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日前报道称,在沙特下调部分石油价格后,印度作为俄罗斯石油的最大进口国,目前已经大幅减少了对俄罗斯石油的采购量,并开始转而增购沙特石油。
印度方面相关人士表示,他们之所以开始购买沙特石油,减少俄油的进口,一是因为在购买俄罗斯石油时,经常会出现无法付款的问题;二是俄罗斯方面给出的折扣不够了,价格方面相较于沙特石油,已经不具备吸引力。目前两家印度国有石油公司已经在和沙特进行磋商,希望2月份从后者再额外进口100万桶石油。
数据显示,去年12月是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最少的一个月,而且今年1月的进口量还将进一步下跌。
先说付款问题,这是个老问题了,一直都存在。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根源在于俄罗斯与印度之间的双边贸易,很多是以本币来结算的,也就是印度用卢比去买俄罗斯的石油。然而现在问题在于,俄罗斯手里的卢比太多了,只能在印度花,在国际市场上花不出去。而就算在印度花,印度也没有多少东西值得俄罗斯进口的。
然后是价格问题,这才是关键。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为了弥补能源财政的缺口,在石油进口方面给印度提供了很大的折扣。但问题在于现在沙特石油降价后,俄罗斯的石油价格缺乏竞争力了。
本月初,印度石油部长普里表示,印度之所以减少对俄石油的进口,主要是俄罗斯的价格缺乏吸引力。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说道:“如果俄罗斯不给我们提供一个好的折扣,我们为什么要从他们那里购买?”
说白了,就是印度嫌俄罗斯的折扣力度不够大了。但这还真怪不了俄罗斯,主要是沙特的降价太过突然,打了俄罗斯一个措手不及。
不久前,沙特下调了部分石油产品价格,将2月份对亚洲地区出售的石油价格每桶下调2美元,创下了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的最低价格纪录。
毫不夸张地说,沙特现在降低石油价格,以及莫迪政府减少俄油进口,都算是某种程度上对俄罗斯的“背刺”。去年4月,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与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组成的“欧佩克+”,对外宣布自愿减产石油产量,以提高石油价格。而作为两个知道国家,俄罗斯和沙特去年的减产非常积极。
当时,两国代表宣布,自愿将各自每日50万桶的减产幅度延长至2024年底。后来,沙特又在此基础上额外减产每日100万桶,俄罗斯则宣布自愿减产每日30万桶。
只不过,当初说好的一起减产抬价,如今沙特却坚持不下去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等非欧佩克+国家趁着沙特、俄罗斯等国减产的机会,大幅增加石油出口量,而且价格优惠,甚至导致目前市场供远大于求。
“大难临头各自飞”,面对沙特的突然“背刺”,俄罗斯内心估计在想:当初说好了一起减产,一起抬高石油价格,结果沙特现在丢下自己先跑了,突然宣布降低石油价格,这样的办事风格未免也有点太不厚道了。
要知道,去年12月的时候,普京才访问过一趟沙特,跟沙特王储本·萨勒曼谈笑风生。在会晤期间,双方同意扩大两国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以支持两国的“共同利益”。至于这个“共同利益”,其实指的就是继续坚持石油减产,从而抬高价格。可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沙特就打了俄罗斯一个措手不及,自己先提前下调石油出口价格了。
按照克里姆林宫的打算,他们希望通过跟沙特一起持续的减产,来继续抬高国际石油价格,进而增加自己的能源收入,缓解军费上涨带来的财政压力。
但人算不如天算,随着沙特突然的降价,俄罗斯想要保住自己在印度市场上的份额,他们恐怕也要选择降价,要比沙特的价格还要低,否则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而当初说好的一起减产,估计今年也有可能坚持不下去了——实际上,其他欧佩克+国家本身就没有完全履行减产义务,很多承诺的减产根本就没有执行。
总的来说,印度现在减少对俄罗斯石油的进口,转而寻求增购沙特石油,这一点其实很正常,俄罗斯也怨不得谁,这就是残酷的市场规律。至于沙特,别看他们与俄罗斯关系紧密,但真在实打实的利益面前,他们也是要动真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