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野主义,它的名字并没有给人一种舒适或是有吸引力的感觉,这种建筑是将希望寄托在浇筑混凝土可能性上的战后风格,如今似乎又找回了属于它的时代精神。
当然,它从未真正离开过,几十年来,不支持它的人一直在用一种称为“主动忽视”的政策策略对其有点严厉和激进的现代主义审美发动消耗战,比如波士顿市政厅自1968年揭幕以来一直饱受争议,政府官员选择忽视这座建筑,任由其逐渐恶化,这只会使其失去吸引力,从而成为更集中的蔑视对象。
但坚定的反粗野主义现在可能本身就是一个时期的作品:建筑师、学生、评论家和学者们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这种风格的赞许。曾经被媒体描述为“建筑界的剪刀手爱德华”的建筑,突然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新的吸引力。
也许我们身边的时尚商场的家居饰品过道发生了这种变化,粗野主义正沐浴在它的光芒中。我们可以更频繁地看到混凝土边桌,坚固耐用的室外喷泉,混凝土灯和镜子,甚至金·卡戴珊也推出了一系列混凝土配饰,纸巾盒和梳妆台作为她个人护理产品系列的一部分,都与简约的产品包装和办公室的柔和风格相得益彰。
卡戴珊推出的粗野主义风格产品
很多粗野主义风格的宿舍和公寓楼仍然像巨大而荒凉的乐高积木一样散布在前苏联的风景中,这可能让我们更清楚地思考粗野主义的历史及其八十年前首次亮相时的象征意义。
粗野主义的名字指的是使之成为可能的材料: béton brut ,也就是“生混凝土”。勒·柯布西耶用现浇混凝土在马赛建造了马赛公寓,并由此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现代主义建筑项目的热潮。人们希望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之后,浇筑的混凝土将使城市能够以低廉的价格快速建造新住房,为流离失所的人们提供一个体面的住所。
当它首次被公众接受时,是一种乐观的设计趋势,我们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今天的科幻电影仍然以粗野主义建筑为特色,比如出镜率颇高的南斯拉夫纪念碑。
专门研究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建筑的布赖恩·戈德斯坦 (Brian Goldstein) 解释说,针对粗野主义建筑的许多反感和爱恨情绪源于它们所代表的失败乌托邦的历史。
“粗野主义是城市更新和城市再开发的主要建筑语言之一,我确实认为与这种风格相关的挫败感和仇恨很大程度上与其直接的有害影响有关。粗野主义建筑取代了人们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后期理想化的城市街区,作为街区清理项目的一部分,它们助长了处于城市更新核心的社会和种族不平等。”
因此,当人们走过像波士顿市政厅或华盛顿特区的联邦调查局总部这样腐朽的粗野主义政府大楼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将这种引人注目的几何风格及其逐渐腐朽的混凝土与他们作为美国公民的主要挫折感联系起来,认为联邦政府对其公民征税过多,并向他们提供低效的服务,或者没有向富人征税,结果导致公共物品被忽视。
“观察家指出了重建的许多危害,但在一个没有私人利益主导的情况下往往无法完成大型项目的时代,并且在对干预主义公共部门的想法进行了数十年的攻击之后,有一定的对粗野主义所代表的时代的怀念,因此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对那个时代的那种宏大思想、公众抱负和理想主义的一种新的欣赏,以及粗野主义都包含在其中。”
波士顿市政厅
审美蔑视和对公共利益投资的怀旧相结合,激发了设计作家欧文·霍普金斯 (Owen Hopkins) 讨论这场运动的部分原因。
“创造粗野主义的世界和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截然不同,尽管如此,尽管粗野主义有许多缺点,但它充其量证明了建筑可以以一种罕见的发自内心的能量和力量,有潜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当我们共同应对今天面临的无数挑战时,比以往更需要那些相信世界可以改变,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的人。”
对粗野主义卷土重来的一个实际解释是时间的流逝。“时间已经过去了,人们有时称之为历史的鸿沟,让年轻一代可以重新看到粗野主义。”
这也是之前的每一种建筑风格都发生过的事情,比如维多利亚时代的房屋过于华丽,多年后经重新评估保留下来;世纪中叶的现代主义在享受复兴之前被忽视了几十年,而现在似乎正在降温。另一个关键因素也是维护:建筑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品味的演变被淘汰,因为社区必须决定保留什么和拆除什么。
许多更好或更具纪念意义的粗野建筑仍然屹立不倒,而更多平庸的例子已被取代,因此我们也看到了更好的粗野主义选择,作为重新引起人们兴趣的一部分,一些极具吸引力但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建筑,如鲁道夫的耶鲁艺术与建筑大楼,已经进行了全面修复,因此人们看到了它们的最佳状态。
但直到最近我们才看到,粗野主义风格在小型家居用品中明显升高的出现频率,如今是许多室内美学的“核心”。
极简主义肯定仍很强大,但极简主义和粗野主义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自然的灵活性,因为室内空间可以更轻松地重新组合。
总而言之,粗野主义仍然让人们周期性的关注,被每一代年轻人和创意人士所接受,也许是因为它仍然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但实际上是因为它感觉非常陌生,与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格格不入。
硬核理论丨Active House 主动式建筑理念
硬核理论丨多米诺体系的前世今生
硬核理论丨建筑简史(1):英国史前建筑到欧洲样式的引入
硬核理论丨建筑简史(2):十八世纪英国建筑的伟大时期
硬核理论丨建筑简史(3):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建筑
硬核理论 | GSD适应土地节奏缓解环境危机
硬核理论丨新加坡如何进行城市更新?
