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才看懂了“没头脑”和“不高兴”

2022-03-29     Lens

原标题:长大后,我才看懂了“没头脑”和“不高兴”

有两个小朋友,一个叫“没头脑”,一个叫“不高兴”。

“没头脑”做起事来丢三落四,总要出些差错。“不高兴”总是别别扭扭,你要他往东,他偏往西。那些年,“没头脑”设计的“没电梯的摩天大楼”,“不高兴”扮演的“打不死的老虎”,成为几代观众难忘的童年记忆。

但我们好像很久没在国产动画里,看到这般令人捧腹的幽默故事了。

今年,是动画作品《没头脑和不高兴》上映60周年。“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两个可爱的儿童形象,始于童话作家任溶溶的中篇小说。196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张松林带着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动画专业毕业班的同学,把这个故事搬上了银幕,也成为这些学生的毕业制作。

而最初写下这个故事的任溶溶老先生,今年也迎来了百岁寿辰,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纪老人。

这是个常看常新的故事,不只是让我们忆起国产动画佳作不断的童年,也是因为长大后重温这个故事,我们会思考,“没头脑”和“不高兴”其实就是“考虑不周”和“情绪化”两种毛病的象征,你可能会发现,身边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还真不少,甚至于自己有时候也是“没头脑”,或者“不高兴”。

幽默,是一种柔化剂

任溶溶最初想写这个故事时,就是洞察到了小孩子身上存在一些缺点和弱点,比如“没头脑”的粗心大意,“不高兴”的任性倔强。

他说:“角色都从生活中来,自己就是那个‘没头脑’,常常糊里糊涂的。不过,在少年宫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故事竟然突然自己就跑出来了。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后来出版社也听说,他们就让我写下来,我在咖啡馆里半个钟头不到就写出来了。”

1980版《没头脑和不高兴》

在故事里,别人劝这两个孩子改掉坏脾气,他们都不以为然,为帮他们改正缺点,就把他俩暂时变成了大人:“没头脑”当了工程师,“不高兴”做了演员。

“没头脑”设计了一座999层高的少年宫大楼,楼造好后,才想起没设计电梯,结果孩子们为了在这个大楼上看戏,要带着铺盖、干粮爬一个月的楼梯,这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设计师自己,因为“没头脑”也参加了少年宫开幕式。

“不高兴”在开幕式这天演“武松打虎”,他扮演老虎,戏演到紧要关头,他的老脾气又来了,本来老虎应该被武松打死,可是他偏不高兴死,反而把武松打得东逃西躲,二人一直打到台下。台下的“没头脑”正看得纳闷,“不高兴”却打到了他的身上,于是“没头脑”在前边跑,“不高兴”在后边追,两个人从楼上滚到楼下,跌得腰酸背疼。通过这次教训,两个人决心改正自己的缺点,也再次穿梭回儿童时代。

故事里,任溶溶并没有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把这些小缺点写成了人物,运用幽默的方式进行善意的批评嘲讽,而这里的幽默就变成了一种柔化剂,让故事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变得不那么剑拔弩张,同时让小读者在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中观察和接受一切,如此一来,小朋友既能从中照见自己身上的毛病缺点,又能在笑声中愉快地受到启发和教育。

方形的“没头脑“

圆形的“不高兴”

去年,导演马路把《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搬到了天津儿童艺术剧团的剧场里。他说:“我是‘60后’,《没头脑和不高兴》是我童年的记忆,当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同名动画片一上映就风靡全国。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在今天看来这个故事依然不过时,且具有时代性格。”

的确,在动画《没头脑和不高兴》出现的1960年代,国产动画还处于民族意识觉醒的阶段,既有加入了中国戏曲脸谱、剪纸、年画等元素的《骄傲的将军》《小鲤鱼跳龙门》,也有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这样的里程碑式作品。

但《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个例外。它走了一条前人没有实验过的路子,既没有把人物塑造成甜美可爱的样子,也没有典型的民族化特征。影片中“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形象,仿佛出自一个稚嫩孩子的画笔,但又不是完全稚拙的。

