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节档过后,我们都在等待一部电影。
一部超级黑马。
前年有军事动作主旋律的《战狼2》,去年有现实主义题材的《我不是药神》。
但纵观今年的暑期档,市场未火,“撤档”风行,先后共有6部影片宣布撤档。
而曾被寄予厚望的《银河补习班》,也因价值立意的自相矛盾,导致票房表现乏力。
就在所有人心灰意冷,一筹莫展之际。
他,来了:
一个梳着齐刘海,画着烟熏妆,方盘大脸,尖齿红唇的小哪吒。
截止目前,影片上映4天,票房已经突破8.8亿,并接连打破一系列票房记录。
豆瓣8.7分,猫眼9.7分,淘票票9.6分。
口碑持续发酵,票房不断走高。
根据猫眼预测,《哪吒:魔童降世》的最终票房将达到27亿。
那句我们喊了很多年的口号,如今终于得以实现:
国!漫!崛!起!
特吕弗曾说:当一部影片达到某种程度的成功,它便变成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事件。
无论是《战狼2》,还是《我不是药神》,其实都代表着某种社会主流的情绪宣泄。
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或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担忧。
那么《哪吒》呢?
简单来说,就是三个词足以概括:
颠覆、狂欢与梦想。
何解?
别急,下面我就来仔细聊聊这部救市之作:
《哪吒之魔童降世》
1、颠覆
故事。
从导演饺子说起。
饺子原名杨宇,2003年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后,去了成都一家广告公司上班。
一年后,辞职。
在家专心从事动作制作,三年后,短片作品《打,打个大西瓜》问世。
该短片狂扫20多个国内外奖项,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叛逆的痕迹。
从饺子的人生,一直延伸到饺子的作品中。
《哪吒》的制作团队,一共绘制了100多版哪吒的形象。
但他最终还是敲定了一个“最丑”的样子。
从人物画风到故事文本,《哪吒之魔童降世》始终透露出一股子“邪性”。
天地灵气孕育出一颗混元珠,元始天尊将混元珠提炼成灵珠和魔丸,灵珠投胎为人,助周伐纣;而魔丸则会诞出魔王,为祸人间。
“讲道理”的故事应该是这样:
灵珠投入殷十娘肚内,降生为哪吒;魔丸附进龙王体内,出世为敖丙。
随后引发一场正邪大战,结果以哪吒成长为大英雄,正义成功战胜邪恶而告终。
但《魔童降世》偏偏让魔丸和灵珠掉了包,将宿命和现实彼此置换。
那之后呢?
卖点来了吧?有人追看了吧?
当我们仔细分析影片中的6位主角后,就会发现,其实他们个个都是具有颠覆性的人物设定。
哪吒:
魔丸降世,生性暴戾,喜怒无常,受世人排挤,常常将老百姓吓得抱头鼠窜。
太乙真人:
操着一口流利的川普,身形肥胖臃肿,贪酒好吃,融合了猪八戒的人物属性,颇具喜感却又不失睿智。
李靖:
正义凛然,慈爱温良,护子心切,甚至不惜用生命赎还哪吒。
殷十娘:
性格刚毅,柔时似水,强时如山,具有新时代独立女性的风貌。
申公豹:
口吃迟钝,但因是豹子成精的出身,而遭受排挤,故想要逆天改命。
敖丙;
生性善良,但却背负龙族光复的期望,在道义与成功之间陷入道德泥沼。
正面人物,加点反面色彩。
如好斗的哪吒,肥胖的太乙。
反面人物,加点悲情色彩。
如因出身就被定命的申公豹、敖丙。
中性人物,加点时代色彩。
如李靖的慈父柔肠,殷十娘的刚勇决绝。
这样一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所有人物都彻底被盘活。
人物卸下了脸谱化的经典设定,而故事的走向也就去除了浓厚的说教意味。
传统除恶扬善,舍生取义的英雄故事,就变成了反抗宿命,个体锐取的励志传奇。
够颠覆吗?
