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
星星1979
延期至2020年6月底
OCAT研究中心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面对发生着剧烈变化的中国政治文化环境,一些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开始走在一起,组织群体,并推出“同人展览”。其中包括如1979年1月在上海举办的“十二人画展:探索、创新、争鸣”,同年2月在北京由“春潮画会”组织发起的“新春风景静物画展”,同年4月的“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7月由“无名画会”组织发起的“无名画会作品展览”,等等。这些展览通常都是在公园、文化宫等地举办,作品也多为非政治性的主题,如风景、静物、裸体等。
同人群体和同人展览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蔚然成风,它们将当时浮现并被讨论的艺术问题集中地呈现了出来,包括如“形式美”的问题,以及非官方艺术或另类艺术的涌现等。这些同人展览通常都被视作是“非官方”或“半官方”的,其原因在于,这些展览在公共场所举办时大多并未获得官方的许可,这些群体也大都是由未经过科班教育、系统学习的业余艺术家组成。
首届“星星美展”现场 1979年 摄影/李晓斌
1979年9月27日在中国美术馆铁栅栏上举办的首届“星星美展”就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参展的艺术家其时并未像“无名画会”的成员那样保有长期稳定的关系,而是在艺术家黄锐、马德升的组织下新近认识——这两位艺术家同时也是非官方文学杂志《今天》的创办者——直到次年,“星星”成员才正式成立了“星星画会”。参展的20多位艺术家在此次展览上展出了150余件作品,包括绘画、雕塑、素描、版画等。经艺术家的商议和计划,这场非官方的户外露天展览与中国美术馆内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的官方艺术展览同期举行。
尽管展览吸引了诸多观众,引发了强烈反响,但在展出两天后被取消了。但在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迅的帮助和协调下,此次展览转移到了北海公园的画舫斋继续展出。
1980年第二届星星美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观众在美术馆外排起长队 图片来自网络
正如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经历一场变革,艺术本身也在实践对变革的渴望。就此而言,这个群体及其展览并非与官方背道而驰,而是在艺术创作与展览的维度上推进。事实上,展出的百余件艺术作品也无法涵盖在一个主题或类别之下。艺术家作为社会人群的一个构成部分,展览作为一个载体和渠道,所呈现的更多是人和社会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段的表达。随着第二届“星星美展”于次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从墙外走进墙内,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新的一批艺术家、艺术创作及艺术运动。
尽管“星星画会”从此淡出了历史舞台,但这个群体及这场展览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写中却是不可或缺的。40年后,那个激荡在变革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环境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中国当代艺术也在全球化和资本化的政治经济席卷中大为改观。随着亲历者个体记忆主动或被动的不断模糊,随着更多的文献资料不断地浮现和整理,在历史纵轴的时间节点上如何讲述这段历史,这个问题既是历史的,也与当下和未来有关。
北京OCAT研究中心举办的展览“星星1979”选择以首届“星星美展”为切口,延续其一直以来展览史的研究线索和方法,即以一个或多个特定的展览——而非特定的艺术家或作品——为对象展开研究。“星星1979”因而更多的是观看首届“星星美展”作为一个同人群体的露天展览在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史上的坐标。因此,展览第一部分的“大事记”大致勾勒了1976—1980年间中国经历的重要事件,并用其时记者的镜头所拍摄的北京街头呈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北京城市空间的样貌、文化场所的氛围,以及人们的日常风貌。大幅的首届“星星美展”现场照片与这样一些文字和画面在入口处首先带着观众进入那个时空。
展览的第二部分“‘星星’与‘今天’”则将视线聚焦到这个时空当中的文化圈。根据一位法国记者所拍摄下来的一次“星星”聚会,展览现场还原了当时的艺术家之家——这个空间既是住所,也是画室,还是艺术家、诗人及同好分享诗歌、音乐、艺术及思考的地方。一张当时的北京地图标注了“星星”艺术家与“今天”诗人的住处、他们聚会的地点,以及重要文化活动发生的场所,以地理学的方式呈现了当时北京的文化网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互动。部分“星星”成员同时也是“今天”的成员,艺术家们为诗人的诗歌作画,为《今天》杂志创作封面和插画;“今天”的诗人们则为艺术家的作品作诗——多幅纪实照片与《今天》的文献资料相互交织,折射出当时文化圈紧密的合作。
首届“星星美展”作为此次展览的研究对象,在展厅的地下空间中得以重建。根据当时的照片及影像资料,展览的这一部分重现了在中国美术馆铁栅栏上的展览。至此,展览从大的政治社会氛围进入到当时的北京文化圈,再到这样一个展览的真正实现。与展览重建并行的是当时国内外媒体关于展览的报道,观众观展之后的留言及诗歌、乐曲创作,摄影师们拍摄下来的展览现场实况。这些文献资料与重建的展览一起为观众还原了当时展览发生时的情形。
在首届“星星美展”与第二届“星星美展”举办的间隙,艺术家们在这几个月里就艺术创作及此次展览做了一番思考,并将其转化成了书写。此间,更多随后的整理、采访、创作也在继续。这些文献资料构成了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展示了展览在结束之后的回响。
至此,这场展览的历史轨迹也从开始到结束,画上了句点。但“星星1979”对这场历史轨迹的由宏观至微观,由事件至经历,由发生至体验的描绘则提供了展览史研究的一个节点,一个可出发之处。今天这场展览是基于事件与文献的生产,以及在事件之上所诞生的其他媒体、影像、书写,同时还包括孕育这样一些生产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人的因素。正是这样一个总体叙事,让1979年9月27日发生的一场展览成为了一个艺术棱镜,这面棱镜让我们看到,这个节点上的关系和故事是交织复杂的,而非单向对立的;这场展览的发生是艺术领域的一例,也是社会浪潮中的一股支流;其发生、发展和结束并非当时的个例,而是当时社会自上而下所有人和事的趋势;是对历史的预言,也是对未来的启示;是小圈子的故事,也是大历史的备忘。
文/夏笔
供图/OCAT研究中心(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