没头脑是个“方”形的人,不高兴是个“圆”形的人。“方”的棱角好似象征着“愣”,是“粗心大意”的符号化,而“圆”的造型又象征了“滑”,成为“随心所欲”的符号化。这两个孩子,在我们的印象中并不是单纯可爱的小朋友,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小缺点,细细一品又饱含深意,这也正是两个人物形象能长久地保存在我们记忆中的原因。

电影里的很多镜头至今都记忆犹新。比如影片一开始,胖嘟嘟的“没头脑”就出场了,他跑着跑着帽子掉了,别人喊他帽子丢了,他赶紧回去捡帽子,结果帽子戴上了,书包又扔在地上忘了拿;“书包!书包!”听到别人提醒,他又气喘吁吁地返回去捡书包,跑得满头大汗,背起书包,又把擦汗的帽子掉在了地上……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钱建平说,“趣味故事与朴实的单线平涂工艺相结合,是《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特色。”

据导演张松林的徒弟、上海美影厂导演兼原画师常光希回忆,自己当年跟随张老师参与了《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创作,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动画专业毕业班的全班同学每人分画5-10个镜头,形象设计由阿达等人完成,再加上邱岳峰的旁白配音和张栋的京味配乐,都成为这短短20分钟动画佳作的加分项。

“这部带有幽默夸张色彩的20分钟动画,其编剧、导演、美术设计、配音、配乐等集合了当时圈内最顶尖的创作者,是动画创作团队精神的一种体现,这种模式后来也在美影厂的其他一些长篇动画创作中得以体现。”常光希说。

“没头脑”和“不高兴”:

智商和情商

有一家少儿出版社出版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原来也有不错的销售业绩,每年能卖几十万册,2017年暑假后突然登上畅销书排行榜,连续加印还是供不应求,连出版社都被这个天上掉下的大馅饼砸晕了。一查原因,才知道原来这本书被选入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的“快乐阅读吧”,同时也是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十大必读书目。

这的确是故事教育的好选择,不仅在于它有两个非常简单好懂的人物和幽默诙谐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它不说教。

好的作品是可以超越时代的。长大后回看它,我们肯定会剥开象征的外衣去看它讲述的人生道理。

早就有人说过,“没头脑”和“不高兴”代表着智商和情商。“没头脑”是智商不够,“不高兴”是情商不够。“不高兴”把戏搞砸了,首先演武松的演员不高兴;剧组也不高兴;观众更不高兴了。“不高兴”以后还怎么混?“不高兴”情商不够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懂得情绪管理。

如果说小朋友智商、情商不够,也许还有一些可爱,但当仙人把他们变成大人后,弊端就全部显露出来了,搅乱了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把这两种特质代入工作之中,就是会给周围的人带来麻烦。

比如,“不高兴”扮演的老虎追着武松围着剧院跑,看得出“不高兴”的武术功底是要比扮演武松的倒霉蛋要强得多的。论武艺,“不高兴”略胜一筹。由此知道了“不高兴”的功夫不错,也有演武松的强烈愿望。那么,演老虎肯定不是个人意愿,一定是剧组的安排。剧组为什么要让功夫不错的“不高兴”去演老虎?

我们试着代入一下职场情境。一个原因是,剧组单纯从大局考虑,演老虎就是给“不高兴”分配的任务。“不高兴”显然没能完成任务,搞砸了。

或是另一个原因,剧组不喜欢“不高兴”,受不了“不高兴”这喜怒无常的性子。“不高兴”敢在台上追着武松跑,想必在台下也时不时跟同事置气。这样的人谁会喜欢?不可能让他演武松。甚至,要不是“不高兴”的功夫好,连老虎都可能演不成,上台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不高兴”扮演的老虎追着武松跑,只是“不高兴”由着性子乱来的表现。根由还在于,“不高兴”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但,又有哪个成年人敢拍着胸脯保证,会时时控制得好情绪呢?

如果说,儿时喜欢《没头脑和不高兴》,是触碰到了成长的困惑,那现在还是会被它打动,或许是因为它道出了人在任何阶段都可能会遇到的情绪症结。

你的童年里,

有“没头脑”和“不高兴”吗?

柚桔园产品上新啦

瞧,睡着的大大仔变成了地垫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8a1afcdd067df1d1261ee3be3aa2c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