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亡明朝的真的是李自成吗?“老赖们”表示不服

2019-11-29   船夫聊历史

有人曾经按照规模和影响力两个维度,对中国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进行排名,其中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起义名列榜首,紧随其后的便是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

这两次农民起义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如李自成起义爆发于陕甘,肆虐于中原,以及大部分北方地区,之后直捣黄龙,攻破北京。与此相对应的,天平天国发源于广西,肆虐于江南,最终攻破南京,成就一方割据政权。

而更为重要的区别还是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了,而李自成起义最终推翻了明朝。看到这里,不禁有人要问,排名第一的天平天国最终都失败了,为何排在第二,规模和影响力都稍差一点的李自成起义,却成功了呢?

下面船夫就带大家一起来分析下:

和以往的农民起义稍有不同,李自成并非一开始的元老人物,而是半道加入进来的,之所以他能够到最后成为领袖,一是运气好熬到了最后,二是始终坚持从未放弃,这么看李自成的人生经历还蛮励志的。真正属于李自成的时代,是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开始的,在此之前他要么是闯王高迎祥(没错,这才是原版的闯王)的小弟,要么是在山沟里孤军奋战打游击。

这一年河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快要饿死的老百姓纷纷暴动,李自成的军队就跟滚雪球一般迅速做大,短短两年间就拉起了上百万的队伍(水分很大,但几十万肯定是有的)。而太平天国的背景虽然不是大旱饥荒,却是在外来商品的刺激下,东南沿海的大量手工业者失业为背景,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53年初攻克南京,不到两年间发展成50万人的队伍。

二者都是迅速壮大,同时中央政府还受到其他威胁的牵制,始终无法全力镇压,明朝需要防备的是北方的满洲八旗,而清朝需要担心的则是欧洲列强(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好爆发于太平天国时期)。这就为起义危害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基础。但二者的相同点就此打住,接下来李自成起义和天平天国起义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简单概括就是李自成起义顺利攻破京师,推翻了当时和明朝政权,而天平天国攻下南京就此止步了,虽然偶有突破,但都是小打小闹。再未形成当初势如破竹的攻势。

那是什么导致二者结果不同呢?

军事策略和领导层能力是一方面,但这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让我们转过视角来看下明朝和清朝内部对这两次起义的不同态度。在李自成起义时期,崇祯皇帝因为拿不出钱,想调动军队都十分困难,号召官员捐点钱,竟然一个个都变成了铁公鸡。反观太平天国起义后,以曾国藩为首的团练,即使朝廷拿不出钱发军饷,都会主动去解决去想办法。

是因为清朝末年的官员,比明朝末年的官员更爱国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李自成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波及范围,答案似乎就一目了然了。

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

中国历来有南北之分,尤其是在粮食产量和官员选拔方面,北方干旱容易遭天灾,自己养活自己就不错了,而南方多雨湿润,稻子一年两熟,处处都是鱼米之乡。北方因战乱影响,教育基础薄弱,而南方宗族林立,书院盛行,培养出来的学子吊打北方。这两点在明清时期尤为明显,甚至不得不在科举上进行南北分考,这就导致南北方形成两大差异:

  • 北方土地贫瘠官员少
  • 南方土地富饶官员多

在此基础上,明朝末年陕西、甘肃以及河南、河北因干旱成了重灾区,又加重了这一差异。来看李自成起义波及范围和太平天国起义波及范围对比图:

李自成起义的波及范围虽然大,但却没有触及到当时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说白了,就是没威胁到朝廷中大部分官员的家产。因此当崇祯皇帝看着起义军马上就要打到京城时,只有这位皇帝和宫里的太监宫女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而那些嘴上说着圣贤道理的官员(绝大部分)却淡定的很,因为在他们眼里,谁来做皇帝都不得不用他们这些文人,何况江南的庄子今年又大丰收,早就不差朝廷那点俸禄了。

而反观天平天国起义,一下子就触及了朝廷大部分官员的根本利益,“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所以这些士大夫就动真格的了,宁肯脱掉长衫投身行伍,也要保卫自己在江南的良田美妾,即使朝廷不发军饷。

明朝末年的“老赖”

前些年流行过一句话:“欠钱的是大爷!”这句话用在明朝末年也很贴切,很多人或许会认为拖欠朝廷税款的应该是那些穷人才对,但可惜事实恰恰相反,敢于拖欠朝廷税款的是那些富得流油的商人,其中又以江南士绅为代表。

对于欠钱,这些士大夫玩的比谁都溜,每到缴税之时,这些有钱人不会完全不交,而是会或多或少交一些,然后便开始以各种理由拖欠剩下的一多半,口头上说第二年一定会补缴并立下字据,等到了第二年,又重复上演相同的戏码。因为朝廷对地方官是有“轮岗制度”的,往往三年一个任期。

所以对于这些士大夫,只要糊弄住前两年,到了第三年官员为了考核评价,甚至会倒过来求这些他们,这时候掌握了主动权的士大夫,只需要适当的补交一点就可以逃掉大部分国家税款了,刚开始这种潜在危害并不明显,但长此以往,大明帝国就被这些“老赖”们拖垮了,崇祯时期更是将国家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对于欠了巨额债务的人,有什么比债权人死了更好的事情?所以明朝如果亡了对于那些士大夫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之前所欠的巨额税款再也不用交了!因为没有哪一个新朝会去追讨前朝的欠税,况且改朝换代时,是毁灭欠税证据的最佳机会。

这里也解释了一下两个问题:

一、为何会有“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说法?

魏忠贤当然不是什么好人。改朝换代大臣可以延用前朝的,没听说过宦官头子还能延用前朝的,这是魏忠贤与这些士大夫的本质不同!所以魏忠贤虽然会跟士大夫抢“蛋糕”,却也会下血本的给朝廷补贴军饷,不然袁崇焕为何要给“九千岁”建生祠?

一个朝廷机制僵死,官员腐败,不得不靠一个阉人从士大夫手里搜刮钱财补贴军饷,何其可悲?魏公公之所以被骂的狗血喷头,除了其本人就坏,更为真实的原因就是他动了士大夫的蛋糕。他通过大明王朝的特务机关,给自己干起了暴力催收的买卖,什么搜刮民脂民膏,民间哪里有钱?钱财早就被士大夫们搜集到自己的田庄中去了。

二、为何大臣不建议崇祯迁都南京?

因为如果崇祯跑去南京,势必会将农民起义军带到江南,这些士大夫的田庄和美妾可就要遭殃了,所以大臣出于这个考虑怎么会提出这么蠢的意见,这些基本代表了绝大部分官员的内心诉求,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即使有心存国家的大臣想说句公道话,也会变得无力,甚至会被群体打压。

但没过国,哪有家?

家国,家国本就是一体,

失去了国家的保护,个人家庭再富有,

在侵略者的面前也终将是待宰的羔羊,

任人切割的鱼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当这些士大夫面对被毁的田庄,被凌辱的妻女时,

会不会有些许忏悔?

但历史不会再给他们选择的机会,

但我们还有机会。

【历史长河,溯流而上,怎么能没有船夫?】

作者:船夫聊历史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