硬核理论丨空状态: 助你呈现出更有效的交互
硬核理论丨CPTED:环境设计怎么预防犯罪?
硬核理论丨精准农业:数据怎么帮助农业规划?
硬核理论丨商业娱乐新业态:沉浸式夜光迷你高尔夫
硬核理论|汤汤洪水,城市何为?荷兰的抗洪新思路
硬核理论丨街道广场:美国街道的转变
硬核理论丨渴望与成就之间:极端环境下的设计探索
硬核理论丨非正式化建筑学:非正式的住区挑战
硬核理论丨代际沟通:促进跨代共融的参与性游乐空间探索
硬核理论丨什么是未来社区?
硬核理论 | 作为景观设计师,除了IFLA ASLA,这些组织和奖项你必须知道!
硬核理论丨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沿海理性主义建筑
硬核理论丨我们能从赖特的建筑中学习什么
硬核理论丨关于大数据的九个提问
硬核理论丨关于建筑 :28位建筑师,101句建筑箴言
硬核理论丨城市密度十问:城市如何智慧生长?
硬核理论 | 如何不用空调,还能让房子冬暖夏凉?
硬核理论丨在加拿大和美国景观园林工作实践中有哪些必读书目?
硬核理论丨建筑应对气候变化的10种方法
硬核理论丨数字工具,未来城市的数码新时代
硬核理论 | 作为景观设计师,除了IFLA ASLA,这些组织和奖项你必须知道!
硬核理论 | 景观园林专业入门一定要读的13本书
硬核理论| 日本TOD:城市副中心站点如何开发?
硬核理论丨近代建筑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八张剖面图
硬核理论 | 日本TOD:如何开发城市新区?
硬核理论 | TED-Magnus Larsson: 化沙丘为建筑
硬核理论|数字技术场所营造 Digital Placemaking
硬核理论|自行车如何影响城市?“移托邦”Velotopia
硬核理论|超越极限的木构建筑 — 从概念到实践,聊聊加拿大木构的秘密
硬核理论|多米诺体系的前世今生
硬核理论 | 负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硬核理论 | 森林建筑:藤本壮介与建筑诞生的时刻
硬核理论 | 时延电影理论与“影像化”建筑创作思想
硬核理论 | 自然环境基地下的手绘概念思考
硬核理论 | 筑艺之缘——维也纳分离派的生与死
硬核理论 | 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硬核理论 | 从拉斐尔·莫内欧的建筑理论看类型学的设计方法
硬核理论 | 从《GEB》看《园冶》《走向新建筑》《癫狂的纽约》
硬核理论 | 再坚固的桥梁,也承担不起贪婪的重量
硬核理论 | 建筑行业的职业规划与知识技能
硬核理论 | 设计行业的问题根源与未来走向
硬核理论 | 城市机动性的未来
硬核理论 | 如何利用大数据做城市设计应对土地污染?
硬核理论 | 如何用机械臂进行大尺度的离散化的建筑制造?
硬核理论 | 如何用AR技术让公众参与城市设计?
硬核理论 | 如何在有限物理空间,无限行走?
硬核理论 | 森林建筑:藤本壮介与建筑诞生的时刻
硬核理论 | 失物招领:被遗忘的建筑
硬核理论 | 20段激发建筑师灵感的TED Talks(上)
硬核理论 | 20段激发建筑师灵感的TED Talks(下)
硬核理论 | 日本著名建筑师六角鬼丈
硬核理论 | 烂大街的中国式“北欧风”,在北欧根本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