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投奔自己的外祖母,身边带着的贴身小丫头叫雪雁,应该是陪着小姐一起长大的模样,在年龄上比黛玉略大,但在心智上比黛玉还略小。
小小年龄的黛玉带着同样小小年龄的雪雁,一路懵懵懂懂,谨小慎微的千里迢迢而来,走进富丽堂皇、威严气派的大观园。
彼时,不知道她在离家的船上想些什么,想了些什么,估计是难逃对亡母的思念,难逃对故土的眷恋,难逃对未来的忐忑,难逃对未知的恐慌……
想必不像我们今年七八岁的孩子走亲戚那副天真无邪又肆无忌惮的样子,千金大小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和家族,还有名声和未来。
人情世故精通的老祖母,一眼就看出外孙女的身单影只,也深谙贾府“一颗富贵心,两个势利眼”的现状,把自己身边的一名大丫头紫鹃派给了黛玉,从此黛玉在贾府也算真的有了一个全心全意照顾她、帮助她、体贴她的人。
有人说,难道老祖母不照顾她吗?
老祖母当然心疼、怜惜自己的外孙女,可是老祖母作为一家之主,需要面对的事情太多,而且祖孙情再浓,也不过是对身体的呵护,精神世界却会因为年龄而无法想通。
有人说,难道宝玉不照顾她吗?
宝玉当然照顾天仙一般的林妹妹,可是豪门的贵公子,在自己尚小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对黛玉的惶恐和不安做到感同身受?
其他的人,就不必多提了吧!
另外,亲情和爱情,无法替代友情,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都非常重要、无可替代的三种情,尤其是女孩子。
紫鹃,作为贾母一手培养的大丫头,自然有大丫头的细致与气度。
想想贾母身边的鸳鸯、宝玉身边的袭人、王熙凤身边的平儿,一水的大丫头,哪个站出来不比小门小户的姑娘大气、精致?
紫鹃照顾黛玉,更是事无巨细,无微不至。
对紫鹃照顾黛玉印象很深的事情有几件,首当其冲第一件:
宝玉和黛玉都在薛姨妈家里吃酒,雪雁给黛玉送来了暖炉,这里我们不说大主角3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只听雪雁对黛玉说:“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
若非是心心念念的记挂着自家的姑娘,真心实意的照顾着自家的姑娘,又何来“寒夜送手炉”一说呢?
若是往牛角尖里钻,我们不妨大胆去设想:作为黛玉的贴心大丫头,聪慧的紫鹃怎会看不出随着薛宝钗的出现,让自家姑娘已经含酸带醋坐卧不安了?她又怎能想不到,珍珠如土的薛家,难道连一个多余的手炉都没有吗?
所以,雪夜紫鹃的这个小小手炉,送出的不仅仅是手炉,更是送出了一种温暖,来自家人的安心和温暖。
聪颖过人的黛玉,又怎会接收不到来自紫鹃的爱呢?
第二件就是众所周知的“试探宝玉”:
单此一件事,若是无勇无谋或者没有强大的为自家姑娘好的信念,身为丫头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
紫鹃虽然因为这件事受到了老祖宗的责罚,但事后她对黛玉说的肺腑之言:“我是一片真心为了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你无父母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一番话下来,说的黛玉柔肠寸断,流泪到天亮。这哪里是小姐与丫头,分明就是相扶相持的闺蜜情深。
另外,紫鹃试探宝玉的时候,说“我并不是林家的人,我也和袭人鸳鸯是一伙的,偏把我给了林姑娘使,偏生她又和我极好,比她苏州带来的还好十倍,一时一刻我们两个离不开……”正是这样真情实感的流露,才能够使紫鹃的试探多了几分由心而生的真诚,让实心眼的宝玉深信不疑。
其他如耐心劝姑娘吃药,及时为姑娘添衣,夜半的默默守护,日常的劳心劳力……就不一一列举。
其实,黛玉对紫鹃又是如何,作者并没有具体展开去写,只是曹公虽然刻画了黛玉偶尔的尖牙利齿、尖酸刻薄,但寥寥几笔却总是能从紫鹃这里得到一个听话、乖巧的林姑娘。
心安则坦然。
我想,也正是因为紫鹃给了黛玉这种不离不弃、终生相伴的信任感,黛玉才会在紫鹃面前收敛起自己的张牙舞爪吧!
这也正是我们现在常常说起的“安全感”的体现。
我们的孩子从开始想要拥有友谊之时,就到了他们学习“识人”的关卡。不得不说,在孩子的青少年时期,他们所交往的朋友,对他们的人生影响很大。
好的友谊,惺惺相惜,相互照顾,彼此信任,正向而行。
就像黛玉遇到了紫鹃,即便身在异乡,也有人照顾、有人关心、有人记挂,让自己孱弱的身体得到稳稳的呵护,同时也能妥当的接住自己的伤春悲秋,使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而紫鹃遇到了黛玉,也得到了自己灵魂的升华,从此不仅仅是“丫头”,她跟着黛玉,这个诗一样美好的女子,这个画一样精致的闺秀,学会过“把屋子收拾了,下一扇纱屉子;看那大燕子回来,放下帘子,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的这种从容安稳、诗情画意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这就是好的友谊,友谊中的人,彼此都感受到拥有对方的幸福,也会把自己最为优秀的方面展现给对方、传递给对方,从而彼此都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