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不过江东?
项羽当时是做过解释的。“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意思是说,他带着江东子弟兵出关打天下,结果回去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因此无颜见江东父老。
项羽这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解释的。当初他受江东父老的嘱托,带着各家子弟出去打江山,挣功名,奔好前程,这是“信”。就相当于一个企业家,依靠集资筹集资金,大家把钱交给你,希望你能搞企业,挣钱给大家分红。最后你不但没有挣到钱,反而连老本都赔了。这样,他也就没有钱还集资人了。没有钱还集资人,那就是“失信”。就像你去银行贷款,到期你没有还款一样。
除了“失信”以外,还有“不仁”和“不义”。别人把子弟交给你,你就应该爱惜,爱护他们。让他们变好,保护他们的安全。结果你不但没有让他们变好,还把他们的命都丢了。所以,这就是“不仁”。再一点,把子弟们的命都丢了,你自己却跑了回去。丢掉兄弟逃走,这就是“不义”。
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失望。写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为什么会拿项羽来写她的丈夫。就在于项羽因为把子弟兵们都损失了。自己不好意思独自回去,因而拔剑自刎,拿自己的命来偿还。可是赵明诚却丢下自己的兄弟和一众老百姓,从城墙上挂一根绳子,自己溜到城外去了。因此,赵明诚连项羽都不如,不但“失信”,也“不仁不义”。
那么,项羽在乌江边上的那一刻,真的是在考虑道德吗?
我们不能说项羽没有考虑道德。也正是因为项羽考虑了道德,后世才会很多人把项羽当成是“英雄”,而不是“屠夫”。“屠夫”和“英雄”的区别就在于,虽然两者都杀人,但是“英雄”杀人是讲道德的。而“屠夫”杀人,绝不会考虑道德因素。
不过,项羽当初之所以自刎在乌江边上,更多的还是他感到了绝望。也就是说,他感到了他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此后的人生不可能再成功了。
刘邦在战场上也是多次被打得只身逃跑,丢掉全城老百姓,乃至于丢掉老婆孩子,但是刘邦从来没有感觉到绝望。而站在乌江边上的项羽,却彻底绝望了。那么,项羽为什么感觉到了绝望呢?
其实,从项羽写的那首诗中,已经看出来了。
一、天时。
项羽被十面埋伏的时候,面对虞姬,曾写过一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诗,实际上是项羽对自己的总结。当时项羽总结出的结论,是他的“天时”没有。“时不利”意思就是“天时”已经不在他那里了。
当乌江边上,船夫让他过河,他不过的时候,他解释的理由,第一句也是“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说的也是“天时”已经没有了。
所谓“天时”,就是天道,上天给予的规律。上天要一个人当皇帝,就会让他当皇帝。如果上天不让人当皇帝,他想当也当不了,所以皇帝也叫作“天子”,人的命运也叫“天命”。
项羽觉得“天命”归于刘邦,不归于他了,因此他感觉到绝望。
二、地利。
实际上,项羽在刚知道自己被十面埋伏的时候,他虽然觉得“天时”失去了,但是“地利”“人和”都还在。
项羽认为他还有“地利”。从他写的诗中,已经表露了出来。在哪里呢?“力拔山”“气盖世”“骓不逝”这些都是地利。也就是说,他还有拔山的力气、盖世的胆略,还有胯下的乌骓马。只要这些还在,他依然还能够打天下。
不过,到了乌江边上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时候,项羽身上已经有十多处伤。这十多处伤,让他几乎没有了半分力气,因此“力拔山”也就不存在了。当时有好几个人等着项羽死后,好分他的尸体去邀功请赏,这说明什么?说明项羽的“气盖世”也没了,那些人对他,根本就没有敬畏之心了。至于那匹乌骓马,虽然还在项羽胯下,但是身上没了力气和气概的项羽,一匹乌骓马对他已经没有用处了。更何况四面包围,就算项羽骑着乌骓马,他也跑不出去了。所以最后他把乌骓马送给了那个准备渡他过去的船夫。
可以说,当时项羽所赖以成功的“地利”,全没了。
三、人和。
项羽的那首诗里,也讲到了“人和”。“虞兮虞兮奈若何”,说的是什么,是美女不愿意离开他,他也不忍心丢下美女。这话自然说明他的人气很高,大家都拥戴他。项羽这里是用虞姬来代表他身边的那三千子弟兵的。尽管部队在“四面楚歌”中散了,但是核心的人还在,三千子弟兵还在,大家还拥戴他,因此他还能继续战斗下去。
但是到了乌江边的时候,最后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其他人到哪里去了?他心里就产生疑惑了。是被杀死了还是趁乱逃掉了呢?他已经产生了怀疑。
直到最后看到吕马童的时候,他坐实了他的怀疑。吕马童曾经是他的好友,可是背叛了他,还要拿他的遗体去请功。这对于项羽的打击是很深的。让他在那时候觉得,他身边的兄弟们,有很多人一定丢下他逃走了。
没有了兄弟,自然就失去“人和”了。
天时地利人和都没了,因此项羽彻底绝望,所以他才自杀。
项羽的自杀,与道德有关,又与道德无关。项羽死了,一个时代结束了,大汉王朝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