即可,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