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山西老农拿着手中的欠条到相关部门要钱,工作人员见到欠条写着:“八路军借款1100万”,他们立马请他到办公室喝茶。
老农觉得自己家中有困难,不得不拿着手中的欠条到相关部门,找他们要钱。
但是到了门口,老农不知这样做是否正确,爷爷曾说过,要留下它。所以,他只好一直在门口晃来晃去。
后来,老农这一行为,被里面的工作人员看到。他们瞬间出去问老农,是不是要办理什么业务。
可老农却只是把手中的欠条,给工作人员看。他们看到:“八路军欠债1100万。”
那个金额,瞬间把在场的人员惊呆了。为了核实情况,他们请老农到办公室喝茶详聊。
双方在聊天过程中,工作人员才知道老农的名字叫郭建英,是抗战英雄的后代。
而他手中的那个欠条,正是郭建英的爷爷遗传下来的。
郭建英还跟工作人员说:“若不是太困难,我也不会来的。”
80年代的时候,郭建英妻子病重。他为了医治妻子,已经把家里的钱用完,但是也不见她病情有所好转。
可是,他并不想妻子那么快离自己而去。
于是,郭建英想起爷爷留下的欠条,只好厚着脸皮到有关部门寻找。
万幸,工作人员看到欠条的时候,没有觉得他是骗子,而是把他留在办公室喝茶。
此后,经工作人员调查,郭建英手中的欠条的确是真实的,至于欠款,他们也是兑换成人民币给郭建英。
他们还得知郭建英妻子久治不愈,还给她安排了最好的医院,让她到里面接受治疗。
事后,郭建英感动不已,但是,他觉得自己最对不起的是爷爷。
毕竟,他爷爷曾说过要把欠条留下,记住英雄。
因为那个欠条,是属于抗战的时候,对老一辈来说,极具纪念意义。
那时,战火不断,军队必须要和敌人作战,方能保证老百姓的安危。只是,他们一路作战,又由于粮食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多战士吃不饱,在战场上也没有力气对战。
有些百姓知道后,把自家的粮食贡献给军队。
一开始,军队不愿意接受。主要是部队里有规定:宁愿饿肚子,也不可以拿老百姓的生活用品。
毕竟,战争年代,百姓的生活也不好过。
可是时间长了之后,军队战士多次向领导反馈粮食问题。无奈之下,他们的领导只好提出“借粮”这一方法,并答应百姓,战争结束就会双倍奉还。
谁知,军队到了山西的时候,再一次面临弹尽粮绝的时候。尽管他们找老百姓借,但能给的都给了,可还是不够。
当时,郭建英的爷爷知道后,二话不说,把家里值钱的物品都拿去卖。最后,他凑到了1100万法币,换了10车粮食给军队送去。
军队领导知晓后,纷纷感谢郭建英爷爷的帮助,还给他写下了欠条。但是,郭建英爷爷死活不肯要,领导对他说:“您不收下,那粮食我们也不会要。”
此后,郭建英爷爷只好把欠条拿着。
但好景不长,战争结束,郭建英爷爷病重。临终前,他交代后代:“这个欠条,不是让你们讨债,而是要记住,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没有十分火急的事情,都不能用。”
后来,欠条就到了郭建英父亲手中。可是,郭建英父亲也没有陪儿子多久,也去世了。
他父亲临终前,把欠条交到了儿子郭建英手中。
郭建英本以为会一直流传给后代,并告诫他们那是爷爷留下来的话。
只可惜,到了郭建英手上,就变成了“绝品”。
但是,郭建英爷爷若是知道是用来急救,想来也不会怪罪他。
郭建英在选择把欠条留下还是交出去兑换,他终是选择了后者。
不管在哪个年代,想找到与自己合得来的另一半,并不容易,得到了就要好好珍惜。
想必,郭建英是得到了。无奈之下,他才把欠条拿去换成现金。
毕竟,英雄事迹可以通过代代相传告知,但是,人的生命仅有一次。
然而,他兑换欠条的这件事,也备受媒体关注。但是,很多网友都支持郭建英的做法,因为人活下来,日后才有希望,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那张欠条也被纳入博物馆,让更多人知道它的价值。
当年的战士,为了国家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如今,我们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