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养废”后发现:用力夸孩子的父母,往往难养出有出息的娃
“夸奖教育”,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在给父母灌输的教育理念。
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少父母却遇上了难题。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用力夸孩子,怎么成为我的错?
晓琳家孩子今年初三,正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今年上半年,在一次测试之中,孩子的考试成绩不佳,相较过去下滑了十几个名次。
看着孩子闷闷不乐的样子,晓琳心里也担忧不已,害怕儿子的自信心受挫。于是便安慰孩子道:“没关系,你已经很努力了,这一次只是失误而已,下一次一定能考好。”
结果小孩反而突然发怒,责怪母亲在讽刺自己。
后面的几次小考中,儿子依旧发挥失常。晓琳虽然内心也焦虑,但是又不敢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只是一次次地安慰、夸奖着孩子的努力。
结果发现儿子非但不受用,还开始有些自暴自弃,成天心不在焉,不愿意好好学习,连老师都说,孩子平时上课经常走神,跟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变少。
后面晓琳特意去咨询一位有着多年教育经验的朋友,朋友便发现漏洞,说明可能是父母的夸奖,刺激到了小孩敏感又脆弱的自尊心。
“我夸孩子难道也不成,怎么成了我的错呢?”晓琳十分不解。
“夸奖本身没错,错的是夸奖的时机和方式出了问题。”朋友耐心解释。
夸奖≠鼓励,不当的夸奖也是一种“隐形暴力”
很多父母像晓琳一样,把夸奖当作一种鼓励,以为能借此激励孩子,激发其内驱力。
可正如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所说,只有适当表扬,才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敷衍空洞的夸奖、不看场合和时机的鼓励,反而可能成为“隐形暴力”,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A:敷衍空洞的夸奖,容易引起无数联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很多时候我们被别人夸奖“你真的很努力”时,心情都尤为复杂,总觉得对方是不是在说自己“不够聪明”、“天分不够”,所以才只能夸努力。
当被夸“你真可爱”时,又会怀疑是不是别人觉得自己“不够漂亮”,被夸“你人真好”,又怀疑别人是在说自己“好欺负”。
所以你们发现没有,很多时候,大家敷衍空洞的一句夸奖,很多时候容易引起无数联想,让人怀疑你夸奖时的真心。
还记得《奇葩说》曾经有一个辩论题,“TA真的很努力是一句好话吗?”
辩手陈铭的一段发言令人印象深刻,他提到“夸人努力”是一句不太好的话。
并从传播学上来解释,这句话是一句“噪声很大”的话,会影响意思的表达,引发歧义,让被夸奖者浮想联翩。
而且再用“真的”来强调,更会让人有不好的联想,让大家把关注度都放在“不太好”的结果上,而不是“努力”这个过程。
“明明这么努力,结果还不太好,是不是你自身……”
后面的形容词,想必大家心中早有答案。
其实孩子们的内心过程也是如此,很多时候父母敷衍的夸奖,反而会导致孩子们想得太多,觉得父母是在讽刺或者否定自己,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打击。
因此,教育专家们建议,在赞美或者鼓励一个人时,要学会夸奖某个具体的点,告诉他具体是哪个地方做得好,而不是空洞的评论。
B:不停地夸奖孩子的天赋,反而可能扼杀孩子未来更多可能性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做过相关实验,发现那些被夸“聪明”的小孩,抗挫折能力较弱,在遇到困难后容易放弃。
专家分析,这是因为被夸“聪明”,是在表扬孩子的天赋,潜意识中在暗示孩子:你先天就有优势,后天不用太努力就能轻而易举取得好成绩。
这也会无意识地让孩子们忽视了努力的重要性,扼杀其“成长型思维”。长期下去,只会消耗自己的天赋,自视甚高,抗挫折能力差,结果未来的发展反而不如那些后天努力的人。
另外,专家还发现,如果父母不停地夸奖孩子,一味地赞扬他们的天赋,其实是在给孩子们施加压力,特别是那些天赋可能本身一般的小孩,父母不停的夸赞只会令他们背负枷锁,未来难有大出息。
父母说话的方式,决定了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
“父母说话的方式,决定了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这句话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
作为父母,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言语中要多表扬,这是一种尤为重要的教育方式,但如何“说好话”,这还真是一门学问。
我们既要出自真心,还能让孩子不产生歧义,这样才能让孩子日后更有出息。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
1、多表扬事实,而不是人格。多落实到孩子具体的行为的优秀,例如夸他“家务做得好”,比只会夸他是“好孩子”显得更加真诚。
2、多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可以具体赞美孩子处理问题的过程很优秀,例如“你解这道题的时候,提供了很多关键性的想法,对我很有启发”,这比单纯夸孩子“聪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