《六语》有云: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但在《哪吒:魔童降世》中:
越颠覆,越精彩。
2、狂欢
1980年出生的饺子。
在香港商业片风靡的黄金年代里,疯狂吮吸着时代环境所提供的养料。
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无厘头喜剧,为那一代成长起来的人,布下了一场解构权威的狂欢之梦。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们很容易发现那些拼贴、戏仿的后现代手法。
如指纹解锁、彪形大汉发出女声等等……都是我们熟悉的“桥段配方”。
《哪吒》所要做的事情也十分简单,那就是:
解构+重建。
在彻底解构、摧毁经典文本之后,再完成对新语境、新格局的完整建构。
而颠覆传统,破解权威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们内心深处渴望的一种狂欢形态。
周星驰所诠释的唐伯虎尽得“下流”,饺子笔下的哪吒也极度“邪魅”。
《魔童降世》前半段解构的越彻底,后半段价值体系的重建就会越顺畅,越自然。
因为观众在全新的叙事语境中,已经忘记了经典的存在,而影片所做出的每一次改编,都会是无人及至的全新视域。
狂欢。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视听外衣。
参与制作《哪吒》的特效团队多达20余个,实际工作人员超过1600名。
最初全片有5000多个镜头,导演反复挑选后留下了2000个,其中特效镜头多达1318个。
在技术制作层次上。
《哪吒》不只是多,还细。
比如,江山社稷图中四人枪笔的桥段,总耗时4个多月。
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制作理念,才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宏大而细致的视听狂欢。
第二层,唇齿之魅。
申公豹的结巴,太乙真人的四川话,路人甲的反串女声,小哪吒漫不经心的打油诗……
这些根植于言语设定带来的喜剧效果,成功吸纳了更加多元的受众。
《哪吒》中的笑点是偏向成人化的恶搞风格,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80后、90后的一种集体怀旧想象。
当我们看到熟悉的反转,以及似曾相识的包袱节奏时,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
当然,这也被一部分人称之为“恶俗、老套、无趣”。
第三层,价值重塑。
世事如烟,而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影片将宿命论里的死对头哪吒和敖丙,硬是拍出了浓浓的“CP感”。
而原本威风八面的神灵龙王,则变成被视为海底异族的恶龙。
影片一边在“去宿命化”,一边又在“再宿命化”。
正是在这样全面的价值重塑中,影片带观众领略了一场视角奇特的奇幻神话。
并在最终,表达导演心中最渴望的主题:寻梦。
3、梦想
导演饺子的父亲去世后,家里仅有的收入就是母亲每个月1000块的退休金,
他跟母亲住在一起,吃超市特价菜,不买新衣服,不拉网线,尽量不出门。
饺子说:“制作《打,打了个大西瓜》那三年半的时间,我过得跟生活在空间站似的,三点一线:客厅、卧室、厕所。”
导演饺子
如果你看过《打,打了个大西瓜》,就会发现饺子其实是一个很有思考深度的青年导演。
《打,打了个大西瓜》用看似戏谑的片名和表达方式,呈现出极为厚重的反战主题,不禁发人深思。
短片《打,打了个大西瓜》
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之中,其表达的主题同样动人。
元始天尊创造这世间的善恶规则,随后撒手而去,云游三界之外。
而传统神话中的天神,在饺子的笔下,其实都变成了挣扎求生的“草根”。
龙族是位列仙班中的底层,申公豹是豹子出身而受排挤,太乙则因身形肥胖不受待见,哪吒更是自出生起,就被陈塘关百姓所唾弃惧恨。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你会发现一个很奇妙的事情。
那就是:没有绝对的“恶”。
又或者说,恶的边际被抹消。
所有人都具有人性中的恶,其缺点暴露无遗,但所有恶,均有合理的悲剧根源。
那根源就是天之不公,妄定三六九等。
所以,当敖丙与哪吒承受天劫,象征着反抗天命之时。
前面的我们,有多少感同身受的“丧”,此刻就有多少热血沸腾的“燃”。
人。
都渴望打破成见。
人
都期待改写命运。
是谁说,学医科出身的人,做不好电影导演?
前有鲁迅弃医从文,终成一代文豪;今有罗大佑弃医从乐,化身流行教父。
出身,贫穷,苦难,非议,成见。
这些现实中的羁绊,永远都挡不住一颗真正热爱的心。
《哪吒》将古朴的神话寓言,用现代化的语汇改写,最终所求得是,当下大众最热烈的内心期望:
对命运的抗争,对现实的藐视和对理想的向往。
这样的电影。
爆了。
终归是“天命”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