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涵露微微
前几日,朋友无意间在儿子峰峰身上,发现了深浅不一的淤青。
追问之下,峰峰竟遭受了长达一年的校园霸凌。
朋友心疼地问儿子为何瞒着,
峰峰却把头一别,回道:
“告诉你有什么用,你只会让我打回去而已!”
朋友一细想,峰峰的确和他们提起过此事,
当时峰爸大手一挥:
“被欺负就打回去啊,男孩子别太软弱!”
现在看到峰峰身心都受到了严重创伤,
朋友忍不住向身边人求助:
难道让孩子打回去,错了吗?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说过和峰爸类似的话。
可当我们用千篇一律的育儿观念,要求他们自己打回去时,也可能无意间成了霸凌事件的旁观者,孩子成长路上的局外人。
作者甘北曾讲述过游乐场的一幕:
两个小孩在抢球时发生碰撞,一个人轻拍了另一个人的手,本是玩闹中常见的肢体摩擦。
可被拍了手的孩子妈妈,却怒冲过去,要求孩子反击:
他打了你,你为什么不打回去?
你打啊!现在就打回去!
孩子又惊又怕,低头拽着衣角不敢出声,
妈妈却越逼越紧:
你打他啊,打他啊!
那一刻,对比被同伴轻拍一下,
孩子更难承受的,却是妈妈对他“必须还手”的指令。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保护自己,
甚至能在冲突中占上风;
但却又发现,有些孩子并不能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就像这个快被妈妈逼哭的孩子,
威逼只会让他更窘迫,把“被打”与“不敢还击”归结为自己的错,更加的矛盾自卑。
曾有心理学家,对幼儿园2583次攻击事件(打人、抢玩具等)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
有80%孩子在被攻击时,没有选择反击,而是采用了退让、哭泣,任由对方抢夺玩具的回避型行为。
也就是说,并不是你家娃格外怂,而是大多孩子不懂如何处理被伤害的情况。
更何况,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打回去:
实力悬殊过大时,反抗只会更受伤
在孩子与对方体格存在较大差异时,我们一味要求打回去;
在孩子遭到打人者更严重的暴力侵害后,将加重他对肢体冲突的恐惧,继而为少挨些打而更沉默。
生性善良的孩子,做不到以牙还牙
我家娃四岁时,也被别的孩子打过一次,我私下教他还手,孩子却一脸稚气地反问我:
妈妈,我打他,他不会疼吗?
你教我说打人不是不好的,为什么要让我成为打人的孩子?
我这才发现,单纯地让孩子用暴力对抗暴力,只会让他陷入更大的纠结:
如何才是与同伴合理的相处?
逼他违背本性去打人,也只会让他活得更纠结分裂。
性格软弱的孩子,做不到以暴制暴
有些孩子生性胆小怯懦,受欺负宁愿打碎牙齿和血吞,让他打回去比让他挨打更难以承受,很可能起到反效果。
父母爱之深责之切,这本无可厚非。
可在孩子不可避免发生争执时,切忌过度焦虑,将由此产生的情绪施加到孩子身上,在他身体疼痛时,施以二次精神压迫。
日后支撑孩子反击的力量,不该是在惊恐中被逼出来的慌张,而应该是在家庭关爱和社会磨砺中培养出的独立、自保、坚韧。
影视剧《女心理师》中,杨紫问因幼时被霸凌而存在心理障碍的莫宇:
如果回到小时候,你最想对自己说什么?
莫宇的答案让人心酸:
你不需要打过他们,你只要保护好自己。
实际上,强行逼孩子打回去,不仅让不敢还手的孩子愈发退缩,还可能激发一部分孩子的暴力观念,但凡不顺心,便想用拳头解决。
所以,打回去不是目的,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教会他在冲突中的正确表达,才能让他免受伤害。
一般来说,熊孩子会反复欺压同一个人,通常是他在试探对方的底线:
这次打一拳,你没哭;
那下次就揍两拳,要还没哭;
下下次,就要试试用脚踹你......
所以,请教导孩子面对暴力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大声说“不”!
首先,要增加语言震慑力。
记得用眼神紧紧地盯住对方,稳定气势,让对方能重视你出口的话;
表述时尽量采用否定句“不准打我”、“不许动手”等等。
其次,学会辨别形势。
打不过便跑,并大声向身边人呼救;
被多人围攻时,记得找准领头人,从他突围。
任何时候都请记得:实在逃无可逃,你还可以回家求助父母。
一位网友,曾分享过她与女儿小羽的经历:
小羽同桌因嫉妒她的新裙子,故意将墨水撒上去;还伙同另外几个女生,一起找茬。
第二天,她假装有事晚到,让小羽在学校旁小公园等她。
几个女生逮着机会,又去捉弄小羽。
却被她及时拍下证据,并冲出去严厉喝止。
后来,女同学们知道小羽有虎妈不敢再惹,家长也怕她会用视频作威胁,严格约束自家娃。
很难想象,如果没她的及时介入,这件事将给孩子留下多大的阴影。
欺凌者的威胁只是披着纸老虎的外表,在爱你的人的力量面前不堪一击。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孩子是否被欺负,但却可以用包容和接纳,构建孩子坦露心声的底气,给父母介入的机会。
有几个方法分享给父母:
提前进行心理预警
在孩子进入群体前,提早向他灌输:
没有人能监控你的行为,恐吓你不准向父母求助的鬼话,绝不可信。
这种预告将极大避免孩子被唬住。
别用语言对孩子二次霸凌
别逼孩子以弱搏强,打不回去便贴“软弱、胆小”标签。
真正的强者,懂得将伤害降到最低,打不过逃跑并不丢人。
切忌用大人思维看待霸凌
很多父母将孩子之间的打闹看作寻常,但对被打的孩子来说,却是碰到了他以为无解的事;
欺辱让他孤立无援时,父母的共情和声援,才是他重新面对的力量;
未来,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不仅是对他们的历练,更是对父母的考验。
唯有用爱的盔甲强化孩子的自保能力,才能让他从容应对冲突,在成长路上披荆斩棘。
这种能力,要比拳头更有力量。
—— End ——
作者:涵露微微,与你一起解读人生百态,不炖鸡汤,却暖暖戳中心怀;不犀利,却直击本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