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磕到金多美的“甜”?

2022-04-28   红颜秀影

原标题:如何磕到金多美的“甜”?

在韩国影视作品飞速发展的这些年中,

荧幕上的女主角已经呈现出了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特色和性格。

比如《我的名字》中,又飒又美的韩韶禧

一心搞事业,腰上绑着绷带,做着引体向上,黑道女警察的造型,让多少人心动了?

又或是《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中,反社会人格的暗黑系魔女徐睿知

不仅有一种危险的另类美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里最复杂的一面,

关于自卑和自负,隐秘和伪装,取暖和孤独。

还有2018年的《魔女》中,金多美的面圆嘟嘟,毫无杀伤力的脸蛋,

忽然就眼睑一垂,眼神里杀气毕露,反差感十足。

讲真,韩国的金多美绝对是一个相当另类的韩国女演员,

在《魔女》里顶着肿眼泡、圆脸蛋,吃水煮鸡蛋,人畜无害、可爱单纯,

下一秒就露出可怕的魔女微笑,瞬移枪刀破脑,肉盾折肢穿墙,反差感拉到满分。

而在《梨泰院class》中,她又是个性格鲜明的漫画式女主的角色,

黑金渐变的短发,没有传统的忍让,以自己为中心,大胆追求自己所想,

不是传统的美女演员,金多美却能演绎出完全不同类型的性格角色。

肿眼泡、小眼睛、单眼皮、肉肉脸........

这些看似五官上的缺陷,却成为了金多美的独到之处,

近些年来,韩国的影视作品转变也很大,

不再追求浪漫滤镜和高颜值搭配,而是更注重演员的性格演技

2021年末,金多美演绎了一部韩式校园爱情剧:

——《那年,我们的夏天》~

洒满阳光的透明感清新海报,纯爱的故事,两位演员之间的火花,

以及这个故事既梦幻又现实的反差感。

破镜重圆、校园情人多年后的相聚,

看似“平平无奇”甚至有点老套的设定,《那年,我们的夏天》却非常棒地做到了:

娓娓道来,不紧不慢,

特别是节奏感和人物之间的情绪与摩擦,让观众们非常能产生共情。

10年前的2011年,

全校倒数第一的高中生崔雄和全校第一的延秀,一起参加一档真人纪录片拍摄:

——全校第一和倒数第一的相处与学习。

两个人的相处日常,拍出了东亚那种高压力下按捺不住又有些矛盾的青春期荷尔蒙。

延秀大概是对崔雄第一眼就有些心动好奇的,

这个每个月借书比自己还要多的家伙,竟然是全校倒数第一;

看他在图书馆飘窗上躺着,阳光下看着闲书,她的眼神里有一点惊讶,也有点羡慕:

都快高考了,这个人还能躺得这么安然自得。

还真是有一点东亚社会的“卷文化”和“躺文化”在学生时代第一次碰撞的味道,

两人的相处也是青春期男女生之间的互斥和吸引,更像是磁铁的正负两极

他正打着瞌睡,她忽然举起手要发言,弄醒了他,

食堂里同一个桌子吃饭,两个人都能吵起来,

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她斗志盎然“:

十年后的我,因为会是领导吧,带领大家的那种人!”

而他依然的佛系又随性:

“我,是想安静平和得生活着!”

《那年,我们的夏天》的故事其实很普通,

一个有点平凡的十年后的破镜重圆,从高中时代到工作时代跨度十年的改变与爱情,

而导演的高级感就在于:不徐不慢,首播集中,你甚至完全感受不到主角间的火花,

但你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安静祥和的少年,斗志昂扬的少女,时刻悬在头顶与心里的高考压力,

纯白的校服,青春期少男少女在阳光下的互相排斥又默默吸引,

淡淡的,好像诗歌一样缓缓展开,氛围感做满了,

慢慢的让我们去探索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和微妙的情感

十年后的他们是什么样?

她是广告公司里的小组长,是10年她预言的要带领大家的人,

却因为性格过于强势,没有朋友、工作上也经常被损,好像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但也不尽然。

而他呢,那个爱躺平的家伙,是大名鼎鼎的插画师,却选择隐姓埋名的方式作画,

那个学渣loser,竟然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两个人又因为工作开始交集,这下氛围忽变,但也有趣了起来,

她下班后一个人去酒吧里喝闷酒,相亲又被甩,

在甲方面前喝大又吹牛乱说话,麻烦缠身,但依然是不放弃的勇气和向上的生命力;

他缓慢佛系,但是看到她的时候,依然会心动,会反击也会无条件的心软……

商场、合作、工作PPT、鹅黄色的情侣衫、插画师、小酒吧、爸爸开的烤肉店……

工作组的元素融入爱情里,也增色了不少,

虽然成为了大人,但他们依然保留了最初的性格,还有彼此之间十年的爱:

——有变化也有无法舍弃的心动

《那年,我们的夏天》做到了爱情真正的样子。

不论是10年前,还是10年后,

可能因为感觉淡了或者现实问题就分开了,也可能因为工作在10年后又一次遇见,

爱情哪里有什么公式呢?

不过是顺其自然,看感觉,还有机会。

你以为是玛丽苏的俗套戏码,结果男女主一句话道出了内心本质

“找契机再见你?毕竟我们都几年没见了,哪里有那么深的感情和执念,

只是再见面时,那种怦然心动还是有的,这不能否认。”

慢慢来吧,未来的事谁知道呢?

这就是《那年,我们的夏天》在讲述爱情时的自然感

好像我们陷入了这一场恋爱,也有工作和生活琐事缠身,

分手了,会想着对方,但也要继续前进,

再遇见会怎么样呢,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吧,看自身努力、看现实机会,

最重要的是,两个人有没有缘分。

讲述方式上,《那年,我们的夏天》也是用心

10年前的高中青春,与10年后两个上班族的生活穿插进行,

既有高中生的无忧无虑和学习烦恼,也有上班族的无可奈何与现实无法逃避的问题;

穿插在一起,哦,原来人生、10年是这么回事啊:

——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烦恼,但他们的本质又十分相似。

男孩视角与女孩视角的对立,也是相当有趣

男孩:“她好像总是喜欢提假设性问题,为什么呢?”

女孩:“我只是希望他能说出我想要的答案,证明他爱我嘛!”

因为不懂,才爱,因为不同,才爱。

看起来云淡风轻,

《那年,我们的夏天》却在每一次的独白和碰撞中,接触到了爱情的本质,

用拍纪录片的方式来拍青春和都市爱情,

没有旁观者的冷静,反而让我们有一种参与其中的温暖;

久违的爱情让人感到一种松弛和自然感。

爱情、青春、破镜重圆都没什么公式,只能随着感觉和偶遇一步步自然地走下去,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顺其自然,渴望爱情,也努力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也许慢一点,爱情才会回来

就好像转角处,又遇见的,那年,18岁的青春和我们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